李艷芳
說理的目的在于使人信服并付諸行動。要達到此目的,說理就要講究方法技巧。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人們常常避免正面直接說理,而是從反面、側面間接地說理,從而形成說理的轉彎藝術。這種轉彎藝術往往可以收到正面說理難以奏效的獨特效果。
比喻說理是古人常用的形象的說理方法。在比喻說理中,比喻者是一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著一定的關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則是一種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同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系。巧喻善比,可以使人們由遠及近、由實到虛、由感性到理性、由淺顯而熟悉的情況了解深刻而陌生的道理。如《寡人之于國也》一文,孟子以戰(zhàn)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形象生動地指出梁惠王的作法與鄰國沒什么區(qū)別,也抨擊了他自詡有功的矜態(tài),使梁惠王明白了為什么“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文章結尾又用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統(tǒng)治者慣于推卸責任的手法,議論尖刻、有力。
寓言說理就是通過運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虛構寓言故事說明道理的一種方法,它是一種高級的比喻說理形式。例如《秋水》一文,就是通過虛構河神(河伯)與海神(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先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接著寫河伯見到大海后的自嘆不如,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莊子運用寓言說理,不僅將抽象的道理用具體的故事表達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而且使文章生動具體,內容豐富而有趣,增加吸引力和說理的雄辯性。
循循善誘說理也是古人常用的說理方法之一,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而是采用了談話的形式,先用溫和自謙的話,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活躍的環(huán)境向學生問志,體現(xiàn)了孔子的誘導藝術。接著子路率先回答,孔子對他不謙讓的態(tài)度及回答報之一笑,接著冉有、公西華分別述志,當曾皙說自己的為政才能和他們的不一樣的時候,孔子再次誘導說:“有什么關系呢,也就是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痹谶@樣的寬松環(huán)境下,曾皙表示自己不愿做官,但他描繪的師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圖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社會的景象,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鬃訉λ脑挿浅8锌?,當即表示贊同。最后孔子對其他三位學生的談話逐個加以評價,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fā)言上升到“禮治”,將他們要做的事上升到與治國有關的高度??鬃泳褪沁@樣循循善誘,層層推進,表達以禮治國的思想。
迂回推進說理是一種避實就虛,避正就側的說理方法。它可以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跟著自己走,引領對方真正認識到該怎么做,從而達到說理的目的。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趙國面臨“秦急攻”的嚴重局勢,向齊國求援,而齊國提出“必以長安君為質”,趙太后出于寵愛幼子,堅決不答應,并拒絕朝中大臣的進諫,一時形成了僵局。在這種情況下,觸龍巧妙采用了迂回推進戰(zhàn)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義,終于說服了趙太后。他首先用“緩沖法”——敘家常。觸龍見到“盛氣而揖之”的趙太后,根本不提“令長安君為質”的大事,而是先從敘談生活瑣事入手,自訴“病苦”之情,再問候太后的飲食起居,表示關心,從而使太后“色少解”,緩和了緊張氣氛,為一下步進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其次,用“引誘法”——托幼子。觸龍?zhí)岢鲆獮樽约旱纳僮邮骒髦\個黑衣衛(wèi)士職位,這使太后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以為觸龍此行只為其子求情,從而拆除心中的戒備。在愛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鳴。觸龍正是以自己愛子之心為誘餌,巧妙地引出太后愛子之情,從而過度到長安君的問題上來。再次,用“旁擊法”——談燕后。此時觸龍還不敢貿然提及長安君的事,而是把太后愛女燕后和愛子長安君作比,提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標準,故意強調太后愛燕后勝過愛長安君,因為太后為燕后“計長”而為長安君“計短”,這樣旁敲側擊、避實就虛,提醒太后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更愛長安君。這樣,在不肯讓長安君去齊作人質的問題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緒。最后,用“直入法”——論歷史。當太后接受了愛子必須為之計深遠的道理后,觸龍從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入手,分析趙國及其他諸侯國侯位絕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器多也”。接著,指出眼前太后只知溺愛長安君“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指出如不讓長安君為國立功,將難“自托于趙”。觸龍正是圍繞“長安君為質”這一中心議題迂回曲折,步步推進,說服趙太后,解救了趙國的危難。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用行。直言相諫固然很好,但轉彎說理能起到良藥不苦,忠言順耳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