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培
(上海體育學院 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倫理,是古今中外全人類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人們對于各種倫理現(xiàn)象的研究,形成為倫理學。在中西方倫理學研究的大背景下,中西方體育倫理研究迄今均已取得不同的進展。科學且深入地總結、提煉中西方體育倫理的研究現(xiàn)狀,不僅是從比較學意義上繼續(xù)推進中國體育倫理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從理論期待與現(xiàn)實需求兩個維度上發(fā)展中國特色體育倫理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必然?;诖耍疚脑敿毞治隽宋鞣襟w育倫理研究的主要成就與特色,系統(tǒng)提煉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取得的成績,深刻揭示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存在的問題。
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歐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較早地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體育運動,如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美國NBA、歐洲足球等[1]。這些運動與商業(yè)、科技、政治、環(huán)境等諸多外在因素的碰撞,催生了大量的體育倫理問題。體育倫理問題的日益突出,迫使相關學者依托體育哲學對其進行哲學上的反思和倫理上的審視。同時,應用倫理學在西方的逐漸興盛,為體育倫理研究提供了相應的研究方法與范式,進一步加速了體育倫理研究進展。迄今為止,西方體育倫理研究已較為系統(tǒng)化、深入化,取得很大成就。
1.1.1 已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有影響力的體育倫理著作。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不斷努力,西方體育倫理研究已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有影響力的體育倫理著作。比如,簡·博克希爾(Jan Boxill)的《體育倫理》(《Sports Ethics》)、威廉·摩根(William Morgen)的《體育中的倫理問題》(《Ethics in Sport》)、安格拉·拉姆金等(Angela Lumpkin, Sharon Kay Stoll, Jennifer M.Beller)的《公平競爭:體育倫理學》(《Sports Ethics——Applications for Fair Play》)[2]等。這些著作的廣泛傳播,進一步擴大了體育倫理問題的受關注度,同時也促進更多學者不斷投入體育倫理問題研究領域,形成更多體育倫理研究成果,使得學術研究深入化、系統(tǒng)化甚至學派化。
1.1.2 形成了專門的體育哲學、體育倫理學學術期刊。西方體育倫理學的不斷發(fā)展與成熟,使得專門的體育哲學、體育倫理學學術期刊應運而生。比如,《體育哲學雜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運動、倫理學和哲學》(“Sport, Ethics and Philosophy”)等。這些期刊每年均會擇優(yōu)刊發(fā)一定數(shù)量的體育倫理研究成果,如《The Way to Virtue in Sport》[3]《Games of Sport, Works of Art, and the Striking Beauty of Asian Martial Arts》[4]《On the Moral Value of Physical Activity: Body and Soul in Plato's Account of Virtue》[5]《Good Athlete-Bad Athlete? on the“Role-Model Argument” for Banning Performance-Enhancing Drugs》[6]等,對西方體育倫理學研究的持續(xù)推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加速了西方體育倫理研究的科學發(fā)展和科研專業(yè)化、職業(yè)化進程。
1.1.3 體育倫理研究機構和體育哲學倫理學網(wǎng)站在西方國家不斷建成。伴隨體育倫理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大量的體育倫理研究機構和體育哲學倫理學網(wǎng)站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建設起來。比如,成立較早的國際體育哲學協(xié)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ilosophy of Sport)和英國體育哲學協(xié)會(British Philosophy of Sport Association),分別是前述《體育哲學雜志》和《運動、倫理學和哲學》的籌辦單位,在西方體育倫理學界、體育哲學界具有較大影響力。另外,很多大學也建設有自己的體育哲學倫理學研究中心。這些機構、網(wǎng)站不僅是西方體育倫理學研究系統(tǒng)化、深入化的表征,也是促進體育倫理學術研究進一步細致化、深入化、體系化的重要動力與保障。
從具體研究的層面,西方體育倫理研究主要呈現(xiàn)出兩大特色。
1.2.1 研究內容系統(tǒng)化,雖以競技體育為主要范圍,但視野開闊。西方體育倫理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研究內容系統(tǒng)化,雖以競技體育為主要范圍,但視野開闊。研究內容系統(tǒng)化與西方體育倫理研究起步較早,早已形成為較為成熟的獨立學科,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后已成為西方的一門顯學”[7]有緊密關聯(lián)。以競技體育為主要范圍,則與競技體育倫理問題突出和西方對“體育”概念的認識有關?!霸谖鞣降恼Z境中,‘體育’一詞不像中文詞這樣內容廣泛,內涵豐富,外延模糊。西方體育倫理主要是針對競技體育展開的?!盵2]視野開闊主要體現(xiàn)在其“已突破對自我的反思,與體育美學、體育法學、體育管理學、體育營銷與市場學以及生物與技術運用等學科領域的體育現(xiàn)實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8],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體育倫理研究的問題視域、學科視野和方法范疇,使得研究成果更具深度和可信度,增強了成果的應用價值。
