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憲梅
【摘 要】目的:探析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臨床護理配合措施。方法:將2015年4月——2017年7月間于我院接受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40患者為研究對象,均予以規(guī)范、全面的護理干預,觀察本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效果。結果:本組患者經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與護理干預后均取得滿意檢測圖像與相關數據,未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與腹瀉等表現,僅2例患者于掃描次日稀便樣,并偶感腹痛征象,經補液干預后消失;較之干預前,本組患者干預后VAS評分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是一種安全、方便的掃描方式,護理干預的介入是保證檢查成功、提升CT圖像質量等關鍵,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護理配合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小腸屬于人體最長消化管道,正常在4~6m左右,具有皺褶多、位置深、蠕動快等特點,因此在諸多不明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腹瀉、腹痛等臨床癥狀,采用內鏡、結腸鏡、胃鏡等檢查中相對困難[1]。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又有CT小腸造影之稱,是一種將多層螺旋CT與小腸造影結合的檢查手段,以此顯示小腸疾患[2]。本次研究將2015年4月——2017年7月間于我院接受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40患者為研究對象,探析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臨床護理配合措施,現已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4月——2017年7月間于我院接受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40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入院均主訴存在腹痛、腹瀉(便血)、腹脹、腹部包塊、異常消瘦等征象反復發(fā)作;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43.1±3.5)歲,病程5d~30d,平均病程(15.3±2.5)d,患者入院均施以立位與體征X線檢查排除腸梗阻,遂采取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方案。
1.2 方法
1.2.1 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
采用西門子新型64層CT掃描儀,具體掃描參數包括:①掃描條件為250mAs、120kV;②層厚為1.0mm;③重建層厚為1.0mm;④間隔0.75~1.0mm;掃描方法自膈頂結合恥骨完成掃描。以碘比醇為對比劑,用量90ml,注速調整3ml/s。掃描中患者據掃描所需調整體位,先取仰臥位,隨后行俯臥位,分別于靜脈期、動脈期、延遲期等掃描,并將掃描參數均傳送至工作站,未排除相關影響因素,由2~3名放射科醫(yī)師完成圖像的重組工作與病變征象記錄與分析。
1.2.2 護理干預
掃描期間護理干預總結如下幾點:①掃描前宣教:在確立掃描后,需向患者對掃描方式、腸道準備、注意事項等內容宣教,同時囑咐患者在檢查前8~12h禁食,檢查前6h服用磷酸鈉鹽洗腸液,取60ml加入800ml溫開水內服用,且于1h內在飲用以此,直至大便呈無色清亮樣、無渣樣即可;②準備工作:在檢查前向患者了解腹瀉量、次數及大便表現,對必要的患者在此予以灌腸清潔,在詢問患者無藥物過敏征象前提下,予以碘過敏試驗、靜脈留置等,期間觀察患者有無存在不適與不良反應;掃描前45min予以口服甘露醇溶液,年齡偏大者、體衰者可酌情減少服用量,在患者口服后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存在心慌、頭暈、腹痛的不適感,遵醫(yī)囑給予補液支持,并做好相應的屏氣訓練,小幅度緩慢呼氣等;③檢查護理:檢查當日仔細核對患者基本信息、掃描部位等資料,引導其擺放掃描所需體位,重視保護患者隱私,先取仰臥位,隨后行俯臥位,掃描期間采取親切口吻指導患者呼吸、屏氣、呼氣等頻率,避免對掃描圖像造成影響,在掃描過程中對患者生命體征與面色表現予以觀察,了解患者有無存在腹痛、腹脹等指征表現,在患者掃描完成后,由護理人員將其送入病房內,并囑咐日常多飲水以便排除造影劑,食物的攝入以清淡、軟食為主,避免出現低血糖。
1.3 療效判定標準[3]
