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亞玲
摘 要:造句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例句,使學生理解原句在詞語使用上的準確性;要聯(lián)系生活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有話可寫;要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從仿寫到創(chuàng)寫,使表達有血有肉;要運用好評價的標尺,使造句訓練從“造得對”走向“造得好”,真正為今后的寫作服務。
關鍵詞:造句;有理有據;準確;完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1B-0094-02
在小學語文造句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造句是越短越好,比如,用“漸漸地”造句,學生寫了“天漸漸地冷了”,一般都能拿到分數(shù),而且句子短了,錯別字與語病發(fā)生的可能性也會減少。但是從詞語理解的角度看,學生是否理解“漸漸”呢?不一定,因為下次用“迅速”“終于”等詞語造句時,學生同樣可以用這樣的句式,所以他們不一定能完全分辨詞語使用的環(huán)境。從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看,上邊的句子雖然通順,但是沒有一定的語境相配套,顯得單薄而沒有說服力。如果寫成:“秋天到了,樹葉漸漸地往下落?!薄澳硞€地區(qū)發(fā)生火災,消防員接到報警后就迅速到位,很快把大火控制住了?!薄拔掖禾旆N下的向日葵種子,在昨天終于開花了!”等諸如此類的句子就比較妥當。
所以,造句訓練中,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詞語,把詞語用準確,其次要把句子表達完整,增強這個詞語的說服力,為此,我們可以用四步引導的方法,讓造句訓練變得輕松而有效。
一、例句引讀,有理可循
我們以“黃昏臨近時,天漸漸地暗下來了”這句話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幾遍,然后提出問題:
(1)為什么天不是馬上暗下來?
(2)能不能把這句話中的“漸漸地”換成“緩緩地”?
(3)“天漸漸暗下來了”這句話與原文有什么區(qū)別?
問題(1)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用詞的貼切性——因為黃昏的來臨是有一個過程的,不可能瞬間天就變黑,所以說“漸漸地暗下來”是非常妥當?shù)?。教師可以用“停電了,教室里突然變得昏暗”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理解。
問題(2)則是為了進行近義詞的比較——兩個詞都有慢的意思,但“緩緩地”重在運動的過程,如“國慶盛典上,裝甲車緩緩地駛過天安門廣場”。而“漸漸地”則有強調“不知不覺”的意思。
問題(3)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原文的完整性:因為黃昏臨近,所以天暗下來就有了理由,而且只能是“漸漸地”暗下來。
對于例句的引讀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在比較、探究中增強語感,使學生對詞語的使用能心領神會,要防止只是由學生來造句、教師作評判的簡單教學方法。
二、生活引思,有話可寫
作文教學需要生活化,教師應從低年級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以“輕輕”一詞為例,教師可以出示一組詞語——“蹲、拍、扶、說、唱”,問學生:什么情況下,誰會輕輕地做什么,為什么要輕輕地做?然后寫出句子,比如:
(1)上課的時候,小明在玩橡皮,旁邊的小紅輕輕地拉了下他的胳膊,讓他專心聽講。
(2)我輕輕地走過去,觀察小兔子吃草。
然后學生說出更多的動詞,用相應句式進行表達。之后把句中原來的人物變成動、植物等,后邊的表達方式進行相應改變,每變換一次,都要求學生說說這一事物,在什么情況下會“輕輕”地發(fā)生這一動作,它為什么要輕輕地發(fā)生這一動作。比如:
(3)風兒輕輕地吹來,我感到很涼爽。
(4)早上,小鳥在窗口輕輕地拍打翅膀,把我叫醒了。
上邊的四句話有發(fā)生在室內的,也有發(fā)生在室外的;有人物的,還有動植物的、自然現(xiàn)象的,所以有助于引導學生拓展思路,防止造句內容在原地轉圈,范圍過于狹窄。
三、仿創(chuàng)引寫,有血有肉
喜歡模仿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范例,比如,上邊“輕輕”一詞的四句話就為學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學生找到了造句素材,但往往寫得不具體,比如,有個學生寫:“沈思南輕輕地走過去?!边@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再讀有關例句,理解例句“我輕輕地走過去,觀察小兔子吃草”。因為小兔子正在吃草,如果“我”大聲喧嘩,小兔子就會害羞而不吃草了,我就沒辦法觀察了。再如上邊的第(1)句中,之所以要“輕輕地”,是為了不影響大家專心聽課。后來這個學生就寫成:“蛐蛐不停地叫著,沈思南輕輕地走過去尋找蛐蛐?!边@樣就變得非常具體,而且更有說服力。
再如(4)中,因為我是喜歡小鳥的,所以用叫醒而不用吵醒,而且用“輕輕地”來說明小鳥對我的打擾是善意的提醒,讓我上學不要遲到。這樣的句子對學生來說,既有語言訓練,還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師需要讓學生不斷體會,激發(fā)創(chuàng)造新句子的靈感。
四、評價引路,有法可依
“萬丈高樓平地起”,能否把句子寫通順、寫流暢,有板有眼,是中高年級作文教學成功的重要基礎。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能忽視,那就是對造句的評價問題,如果評價偏離了教學的方向,那作文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一)造句評價要有的放矢
由于一般考試都會將造句列為客觀性試題,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只追求對錯、不考慮好壞的局面。其實我們把它作為主觀性試題、進行比較周到的全面綜合評價不失為提高造句質量的一種導向,有時還可以借助表格。以下采用5分制以用“輕輕地”造句為例進行評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評分的好處。
(二)造句評價要留有余地
有的老師認為課堂上教師應該以表揚為主,所以就不敢輕易批評學生,甚至對學生完全有提高可能的回答也一概予以表揚,這就會導致學生思維的淺嘗輒止。比如,一個學生用輕輕造句:“沈思南輕輕地走過去?!苯處熆梢砸龑В核麨槭裁匆p輕地走過去呢?你能把這句話寫具體嗎?這樣就給了學生提高的機會。
(三)造句評價要目中有人
造句訓練應該基于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同一句話出自學困生與學優(yōu)生之口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尺。
比如,陳XX基礎較差,平時回答問題很少,也不舉手。在用“漸漸地”造句時,他意外地舉起了手,老師讓他回答,他說:“媽媽臉上漸漸地有了皺紋?!崩蠋煴緛硐雴査颍D念一想,他能造出這樣的句子已經很不簡單了,就轉而對他進行表揚:“哦,幾年過去了,媽媽因為辛苦,所以有了皺紋,你希望媽媽不要變老,永遠年輕,這份孝心很難得,我們要向他學習?!焙髞?,我發(fā)現(xiàn)他舉手更多了,學習也逐漸有了進步。我發(fā)現(xiàn),造句訓練是情感表達的好機會,從中可以了解孩子們內心在想些什么,所以我總是抓住機會表揚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使語文教學做到文道統(tǒng)一。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造句訓練是落實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重要陣地,運用上述四步訓練法,對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比較有效。
參考文獻:
[1]梁華.落實語文“雙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J].現(xiàn)代閱讀,2013,(3).
[2]盛秀秀. 新課標下的語文造句教學探究[J].成才之路,2017,(27)
[3] 彭炳英.寫作,從造句起航——關注小學生造句練習[J].課外語文,2016,(23)
[4]如何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J]. 才智,2014,(13).
[5]董國艷.快樂與快樂的碰撞——小學語文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J].讀與寫,2014,(3).
[6]黃春玲.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J]. 語文教學通訊,20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