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實施“語用型”教學是落實高中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罢Z用型”教學的有效實施,關鍵在于選擇好課堂教學內容。如何選擇教學內容,這要視不同文本的不同特點而定。
面對這一類文本,要以理解文本內容為重點。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再扣住特殊的“語用形式”來領悟言語表達背后更深的意蘊。如果連文本的內容都未怎么理解,卻去尋找“語用形式”進行教學,豈非舍本逐末?
比如教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個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寫的是一個青年學生從戰(zhàn)場上受傷后被抬到戰(zhàn)地臨時醫(yī)院治療,最后他才發(fā)現(xiàn)這個戰(zhàn)地臨時醫(yī)院竟然是自己三個月前剛剛離開的母校。小說用大量篇幅詳寫了青年學生被抬往美術教室的途中所見到的教學樓內眾多環(huán)境布置。這些環(huán)境布置文下并沒有給出注釋,不弄懂這些環(huán)境布置背后的深意,就無法讀懂這篇課文的主旨。因此,這個時候,引導學生體會這些環(huán)境布置的特有意蘊,無疑就是關于這個文本的教學重點。
比如,小說首先寫到的畫像《美狄亞》,是用古希臘神話故事啟發(fā)學生要為德國一戰(zhàn)失敗雪恥,征戰(zhàn)復仇;《挑刺的少年》是暗示學生要忠于祖國、堅韌勇敢;雅典娜女神廟廟柱中楣,則借雅典娜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活躍表現(xiàn),向學生啟示應該崇尚武力……了解了這些環(huán)境布置背后的深意,我們才會最終明白,《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個文本其實是借青年學生在戰(zhàn)爭中傷殘的悲劇,含蓄地批判了德國法西斯從思想上誤導學生,引誘學生心甘情愿地為其征戰(zhàn)、賣命的險惡用心,揭示了民族災難和個人不幸的深刻根源,控訴了法西斯窮兵黷武、愚弄人民的罪惡本質。
在了解環(huán)境布置用意的過程中,再聯(lián)系環(huán)境布置中表達特殊的“語用形式”來探究“用意”背后的“用意”。比如文中第8段:
擔架通過那條狹長的小過道的時候,我終于又平直地躺著了。這里有特別美、特別大、色彩特別絢麗的老弗里茨像,他目光炯炯,身著天藍色的軍服,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閃閃。
“老弗里茨”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他一身崇尚武力,多次向國外入侵,拓展疆土,是中世紀德意志卓有戰(zhàn)功的君主之一。懸掛老弗里茨像當然是軍國主義教育、宣傳的需要。但我們還要看到,這種宣傳可謂用心良苦。這本來是條 “狹長的”“小過道”,然而卻擺放了一個“特別美”“特別大”“色彩特別絢麗”的肖像,而且這個肖像穿的是“軍服”,連胸前的星章也是“大大的”“金光閃閃的”,環(huán)境的狹小與肖像的突出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形象地傳遞出了法西斯統(tǒng)治者煞費苦心宣傳侵略、宣傳戰(zhàn)功、宣傳征戰(zhàn)光榮的急切意圖。
有的老師可能會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可以教學的內容很多,諸如學校為什么要學生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什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要用六種字體來寫,而且還有意讓黑板寫不下?為什么到最后才交代“我”失去了雙臂和右腿?“我”受了這么嚴重的傷在文中有哪些照應?“我”受到的軍國主義教育毒害體現(xiàn)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結尾“‘牛奶,’我喃喃地說……”有什么用意?作者對軍國主義教育的含蓄諷刺從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隱隱看出?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學時間允許,可以選擇用于教學。但是環(huán)境布置的深刻內涵是這篇課文的教學基礎,這個教學基礎不建立,對文本的意圖就了解不深,那么教學其他的內容就失去了憑借。這是教學內容選擇的主要和次要之分,需要在教學中加以辨析和取舍。