1.2.2 研究內容細致化,注重實證和應用研究。伴隨西方倫理學的深入、多元發(fā)展,西方體育倫理研究不僅注重對于體育倫理基礎理論的探討和建構,還在西方應用倫理學研究特色的影響下,特別注重從現(xiàn)實語境出發(fā),運用多學科方法,對于微觀、具體的體育倫理問題進行多角度地深入分析和探討。其中,較多地采用了案例研究和社會調查的方法,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專門性,增強了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價值,也從應用的層面促進了體育倫理基礎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因此,研究內容細致化,注重實證和應用研究,是西方體育倫理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
當然,伴隨社會的發(fā)展,體育倫理問題也層出不窮。西方體育倫理研究必須繼續(xù)保持當前學術研究的這種高度敏感性,才能不斷開拓研究視域,更新研究方法,推動研究進展,使體育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體育更好地造福人類社會生活提供保障。同時,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與背景下,西方體育倫理研究也不應僅限于西方體育范疇,而需要更為加強對世界其他地區(qū),尤其不發(fā)達地區(qū)的體育倫理問題的關注,比如中國的體育倫理問題。這是當前西方體育倫理研究的主要不足之處,也是未來理應改善的地方。
我國盡管自先秦以降歷代均形成有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但作為一門專門學科的體育倫理研究則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伴隨中國體育倫理問題的不斷凸顯,學者們開始有所關注。1985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成立體育倫理學學科組,是體育倫理研究領域的里程碑事件。整體來看,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經(jīng)過20世紀80年代的起步,90年代的過渡,進入21世紀后實現(xiàn)快速發(fā)展。迄今為止,歷經(jīng)30年的學科建設,取得較大成就,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
2.1.1 代表性學術著作的相繼出版,奠定了體育倫理研究的基礎。以國內外倫理學研究領域相關成果為基礎,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發(fā)展迅速,涌現(xiàn)出一批代表性著作,如《體育道德研究》(潘靖五、劉菊昌,1994)、《競技運動異化論》(周愛光,1999)、《體育倫理學》(趙立軍,2007)、《競技體育與倫理》(熊文,2008)、《體育道德論》(陳偉,2008)、《體育倫理:理論視域與價值范導》(劉湘溶、劉雪豐,2008)、《綠色奧運:歷史穿越及價值蘊涵》(李培超,2008)、《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體育:中國體育改革倫理理論與實踐》(龔正偉、王根、劉慶偉,2011)等。其中,《體育倫理:理論視域與價值范導》和《綠色奧運:歷史穿越及價值蘊涵》作為《體育倫理學研究叢書》的前兩卷,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被認為是表征“體育倫理研究獲得長足發(fā)展的顯著成果之一”[9],被評為湖南省第10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這些學術著作的相繼出版,奠定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的學科基礎,形成了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的大致框架。
2.1.2 大量學術論文的發(fā)表,持續(xù)推動著體育倫理領域的研究進展。體育倫理領域學術論文發(fā)表較多,僅以“‘體育’并含‘倫理’”和“‘體育’并含‘道德’”作為篇名檢索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中檢索,近年來每年都有近百篇研究成果,說明體育倫理領域是當前體育研究的熱點之一。學術論文的大量發(fā)表,不斷更新著人們有關體育倫理的知識、視野和方法,持續(xù)推動著體育倫理領域的研究進展。同時,這些論文還不僅呈現(xiàn)于體育類刊物上,其中一些在倫理學領域CSSCI源刊《倫理學研究》和《道德與文明》上發(fā)表,更為直接地推動了體育倫理研究領域與倫理學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推動著體育倫理乃至倫理學領域的學術發(fā)展。相關論文如《當前競技體育倫理問題及其實質》[10]《綠色體育的倫理思考》[11]《當前競技體育倫理精神的缺失及重塑》[12]等。
2.1.3 體育倫理尤其競技體育倫理問題,引發(fā)了倫理學界專家、學者跨學科的關注。體育倫理,尤其競技體育倫理問題,在受到體育學界重視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倫理學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如著名應用倫理學專家劉湘溶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培超教授等,均有關于體育倫理學的書著問世,并被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小錫教授在倫理學領域CSSCI源刊《道德與文明》上評價為:“以獨特的學術理念、開闊的理論視野和富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體育倫理學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科理論平臺,是展示體育倫理新境界之力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啟迪意義”[13]。同時,倫理學界對于體育倫理學的關注,直接催生了一批由倫理學、哲學專業(yè)的博士生、碩士生完成的博碩士論文[14],如博士學位論文《當代中國體育倫理建構研究》[15]《追尋競技正義:競技體育倫理批判》[2]等,以及碩士學位論文《探求體育本真及內涵——關于體育倫理道德的價值審視》[16]《競技體育中使用興奮劑問題的倫理審問》[17]等。可見,當下的體育倫理研究方興未艾,廣受重視,在眾多學者的合力中,正嘗試建構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時代需要的體育倫理學術體系,為解決體育發(fā)展中面臨的諸多倫理問題而奮斗,為使體育倫理學成為倫理學研究領域的“顯學”而努力。
