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序志》是《文心雕龍》的最后一篇,不像以前的四十九篇是文學理論專論,它是此書的一篇序言。這篇序言系統(tǒng)地透露了作者的四種觀點: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尼父陳訓,惡乎異端;唯務折衷。這些文學思想奠定了他文學批評的基調(diào),使這部著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美中不足的是,有的觀點也給作者的理論造成了局限。
《文心雕龍·序志》是《文心雕龍》的一篇序言,“序”,就是敘述,“志”,就是想法。在這篇序言里,作者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方法、態(tài)度等作了詳細的闡述,尤其是指導思想和內(nèi)容安排,為后面的文學批評奠定了基調(diào)和框架。全文大體分五個部分:一是解釋書名的含義和寫作此書的動力;二是指出寫作目的“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奠定儒家經(jīng)典的指導思想基礎,“尼父陳訓,惡乎異端”,批評當時文壇上過分注重形式、文辭浮華的風氣;三是對魏晉以來的文論進行評點;四是明確《文心雕龍》的寫作體例——“上篇以上,綱領明矣……下篇以下,毛目顯矣”;五是表明自己的文學批評態(tài)度“唯務折衷”。文章目的明確,結構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后面內(nèi)容的框架。下面,筆者將對序言的主要觀點進行分析。
一、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
雕,就是雕繪;縟,指繁密的花紋和彩飾,引申為繁瑣。用在這里,“雕縟”指文章的辭采和技巧。在劉勰所處的齊梁時代,文學的審美特性已經(jīng)被社會所接受。例如,曹丕《典論·論文》曰:“詩賦欲麗”;晉代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曰:“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稱贊陸機、潘岳:“縟旨星稠,繁文綺合”;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曰:“文成筆下,芬藻麗春。”由此看來,狹義的文學概念已經(jīng)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相比以上幾人,陸機的表述更精煉,更抓住問題的實質:“詩緣情而綺靡”。對這句話,學者劉運好曾有過精到的解釋:“詩緣情”是從詩歌發(fā)生的角度描述詩歌的特征,“綺”本指文繒,此指文辭的華美;“靡”本指細好,此指音調(diào)的圓潤連貫??上У氖牵麑@個問題論述太過簡略。劉勰則對文學作品的形式美問題進行了詳細而精到的論述,尤其《麗辭》《夸飾》《事類》《聲律》等篇,更是列專章對文學作品的辭采和聲律進行精辟分析,可見劉勰對文章的辭采和聲律也同樣重視。他在《定勢》里的論述,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說明:“若愛典而惡華,則兼通之理偏,似夏人爭弓矢,執(zhí)一不可以獨射也?!?/p>
從這些篇章來看,劉勰認為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并重,并不反對作品的形式美,他對文學作品的特質——審美怡情這方面有充分的認識。
二、唯文章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
相比于文章的形式,劉勰更注重的是內(nèi)容,更注重的是儒家經(jīng)典作為文章的指導思想,寫文章只是在“敷讚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的情況下的選擇,這就明確了劉勰在以后論述中的基本立場。所以,《文心雕龍》的第一篇就是《原道》,接著作者又以《征圣》《宗經(jīng)》繼之。作者認為寫文章應該原哪一家的“道”呢?“光采玄圣,炳耀仁孝”,當然是儒家。在《宗經(jīng)》篇,劉勰對儒家經(jīng)典的指導地位又進行了無以復加的推崇:“經(jīng)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者也?!?/p>
劉勰的這種文學思想,是有原因的。人們可以先看看齊梁時代的幾首詩歌作品。齊徐孝嗣《白雪歌》:“風閨晚翻靄,月殿夜凝明。愿君早流眄,無令春草生?!绷汉芜d《擬輕薄篇》:“城東美少年,重身輕萬億。柘彈隋珠丸,白馬黃金飾。長安九逵上,青槐蔭道植。轂系晨已喧,肩排暝不息。走狗通西望,牽牛亙南直。相期百戲旁,去來三市側。象床杳繡被,玉盤傳綺食。倡女掩扇歌,小婦開簾織。相看獨隱笑,見人還斂色。黃鶴悲故群,山枝詠新詩。烏飛過客盡,雀聚行龍匿。酌羽方厭厭,此時歡未極?!睆倪@兩首詩來看,它們的語言都比較有文采,富有表現(xiàn)力,尤其是第二首稱得上華麗綺靡,的確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形式之美。內(nèi)容上,如果說第一首寫閨中思念還算得上人之常情的話(境界稍顯狹窄,已經(jīng)初具齊梁詩的特色),那么第二首“象床杳繡被,玉盤傳綺食。倡女掩扇歌,小婦開簾織。相看獨隱笑,見人還斂色”就已經(jīng)完全具備齊梁詩的綺靡香軟特色,它把倡女的神態(tài)、心理、動作描述得惟妙惟肖。很明顯,這種風氣充斥詩壇,已經(jīng)說明文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在文與質的和諧方面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它忽視了文學另一方面的特質: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劉勰對這問題是什么態(tài)度呢?