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中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觀念,已經(jīng)被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且正在進行如何落實于教學實際的探索。我認為,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從閱讀的“量”與“質(zhì)”,閱讀的“方法”與“習慣”,閱讀時的“智能程度”與“情感狀態(tài)”等方面,始終承認并充分關注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同時,在閱讀的全過程中,又能夠采用“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利于個體發(fā)展”的科學的評價方法來做保障,那么,“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就一定能夠成為現(xiàn)實。
一、同教材,同進度,要求不一
在以“班級授課制”為基本機制的情況下,閱讀教學受到教材、進度和要求這三個因素的制約。顯然,在同一班級的課堂教學中,“同教材,同進度,同要求”是無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解決“班集體”與“個性化”之間的這種矛盾,可作以下幾種形式的調(diào)整:一是異教材,異進度,異要求;二是同教材,同要求,異進度;三是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第一種顯然是最有利于促進個性發(fā)展的。可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學習進度又不一樣,要求也不一致,這一點難以做到的。而“同教材,同要求,異進度”,雖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要求似乎完全一樣,但由于進度不一,很快就會造成同班學生的閱讀材料不同,他們需要不同的教學輔導,需要不同的教學媒體,這由一個教師來承擔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同一個班級中,能夠照顧到個性差異、關注到學生不同需要的明智選擇,應該是“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同一篇文章,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是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的前提條件。如在教學《螳螂捕蟬》(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時,我提出了三個層次不同的閱讀要求:1.《螳螂捕蟬》講了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是最低要求)2.吳王起初說過:“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為什么聽了少年的話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是一般要求)3.如果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是在大庭廣眾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話,吳王能接受嗎?(這是較高的要求)全班同學各自選擇適合自己的要求去認真閱讀課文,結果,不但同學們都弄清寓言的內(nèi)容,懂得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而且有的學生認為吳王聽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還算是比較明智;還有的同學則認為,憑吳王那種驕橫的性格,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是死要面子,根本不會改變主意,這說明侍奉吳王的少年很聰明,善于選擇時機,同時也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注意場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同內(nèi)容,同情境,感受有別
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學生之間在性格、興趣、能力、認知風格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在性格上,有的閱讀目的非常明確,主動積極,能自制,有毅力;有的雖有明確目的,但缺乏自制能力;有的則可能是目的性不強,意志比較薄弱。在興趣上,有的喜愛抒情散文,有的喜歡說理文章,有的酷愛故事傳說。在能力上,有的閱讀速度快,領悟能力強;有的反應比較慢,理解比較慢,理解能力差。有的想象力強,想象時似乎就能夠聽到、看到、摸到真實的事物。有的想象力比較弱,想象表象比較模糊…..諸如此類的差異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即使面對同樣的閱讀內(nèi)容,處于相同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閱讀時的情感狀況、方法習慣、領悟程度都是互不相同的。
《三袋麥子》(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后面有這么一題:小豬、小牛、小猴是怎樣處理自己那袋麥子的?你認為誰的做法最好?為什么?對此,同學們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認為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是及時消費,避免浪費;有的認為小牛吃一半保存一半,這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美德;有的認為小猴具有現(xiàn)代人的意識,能夠想到發(fā)展,敢于承擔風險;還有的則認為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決定采取哪種辦法……同學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談出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應該肯定。這個課例很能說明同一班學生閱讀感受的差異性。
那么,怎樣按照“標準”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要求,充分考慮到個體差異的客觀現(xiàn)實,讓課堂教學的每一次閱讀活動都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呢?首先,對學生的閱讀程序、閱讀方式不要限制太死,應該讓他們有按照自己的習慣來閱讀的自由;其次,要充分發(fā)揮小組討論、班級討論的作用,給學生更多的各抒己見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中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第三,允許并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只要在不挫傷其積極性的前提下予以糾正;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閱讀氣氛,倡導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樂意閱讀,享受閱讀。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牢牢樹立“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的觀念,堅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始終注意讓學生在閱讀時“同中求異,各得其所”,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能達到“標準”所希望的“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