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疼痛表現,以10分為總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由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數據處理,P<0.05表示差異居于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采用獨立樣本檢驗。
2 結果
2.1 本組患者檢查效果
本組40例患者均于檢查前口服磷酸鈉鹽洗腸液與甘露醇溶液,均行口服前藥敏試驗,未發(fā)生碘過敏反應征象,均順利完成檢查,獲得理想掃描圖像。在清理腸道中,患者腹瀉4~10次左右,平均(6.3±1.5)次,所有患者經腸道清潔后均表現水樣便。在小腸充盈中,未發(fā)生患者腹瀉加重、水電解質紊亂征象,僅2例患者于掃描次日稀便樣,并偶感腹痛征象,經補液干預后消失。
2.2 本組患者護理前后VAS評分差異
較之干預前,本組患者干預后VAS評分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技術,該掃描原理為采用四排以上CT技術,結合相應的軟件對人體結腸、小腸薄層掃描后獲得的數據資料展開二維與三維重建,以此在較大范圍內顯示患者結腸與小腸結構性病變,達到診斷、鑒別的目的,為后續(xù)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依據。在既往研究中也已證實此技術存在無創(chuàng)性、可反復觀察、定位準確等優(yōu)勢,除此外,腸道的常規(guī)檢查中,采用膠囊內鏡檢查,其移動中具有一定不可控性,纖維鏡檢查則存在視野局限,內鏡檢查對腔外解剖與病變無法全面評估,對于通過障礙的病灶表現僅可對其病灶近端顯示[4]。相比之下,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技術通過充分為掃描前腸道準備,加上多種方式的重建優(yōu)勢可經任意角度、方位對病變予以觀察,此外可從狹窄、梗塞處兩端完成腸腔病變與解剖,清晰顯示病灶大小、部位,為臨床提供清晰腔內腔外表現。endprint
檢查前的準備工作與檢查中的護理內容具有重要性,腸管屬于空腔臟器,對腸管的擴張程度與腸管內容物可對官腔與管壁的觀察造成直接影響,因此CT造影與常規(guī)覆盆腔的掃描效果,其關鍵在于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包括確定患者無腸梗阻表現、腸胃準備等。故護理干預的介入實屬必要之舉,幫助CT在掃描中獲得更具診斷價值、高質量的圖像,檢出病灶,若檢查前小腸充盈程度不足、效果不理想,則可導致檢查中對腫塊、淋巴結腫大區(qū)分不足,延誤診斷或造成誤診、漏診[5]。此外碘比醇注射液是一個非離子型,且滲透壓較低的含碘造影劑,親水性較為穩(wěn)定,經留置針予以血管注射,藥物均勻分布于血管、間質內,經腎小球過濾,從尿液內排除,在血管強化高峰期的掃描有助于捕捉最佳動靜脈期,利于病灶的檢出。護理干預的介入掃描前宣教、準備工作及檢查中后護理內容促使患者小腸充盈改善,減少了檢查后的不良表現與疼痛表現,保證掃描安全、順利。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在小腸充盈中,未發(fā)生患者腹瀉加重、水電解質紊亂征象,僅2例患者于掃描次日稀便樣,并偶感腹痛征象,經補液干預后消失;另外在護理干預前后VAS比較中,可見護理干預后患者疼痛明顯減少。由此得以證實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技術的應用與護理內容的介入確有較好效果,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CT腸道三維重建薄層掃描是一種安全、方便的掃描方式,護理干預的介入是保證檢查成功、提升CT圖像質量等關鍵,意義重大,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宋雙雙,于瀾,周曉明,段崇鋒,隋慶蘭,王剛. 原發(fā)性腸道T細胞淋巴瘤CT小腸造影的影像特點及其診斷價值[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7,33(07):1010-1013.
陳國偉. 腔隙性腦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層掃描圖像與拆薄圖像相關性[J].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7,49(03):345-346.
路智濤. ~(18)F-FDG PET/CT雙時相顯像對腸道良惡性病變的診斷價值[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7.
吳紹全,董中,柘開英. 充盈法在多層腸道CT診斷大小腸炎癥性腸病中的價值評估[J]. 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02):99-101.
陳林. 螺旋CT薄層掃描及CT值測定診斷32例繼發(fā)性肺曲菌球臨床觀察[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6,25(02):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