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群
初三語文課歷來被認為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比較難把握的科目,尤其是復習階段,教學任務比較重,學生的復習舊課程的興趣和用心性也要把握。因此,在初三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情感共鳴,激揚學生的學習興趣
1.情感引發(fā)。
精心設計導語,為課堂創(chuàng)設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引發(fā)學生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好的導語能夠導引和控制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向心理定勢和和諧的課堂氣氛,構成良好的教學準備狀態(tài),使學生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石。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可以讓學生先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再全班賽讀,激發(fā)學生誦讀的用心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后教師進行范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英雄氣概。這樣,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語文課感興趣了,喜歡上了語文。
2.興趣激發(fā)。
要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就要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于是,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因材施教,靈活采用教學的形式和方法
1.教學形式要出奇奪勝。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于新。例如,在閱讀課的設計上,可以經(jīng)常變換花樣,采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相應的,讀書的方法也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主角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課堂教學小結有概括式、評儀式、歸納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啟下式、檢測式等。
2.教學方法要百變多樣。
教法的變化更主要地體現(xiàn)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可以這樣處理:講讀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讀、析為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到達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為主,教師檢查為輔,使學生能正確地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
三、作文下水,思路與學生同步
好些教師教學生寫作文,其實自己并不會寫作文,教師不下水,那是隔靴搔癢,對學生作文的評批也不能對癥下藥。寫好了下水作文,作文的評批才會更加到位。評批作文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1.堅決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學生作文的優(yōu)缺點。
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了“我的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yōu)秀品質,如果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而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注明該事反映了“我的老師”的什么品質,并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期望也能像他一樣。”
2.和學生建立起一種作文“會商”的關系。
評語要盡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教師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到感染,反過來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冷漠地對待教師的“評、批”。在評、批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評、批”要采取商談的語氣,使學生從心理上十分自覺地理解教師的指導。
3.評語的形式拒絕程式化。
“評、批”不務必在作文簿上寫,也能夠在課堂上講;“評、批”不務必只有教師評,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評、批”不務必只有教師評學生的習作,也能夠讓學生評教師寫的同題文章。總之,不管哪一種形式,要做到個別輔導與全面提高相結合。
4.評語的導向重在指導和鼓勵,拒絕批評式說教。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因此,要保證作文教學的質量,就務必要下大功夫培養(yǎng)和調動學生作文的興趣,多指導鼓勵,少批評說教,是寫好作文評語的一條重要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