2.2.1 針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倫理研究較為薄弱。中國當代對于體育倫理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在三個維度上進行的:一是對當代競技體育的現(xiàn)代倫理價值及其異化的研究;二是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倫理研究;三是對中國當代體育倫理構建的研究[18]。在這三方面中,針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倫理研究明顯薄弱,從整體來看,既不系統(tǒng)也不完整,更缺乏對于解決當代體育矛盾和沖突的可借鑒性和可應用性。如以“‘傳統(tǒng)體育’并含‘倫理’”和“‘傳統(tǒng)體育’并含‘道德’”為篇名檢索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中檢索(檢索時間為2016年4月10日),共僅有25篇相關文獻,且質量良莠不齊。武術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主體內容,在中國知網(wǎng)中以“武德”為篇名檢索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16年4月10日),發(fā)表在體育類核心期刊上的論文也僅有29篇,且近十年僅有13篇。民族傳統(tǒng)體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具有中國特色的豐富的倫理思想、高深的倫理智慧[19],對于處理當前面臨的體育倫理問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理應受到更多重視。事實上,大力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體育倫理思想,也正是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今時代,對于世界體育倫理、哲學研究的重要貢獻。
2.2.2 研究方法較為單一,致使大量研究的深度不夠。當前體育倫理學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致使大量研究的深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浮于表面的“就事論事”現(xiàn)象。誠如任海教授所言,由于體育的身體性和比賽性,體育領域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尋常的倫理現(xiàn)象,提出了許多具有體育特色的倫理問題,因而體育倫理是一個具有自己鮮明特性的倫理學研究領域,需要結合體育自身的特點進行研究[20]。這是一個再研究、再創(chuàng)造和再構建的過程,而不應成為倫理學原則和規(guī)范的簡單應用和倫理學的推廣過程[21]。研究深度不夠與研究方法的選擇有關。比如,西方競技體育倫理研究較為注重實證和應用研究,在方法運用上較多地采用社會調查和個案、實例研究[22]。而我國當前的體育倫理研究則極少運用社會學調查的方法。所以,未來體育倫理研究不應拘泥于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要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做綜合性研究,在方法上形成一個“開放型的方法群:從哲學那里獲得矛盾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方法,從管理學那里獲得信息反饋和動態(tài)分析的方法,從社會學那里獲得個案研究和實證調查的方法,從經(jīng)濟學那里獲得統(tǒng)計與定量研究的方法,從心理學那里獲得反思和行為研究的方法等等”[23]。體育倫理學研究“甚至可以使用幾何學和物理學的一切方法,使其成為一門如同幾何學和物理學一樣客觀必然、嚴密精確、能夠操作的科學”[24]。唯有如此,通過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進行多視角的分析和深入探討,體育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才有可能更為成熟,更有實踐運用價值。
2.2.3 中西體育倫理學界缺少溝通,中國的體育倫理研究不夠系統(tǒng)。西方體育倫理研究起步較早,至今發(fā)展已較為完善。發(fā)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與教訓,值得中國體育倫理學界借鑒??梢哉f,“當代中國體育倫理的建構、完善與發(fā)展離不開中西哲學之間多方面的交流、對話與溝通”[15]。然而當前的中西體育倫理界正如中西倫理學界一樣,無疑是缺乏對話與交流的,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多維度溝通渠道,致使中國體育倫理界不能有效、合理地借鑒西方體育倫理界的最新成果,西方體育倫理界也對中國體育倫理界關注不夠,甚至往往忽視中國體育倫理界的貢獻。這其中當然有語言、渠道、文化、甚至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無疑是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的起步較晚,至今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育倫理研究體系,已有研究甚至“呈現(xiàn)的是一種碎片狀態(tài)”[2]。由此,“缺少溝通”與“碎片狀態(tài)”之間潛在著一種互為作用的循環(huán)模式。當然,中國體育倫理界在近幾年快速發(fā)展,成果大量涌現(xiàn),許多研究在努力構建著中國體育倫理的元理論,并不斷開拓和深化著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嘗試建構起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倫理學體系。這些努力對于中國體育倫理研究的系統(tǒng)化、深入化、完善化、特色化發(fā)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倫理學界越來越強調中西倫理研究的比較,這對于開闊人們的視野、活躍人們的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誠然,不了解西方倫理研究的發(fā)展現(xiàn)狀,也就很難在更高層次上概括、提煉中國倫理研究的成績,分析中國倫理研究的不足。中西方體育倫理研究亦然。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西方體育倫理研究的主要成就與特色,系統(tǒng)概括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取得的成績,揭示了我國體育倫理研究存在的問題,為建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適應的體育道德文化、倫理規(guī)范和學科體系做貢獻。后者作為一種學術期待,從當前所處的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出發(fā),則不僅是中國體育學人的渴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