再如《神的一滴》,由于是翻譯過來的作品,文中不少句子包括那首小詩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此時理解這些語句和小詩的內涵就是教學的重點所在。
“今天晚上,這感情又來襲擊我了,仿佛二十多年來我并沒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守一樣,——啊,這是瓦爾登湖,還是我許多年之前發(fā)現(xiàn)的那個充滿著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經拔地而起,在湖邊蓬勃華麗地生長著?!?/p>
首先要弄明白“這感情”是什么感情?為什么用“襲擊”一詞?此時,扣住本段中的一些重點詞語反復誦讀、品評才能逐漸把握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情感。誦讀的時候,如果重讀并突出“是”,就能慢慢品讀出作者對瓦爾登湖遭受過工業(yè)化污染卻一點沒變的難以置信!重讀并突出“還是”,就能讀出作者對瓦爾登仍然是原來的瓦爾登湖的驚喜,讀出作者對瓦爾登湖具有強大修復能力、頑強生存能力的驚嘆!只要潛心誦讀、品味到位了,“這感情又來襲擊我了”中的“這感情”就容易理解:指對瓦爾登湖并沒有改變、具有強大生命活力的驚嘆和喜悅。帶著這種理解,再讀后面的“拔地而起”,則明顯寫出了新生的樹林生命力的不可遏制,飽含了我內心由衷的贊美之情;“蓬勃華麗”則寫出了樹林的繁茂美麗、令人嘆服,寫出了我內心對瓦爾登湖生命活力的興奮和欣慰。而正因為樹林是“拔地而起”的,是“蓬勃華麗”的,如此地引發(fā)了我的驚嘆和興奮,所以這種情感才能“襲擊我”,“襲擊”一詞寫出了瓦爾登湖的美麗和活力對我的震撼、沖擊是多么的強烈。
對于這類文本,似乎一讀就懂,沒有什么“可講的”。比如《一個人的遭遇》,文本雖然很長,但快速瀏覽很快就能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內容:“我”(索科洛夫)從戰(zhàn)俘營中勝利逃出,回到自己的部隊,受到贊揚→期待與家人見面卻得知家人都被炸死,只有小兒子阿拿多里幸免于難→得知阿拿多里立功升職,感到非常自豪→很不幸又得知阿拿多里戰(zhàn)死的消息→埋葬完最后的希望決定到老朋友那里去→遇到凡尼亞并決定收養(yǎng)他。那么,對于這樣的文本,到底如何教學?
一般而言,選入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質兼美,具有一定教學示例和學習價值。這類文本,只要我們緊扣單元教學要求,從文本中仔細品味、咀嚼,都可以找出豐富的教學內容。而我們之所以發(fā)現(xiàn)不了教學內容,是因為我們缺少細心,缺少語感,缺少語言涵泳的習慣。針對《一個人的遭遇》,只要細心探究,會發(fā)現(xiàn)文中的不少細節(jié)描寫非常成功。而這,正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內容。
比如:“當我跟首長談話的時候,我的頭好一陣習慣成自然地縮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樣。你瞧,法西斯的俘虜營把我們弄得怎樣啦……”
即使是回到了自己的部隊里,和自己的首長講話,“我”的頭仍然習慣成自然地“縮在在肩膀里”,可以推想,在法西斯的俘虜營,一定是稍不如意就會受到看守的毒打;毒打已經使人到了條件反射的程度。法西斯的毫無人性、慘無人道可謂觸目驚心。
比如:“那鄰居寫道,轟炸的時候我的兒子阿拿多里在城里。晚上他回到村子里,瞧了瞧彈坑,連夜又回城里去了。臨走以前對鄰居說,他將請求上前線當志愿軍。就是這樣?!?/p>
面對母親和兩個姊妹被炸死,阿拿多里只是“瞧了瞧彈坑”,沒有撕心裂肺,沒有呼天搶地,反常的“冷靜”背后是極度的憤怒痛恨和可怕的誓死復仇,一個人只有抱定必死的信念,他才會反常的、出奇的冷靜。這樣寫,突出了法西斯戰(zhàn)爭給蘇聯(lián)普通人民帶來的苦痛之深,也為后來阿拿多里能夠表現(xiàn)勇敢升職和毫不畏懼戰(zhàn)死埋下了伏筆。
比如:“他貼在我的身體,全身哆嗦,好像風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霧。我也全身打戰(zhàn),兩手發(fā)抖……”
