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德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課堂上教師通過靈活而多樣的設問來激活學生的思維,由此引領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對問題設計不夠重視,隨意設計的問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負面的影響,這顯然是對語文教學時間的浪費。針對上述情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關注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并深入研究問題設計的方法,這樣才能優(yōu)化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以灌輸的方式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只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對字詞進行識記和理解,對句段進行分析和認知,就算是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認知體系建構,違背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認知規(guī)律。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往往是自顧自地講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的句式結構,個別關鍵詞在詩文中的含義,寫作特色等等。這樣的教學很難激活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他們只會被動地完成筆記記錄,而不會積極地用心來思考,更不會去主動感受作者在詩詞中所傾注的情感。這種無興趣、無思考、無活動的“三無”學習,怎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
通過語文教學,我們應該把那些學生不會或不熟練的知識和方法教給他們。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意識地針對這些關鍵節(jié)點進行認識和理解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在這些部分精心地設計問題,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探索問題的解決思路,讓學生在解決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足,進而在合作討論中相互交流,最終在老師的點撥下完成問題的解決。這樣學生通過自我思考、主動探索、合作探究所獲得的能力和經驗才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收獲。在上述活動中,教師的問題設計成為學生開啟學習之門的鑰匙,由此可見重視問題設計的必要性。
以上我們明確了問題設計的必要性,那么怎樣的問題設計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首先問題的設計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已有基礎,即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來設計問題,同時問題也應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要讓他們感受到思維的力度;其次問題的設計還要能夠切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問題探索。結合高中語文的教學特點,筆者認為我們還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來關注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1.從內容層面來看,問題應該是經過思考和概括而來,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閱讀。教師對問題進行設計時要注意整體把握,不僅要在概括中凸顯文本的重點,同時又不能在文章講解時對文本進行隨意的肢解。相比于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心理方面已經成熟很多。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要,問題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絕不能從教參或教輔上隨意抄兩個問題來進行提問。
2.從提問效果上看,問題應該對文本內容和課堂組織具有一定的牽引力,即問題應該能有效地銜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它的出現(xiàn)不應該是轉瞬即逝,它應該能夠產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帶動整體上的學習,由此幫助學生形成清晰地認識脈絡,即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細節(jié)上的疑問,更能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質量,引導學生展開更加深入地學習活動。
“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要能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起點,并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問題解決作為最終歸宿,學生能力的提升應該是我們各項工作的核心所在。那么,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才能保證其質量呢?
1.關注學生預學情況的反饋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當前我們在教學中積極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即讓學生先通過預學來掌握必須識記的字詞,對文本的主要內容進行把握,深刻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等等。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發(fā)現(xiàn)問題,也會提出自己的質疑。比如在《雷雨》一課的預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戲劇開篇的“舞臺說明”有什么作用?周樸園為什么將魯侍萍當做“新來的仆人”,這表明了什么?當周樸園認出侍萍時,他前后的言辭截然不同,這是否表明他依然對侍萍有一份真感情?……這些都是學生在完成預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教師關注學生預學情況的反饋就包括這些問題的收集,然后教師還要對問題進行篩選,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呈現(xiàn)在課堂上,以此來啟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并認真聽取他們的思考和分析,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地干預和引導,最終促使學生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
2.巧妙地將提問和追問進行整合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學生預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但這些問題肯定不是學習的全部,因此教師也要注意設計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想北平》一課時,學生在預學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些問題:北平很大,為什么作者選擇小墻根、院子、花花草草來寫作?既然是寫北平,為什么作者還要寫到巴黎等地方,這有什么用意?教師一方面將學生的這些問題放到課堂上讓他們進行討論,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在學生沒有關注的地方進行設問,比如圍繞標題設問,為何文章的標題定為“想北平”?這一問題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且在背景分析中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體;教師還可以提問:作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他所想到的都是北平那些細微的生活和角落?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對文章進行閱讀,并從中來感受作者獨特的創(chuàng)作視角和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問題的設計,要善于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和提出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讓問題真正成為學生進行閱讀和學習的動因,并由此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轉化為學生探索的力量源泉,讓他們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