如果人們再仔細研讀一下他的《樂府》和《才略》兩篇,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蛛絲馬跡。例如,《樂府》曰:“若夫艷歌婉孌,怨志訣絕,淫詞在曲,正響焉生?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身魚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詩聲俱鄭,自此階矣?!焙苊黠@,劉勰對這一傾向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在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競相綺靡香軟的大背景下,劉勰堅持文學的宗經(jīng)觀點,同時注重文章的社會功利價值。對于糾正齊梁時期重文輕質的創(chuàng)作傾向來說,這無疑是一劑清新劑,應該說他的反對是積極而有建設性作用的。遺憾的是,劉勰對宋齊梁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加以客觀的分析,只看到此時代詩歌的缺點而忽略了其創(chuàng)作實績,他注意到文學的審美特質卻沒有把這一特質放到應有的地位。在《明詩》篇,劉勰對陶淵明的詩只字未提。謝眺的山水詩,鮑照、江淹“吟詠風謠,流連哀思”的賦,五言詩在齊梁時期聲律技巧的發(fā)展和鐘嶸“文已盡而意有余”、“味之者無極”的意境之美的體悟,劉義慶志人小說的實績,他都沒有給予充分的論述,從而帶來一定的理論缺失:他對文學的獨立地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凡是無關政教的作品,他給予的評價都不高。
三、尼父陳訓,惡乎異端
劉勰對宋齊梁創(chuàng)作實績忽略的原因,《序志》中的這句話表露得最清楚。他認為這些時期的創(chuàng)作,異端占主流。筆者認為,劉勰所認為的異端應該有這樣三點。
(一)“吟詠風謠,流連哀思”的作品endprint
這類作品偏重于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是“搖蕩性情”之作,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關系不甚緊密。這類作品如陶淵明的詩,鮑照的詩《擬行路難十八首》,文如《登大雷岸與妹書》,江淹的《恨賦》《別賦》等。在劉勰看來,這些作品不是來自于經(jīng)典,而只是發(fā)自人的內(nèi)心,多表達個人的哀怨、相思等情懷,而且相當強烈,設色綺艷,尤其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和江淹的《別賦》,它們違背了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觀。毋庸置疑的是,恰恰這些作品,取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語言、內(nèi)容上“標新立異”的作品
劉宋齊梁時代,作家積極向民歌學習,為了傳達自己內(nèi)心奇特的感受,有的作家便自造了一些詞語,或者表達上大膽創(chuàng)新,這種傾向以劉宋時的鮑照為代表。《文心雕龍·通變》有這樣一段描述:“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近彌澹,何則?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而遠疏矣?!边@“訛而新”中的“訛”,據(jù)范文瀾的解釋,一是內(nèi)容的新奇,二是顛倒文句。就內(nèi)容的新奇來說,如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之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jié)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詩歌的內(nèi)容不外是表達時光易逝、及時行樂的主題,但詩歌的開頭給人排山倒海般的視覺沖擊,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其詩勢之險,情感之噴薄而出,強烈激蕩讀者的心靈。再看第二種,顛倒文句的新奇:鮑照《石帆銘》“君子彼想,祗心載惕”當是“想彼君子”,這一顛倒,句子是新奇了,但也大大增加了理解的難度。除這種情況以外,使用奇字致使文意難通者,在鮑照的作品中也不鮮見:《園葵賦》之“甃壺援醢,曲瓢卷漿”中的“甃”究竟何意,的確令人費解。還有《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泉源首安流,川末澄遠波”中的“首”首字,用在這里明顯意思不通,有人說是導的誤字,也有說是別的動詞,眾說紛紜?!伴L城非壑險,峻阻似荊芽”,用“荊芽”比喻山的險峻,倒給人全新的感覺沖擊。此外,江淹也有類似的作品,如《蕭拜太尉揚州牧表》中的“若隕若殯”中的“殯”等,可見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相當普遍。