這是“我”決定收養(yǎng)凡尼亞做兒子時父子二人的細節(jié)描寫。仔細分析,令人感慨萬千。“我”的眼里為什么會蒙上了霧?一是因為對凡尼亞的同情,“我”從凡尼亞“貼”“哆嗦”等動作行為中讀出了孩子找到父愛的無比激動,讀出了孩子太缺少父愛太渴求父愛,讀出了孩子身世的可憐、心靈的孤單;二是因為“我”能給孩子一個溫暖港灣而油然生出的喜悅感和自豪感,以及自己在孤單的自我漂泊中終于找到生命依靠的滿足感和欣慰感。把兩個萍水相逢之人相逢、相依的感動、喜悅寫得越細致,越能反襯出戰(zhàn)爭給兩個孤獨的陌生人所帶來的傷害之深。
這些細節(jié)在文中還有不少。這樣圍繞細節(jié)教學,在讀懂細節(jié)的同時,也就讀懂了文章的主題——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遭遇,其實也折射出了二戰(zhàn)給整個蘇聯(lián)人民所帶來的巨大傷痛。
再如《江南的冬景》,描繪了江南冬天的五幅畫面,雖說五幅畫面都較美,但語言直白淺顯,語句也沒有什么內涵,學生一讀就懂,就意蘊、情感、主旨等而言無法組織討論、品味。那么此時講什么?這時候,就要細心地尋找看看文中有沒有一些特殊的 “語用形式”,想想這些內容能否成為教學的突破口。
比如:“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埡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p>
仔細分析,這一段景物的相互搭配非常諧調,而這,剛好可以作為教學的內容,可以以此來訓練學生畫面的布局藝術和選詞用語的準確性。比如全段都是扣住畫面的“悠閑”來寫的,為什么用“秋收過后”?因為秋收過后人最清閑,所以不可能是春夏兩季。為什么用“三五人家”?因為是小村子,“三五人家”剛好不疏不密,不擠不松,恰到好處。為什么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因為“槎椏”才寫出樹枝的雜亂、隨意,沒有人為的修剪痕跡;“雜木”也寫出了一種野趣和隨性,這些都扣住、照應了“悠閑”。為什么是“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因為只有“細雨”才輕柔、悠閑;只有“白雨”才能構成淡淡的水墨畫面。為什么停的是“一條烏篷小船”?因為船較大,只能一條,多了畫面就擁擠,不悠閑了;而且烏篷小船是江南常見之物,“烏”即淡黑色,也才能與畫面諧調,所以不可能是彩色小船。為什么要“添幾個喧嘩的酒客”?首先只能是“幾個”,少了孤單不歡快,多了又雜亂;其次“喧嘩”,才能寫出人的悠閑和江南冬夜的寧靜。……如果這樣詳細分析,你就會最終感到郁達夫的寫景藝術實在高明,全段由自然景物的悠閑到人的胸襟灑脫,水到渠成,渾然一體。這如果不用心體會是發(fā)現(xiàn)不了、鑒賞不了的。
有的文本,初讀似乎較淺,但仔細品讀,會感到別有深意。此時就要扣住這些別有深意的地方仔細探討。比如《金岳霖先生》,文中圍繞金先生的“有趣”講述了他的穿著和走路姿勢,講述了他課堂的提問方式和互動方式,講述了他給文學愛好者開小說講座的情景,講述了他飼養(yǎng)斗雞以及和孩子比賽的情景,講述了他為林徽因過生日請客的故事,講述了他晚年坐三輪車轉王府井的情景。這些基本的故事情節(jié)都梳理、概括完了再講什么?這時,“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背后的深意就值得深入琢磨了。
比如:“沈先生有時拉一個熟人去給少數愛好文學、寫寫東西的同學講一點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講的題目是“小說和哲學”。題目是沈先生給他出的。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系?!?/p>
沈先生拉金岳霖去講學,“給定了題目”,顯然,沈先生認為這個內容很重要,否則不可能“命題作文”;特地在校外給學生“開小灶”,沈從文先生是多么希望金先生的這個講座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面對好朋友的邀請和希望,面對學生的渴求和期待,金先生“講了半天”,時間不可謂不長,內容不可謂不多,然而竟然講的是“小說與哲學無關”。在今天,受好朋友邀請去做講座的專家學者多如牛毛,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嗎?我想絕不可能。從中我們讀到的是,金岳霖先生是個非常堅持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哪怕即使是面對老朋友也絲毫不會變通的真率之人。而這,豈是一個“有趣”就能簡單包含的?
