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玲++陳敏
摘 要:針對現(xiàn)在進城務工人員增加,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成為了社會的一大熱點。有些父母即使在身邊,但自己工作比較忙,也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作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感觸很深,所以想到寫這篇文章。我主要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例兩方面進行闡述的。實例我既選了古代的,又有現(xiàn)代的。既有正面闡述,又有反面教材。主要是希望家長們克服一切困難,用心陪伴孩子,用愛溫暖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關鍵詞:陪伴;用心;用愛
記得《朗讀者》第二期開場白里曾經(jīng)這樣說道: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也非常佩服節(jié)目中那個用16年光陰陪伴失去聽力的兒子楊乃斌一起上課的媽媽。因為這16年的陪伴,使一個無法聽課的孩子最終跨進了大學校門。這就是陪伴的魔力,所以我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我們?nèi)松母鱾€階段無時無刻都離不開陪伴。作為一名教師,一位母親,我最想說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無時無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那不是簡單的住在一起或者坐在一起,他玩他的玩具,你耍你的手機。他需要我們用心、用愛去陪伴。
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持續(xù)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huán)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終生發(fā)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教育內(nèi)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fā)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么會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zhì)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jù)。我們簡單的看看嬰兒期和兒童期。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陪伴在身邊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zhì),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愿望的可實現(xiàn)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xiàn),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jié)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chǎn)生懷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內(nèi)部形成意志品質(zhì)??茖W證明:沒有父母的陪伴,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史記》記載:“太任之性,端一誠莊,唯德能行。及其有孕,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文王生兒明對,太任教之一二而識百。君子謂,太子為能胎教?!边@是西周文王的母親陪伴腹中兒子的寫照。她不僅注意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還非常注意周圍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所以成就了兒子的未來。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成功也源自父親的陪伴。鄭淵潔小時候很調(diào)皮,老師出了個作文題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改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老師說不行,他卻說:“鳥早起能豐衣足食,那蟲子早起就有殺生之禍。”這可把老師氣壞了,要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幾百遍——“鄭淵潔是這個班上最沒出息的人”。因為不想在自己喜歡的女生面前丟面子,鄭淵潔想了個辦法:一邊嘴上說著自己是沒出息的人,一邊在課桌下拉炮蓋過自己的聲音。這炮一拉,老師氣炸了,說要開除他!回到家,看著父親黑黑的臉,他趕緊把自己在學校就提前寫好的,里面講清楚整個事情經(jīng)過的檢查遞給父親。這份檢查就像一陣風,把父親臉上的霾漸漸吹散。第二天,父親帶著他去學校,學校領導還是共同表決要開除鄭淵潔。但在回家的路上,他爸爸說了一句令鄭淵潔感動一生的話:沒關系,我在家教你!于是乎,才有了今天有出息的“童話大王”。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jīng)說過:“兒童對活動的需要甚至比對食物的需要更強烈?!边@就要求我們家長陪孩子活動,陪孩子游戲。我曾經(jīng)看到一個山西狀元媽媽的經(jīng)驗:孩子出世后,每天定時給孩子洗澡,促進孩子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5個月大時,女兒每天下午睡醒后,媽媽就給孩子做“捏脊療法”,以促進神經(jīng)元的豐富發(fā)展。孩子學會滿地爬時,媽媽在旁邊鼓勵女兒要大膽、有勇氣。1歲時,媽媽就對孩子進行“對牛彈琴”式教育。比如女兒玩水時,她告訴女兒:這是水,英語water。同時告訴她水的顏色,品嘗水的味道,把塑料玩具和石頭扔進水里,讓孩子體會不同的結果。隨著孩子的長大,用心的媽媽陪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人友??戳诉@篇文章,我忽然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孩子與狀元的區(qū)別不在智商,而在家教。
當今社會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留守兒童問題。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外出工作。放棄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陪伴。孩子的生活條件是好些了,可是他們的成長因為缺乏父母的愛,缺乏交流開導。性格大多會變得孤僻,敏感,內(nèi)向,對于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其中留守兒童自殺或傷人的新聞也時有發(fā)生。我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的是1985年我國第一部反映監(jiān)獄題材的電影《少年犯》,片中的父母很成功,但因為忙于事業(yè),早出晚歸。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致使孩子走進了監(jiān)獄。觸動了多少觀眾,也警醒了多少只顧自己而疏于陪伴教育孩子的家長們。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但愿戲中的悲劇不在我們的生活中重演。
參考文獻
[1]瑪利亞蒙臺梭利.運用于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7,10:18-19.
[2]埃里克森.兒童心理發(fā)展系列之二:新精神學派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的八階段理論[J].兒童期與社會,1950:50-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