仔細揣摩劉勰的本意,應當是書寫自己對以上這些創(chuàng)作傾向的不滿。實事求是地說,以上幾種創(chuàng)作傾向,是很容易產(chǎn)生流弊的,尤其是第二種創(chuàng)作傾向。這種求險求奇的做法,如果大肆擴展,會使文學失去社會功利價值,對文學本身的審美價值也是一種傷害,因為這樣很容易使文學淪為文字游戲。但是,如果人們根據(jù)《序志》的這一觀點,認為劉勰也是反對民間文學的,就像以前的許多論文中認為的那樣,筆者認為這也是不客觀的?!段男牡颀垺ぶC隱》云:“古之嘲隱,振危釋憊。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會義適時,頗益諷誡?!眲③膶χC辭隱言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但是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意歸義正。這對于劉勰這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的文論家來說,已經(jīng)難能可貴。他所反對的是“本體不雅,其流易弊”的這類民間文學形式的流弊,只是在理論闡述中,他把這種流弊擴大化,所有吸收民間文學營養(yǎng)的作品,都給予了較低的評價,包括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其三這樣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作品和其五這樣抒情濃烈的作品。另外,還有陶淵明和江淹等大家。這樣一來,劉勰沒能完全客觀地認識由晉到齊的創(chuàng)作實績,現(xiàn)在看來,這確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四、唯務折衷
《序志》曰:“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衷?!边@一點應該說是最能體現(xiàn)劉勰作為一位文學理論家閃光的地方。
首先,看劉勰文論之“同乎舊談”者。這主要體現(xiàn)了劉勰對前代文論的繼承,表現(xiàn)了他“通”的思想。仔細研讀《文賦》,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有許多繼承《文賦》的地方。例如,《文賦》有這樣一段闡述:“或苕發(fā)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此本陸機論為文關鍵之一:以特出的句子濟文之庸音,劉勰則在《隱秀》中進一步申而明之:“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秀以卓絕為巧。”“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边@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陸機的觀點,《隱秀》若非殘篇,估計后面會有更加詳細精彩的論述。對“隱”的論述“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這也和鐘嶸“文已盡而意有余”“味之者無極”的意境之美的體悟不謀而合?!段馁x》“如失機而后會,恒操末以續(xù)顛,謬玄黃之秩序,故淟涊而不鮮?!薄段男牡颀垺ぢ暵伞穭t有“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之論,《文賦》“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的問題在《文心雕龍·風骨》篇則有“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之說等。另外,劉勰在文體的分類方面也對以往的文論家如曹丕、摯虞等多有繼承。
再看“異乎前論”者。從文體上看,劉勰對文體的分類,既有對前人的繼承,也有自己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從曹丕的奏議、書論、銘誄、詩賦到劉勰的二十篇文體專論,這說明劉勰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深化。在對文學特質的認識上,劉勰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從構思到辭采、遣詞造句、常見問題,乃至個人修養(yǎng)等,都做了異乎前人的精到論述。例如,《程器》篇:“孔光負衡據(jù)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蓋人秉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難以求備。然將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卑多誚,此江河所以騰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边@里就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對以前社會對文人不公正的譏誚,進行了不同于前人的駁斥,以中肯的立場,澄清了事實發(fā)生的形勢,為后面的論述奠定了健康的基調(diào)。還有在文學發(fā)生原因的問題上,陸機曾言“詩緣情而綺靡”,對這一觀點,學者劉運好有過精到的論述。他說這句話的含義是:“主體之情潛生于心,因外物而感發(fā),物乃觸發(fā)感情之媒介,非物可移情感人?!标憴C強調(diào)情為主,物為末,境緣情生?!段男牡颀垺の锷穭t這樣論述:“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劉勰認為,情隨外物而變,物為主而情則居于次。人們姑且不論誰的理論更貼近創(chuàng)作實際,單單這種觀點,無疑充分顯示了文論家的獨立思考和卓識。
五、結語
《序志》作為《文心雕龍》的提綱,規(guī)定了這部文學批評巨著的指導思想和批評原則,從各個方面詳細論述了為文之規(guī)范,在反對齊梁重文輕質的創(chuàng)作傾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在具體問題的論述中稍有回避,但并不影響它作為文學批評的重要地位。在文學批評領域,《文心雕龍》以它卓越的理論建樹,將長期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的健康發(fā)展。
(安徽亳州譙城區(qū)第十六中學)
作者簡介:房召義(1978-),男,安徽亳州人,教師,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