比如:“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彼延沂稚爝M后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p>
給學生做講座,“講著講著”,說明這是在上課的中途,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候,他居然“停了下來”;他“伸進脖頸”“捉出跳蚤”“捏在手指里看”,而且還“甚為得意”,他“得意”的并不是自己身上有跳蚤,同學們身上卻沒有,而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到處亂跑的跳蚤,你們看還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得意、炫耀的背后,我們絲毫感覺不到這個人物的粗俗,有的卻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孩童一般的天真率性、毫無城府、毫不掩飾、毫不做作,這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比如:“他養(yǎng)了一只很大的斗雞(云南出斗雞)。這只斗雞能把脖子伸上來,和金先生一個桌子吃飯。他到處搜羅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別的教授的孩子比賽。比輸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給他的小朋友,他再去買?!?/p>
作為一個鰥夫,金岳霖先生為了解悶飼養(yǎng)一個寵物當然正常,然而他飼養(yǎng)了斗雞卻并不用來真的“斗雞”,真的“斗雞”就說明他的不務正業(yè)了。他的斗雞很大甚至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和他一起吃飯,由此可以看出金先生的平等待物、無拘無束、樂觀隨意、熱愛生活。他與教授的孩子比賽,即使是面對孩子,他的賭注也不是“小梨”“小石榴”,而是“大梨”“大石榴”;“大梨”“大石榴”并不好買,于是他就“到處搜羅”,這里的“到處”“搜羅”寫出了他是多么的用心、真誠。一個童叟無欺、待人真誠、可愛淳樸的學者形象躍然紙上。
比如:“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飯店請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納悶:老金為什么請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p>
大家都知道,林徽因是金岳霖先生的一生所愛。一個女子生前被人喜歡、記掛實屬正常;然而斯人已去,逝后多年,還能被人記得生日并為之紀念,這是多么的重情重義。不但紀念,金先生還邀請許多老朋友來一起紀念,而且選擇的地點是著名的北京飯店,紀念之前又并不張揚,到了現(xiàn)場才告知紀念之事,這是多么的鄭重其事、毫不矯情。這種光明磊落、至情至性、一如既往的深情怎么會不令讀者動容、感嘆?
對上述這些富有意蘊的語句、語段仔細品味,我們才能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豐富的金岳霖先生,我們才能明白汪曾祺為什么要寫金岳霖先生。因為他的身上,在“有趣”的背后,實在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再如《祝?!樊斨?,有兩處景物描寫很容易被讀者忽略。
一處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買得起福禮和爆竹之類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p>
看起來,這就是一段展示環(huán)境的普通景物描寫,其實本段景物描寫的真正目的是協(xié)助表達作者的心情,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繼續(xù)發(fā)展。作者回到魯鎮(zhèn),有著“新思想”的“我”當然是希望魯鎮(zhèn)有變化的,然而魯四老爺沒有什么大變,仍然是“大罵新黨”;魯鎮(zhèn)的風俗人情也沒有什么變化,“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一個“自然”寫出了我本不該抱有希望,潛臺詞是“落后的魯鎮(zhèn)怎么可能有新的氣象”呢?在含蓄地表達了這種意圖之后,接下來的景物描寫自然和作者的心境是緊密結合的,“天色愈陰暗了”,與之一起陰暗的無疑還有作者的心情;“雪花漫天飛舞”“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既寫出了雪花之大,為下文祥林嫂的凍死埋下伏筆,同時也間接寫出了我內心的煩亂、壓抑。而正是因為我內心煩亂、壓抑,所以來到四叔的書房,看到透出腐朽、虛偽氣息的“壽”字和對聯(lián),我就更加“無聊賴”了;待再看到《康熙字典》《近思錄集注》等,作者原本的煩亂、壓抑終于再也控制不住,于是“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這樣分析,我們才能感受文中對作者的心理和情感描寫雖然幾乎沒有涉及,但從魯鎮(zhèn)的風俗描寫、到傍晚的雪景描寫、再到書房描寫,到最后“我一定要走”,作者的情感發(fā)展、變化是前后呼應、極其貫通的,作者的“決計回城”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
另一處是:“魯鎮(zhèn)永遠是過新年,臘月二十以后就忙起來了。四叔家里這回須雇男短工,還是忙不過來,另叫柳媽做幫手,殺雞,宰鵝;然而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卻閑著了,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微雪點點的下來了?!?/p>
這里有一句景物描寫“微雪點點的下來了”,本來這句景物描寫完全可以刪去,因為對上下文的行文沒有任何影響。然而放在上面,卻是難得一見的神來之筆,也虧得魯迅才有這樣的妙手。我們知道,在柳媽出現(xiàn)之前,祥林嫂雖然備受歧視,但是是不會死的,真正的悲劇是遇到了柳媽。所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其實暗示了“逼迫祥林嫂走上絕路的情節(jié)慢慢來了”“祥林嫂真正的悲劇逐漸開始了”。一句普通的景物描寫,其實暗示并引領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給故事逐漸向縱深推進蒙上了一層凄涼、悲慘的氛圍,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忍和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