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河北省秦皇島軍工醫(y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急腹癥,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病情重、預后差等特點,以急性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xiàn),伴有全身炎癥反應,臨床多采用內(nèi)科保守治療[1-2]。中醫(yī)學認為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腹痛”范疇,常見于腑實熱結(jié)證。為提高保守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清胰通腑湯保留灌腸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2]中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急性胰腺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3]中腹痛及腑實熱結(jié)證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消化道穿孔、腸梗阻等外科手術指征者;合并心腦腎及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及患精神障礙性疾病者;對試驗藥物過敏者;預期患者依從性差,不能按期完成試驗者;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就診于秦皇島軍工醫(yī)院的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按照1∶1隨機原則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3~60 歲,平均(45.82±10.39)歲;病程 2~18 h,平均(3.70±1.52)h。治療組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27~62 歲,平均(44.69±9.75)歲;病程 1~20 h,平均(3.58±1.64)h。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吸氧、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胃酸及胰酶分泌等內(nèi)科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清胰通腑湯:大黃15 g(后下),枳實15 g,厚樸 12 g,芒硝 10 g(沖用),黃芩 12 g,黃連 12 g,木香 10 g,白芍 15 g,延胡索 12 g,炙甘草 6 g,炒山藥15 g。每日1劑,濃煎至200 mL,每次100 mL灌腸,保留30 min,早晚各1次。兩組均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胰腺炎特異性指標:血淀粉酶(AMS)、尿淀粉酶(UAMY)、血清脂肪酶(LPS),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白細胞(WBC)、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觀察兩組臨床療效。1.5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1]以癥狀、體征、血淀粉酶及胰腺影像學情況為判定依據(jù)。顯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淀粉酶及胰腺影像學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體征、血淀粉酶及胰腺影像學指標明顯改善。無效:癥狀、體征、血淀粉酶及胰腺影像學無明顯改善。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胰腺炎特異性指標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前胰腺炎特異性指標AMS、UAMY、LPS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胰腺炎特異性指標AMS、UAMY、LPS較治療前均降低(均 P<0.05),且治療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WBC、TNF-α、IL-6差別均不大(均P>0.05)。兩組治療后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WBC、TNF-α、IL-6 較治療前均降低 (均 P<0.05),且治療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胰腺炎特異性指標比較(U/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胰腺炎特異性指標比較(U/L,±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 間 LPS AMS UAMY治療組 治療前 953.22±62.47(n=35) 治療后 98.10±17.51*△對照組 治療前 946.73±58.92 1527.45±133.06 2394.37±176.22 119.32±24.71*△ 252.59±43.81*△1563.97±141.25 2418.71±190.47(n=35) 治療后 167.59±23.35*241.56±37.63* 443.81±69.5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比較(U/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比較(U/L,±s)
組 別 時 間 IL-6(pg/mL)WBC(×109/L) TNF-α(ng/mL)治療組 治療前 132.55±14.23(n=35) 治療后 22.91±6.87*△對照組 治療前 131.40±15.69 21.38±5.84 167.02±19.35 6.53±2.26*△ 24.83±7.57*△21.67±6.13 170.41±20.62(n=35) 治療后 43.54±8.31*10.49±2.77* 49.35±9.9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4],但胰腺局部及全身炎癥反應在其發(fā)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 WBC、TNF-α 及 IL-6 水平參與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病過程,可作為評估、治療及判斷胰腺炎的參考指標[6]。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尚未找到療效確切的特異性治療藥物[7]。中醫(yī)藥對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具有獨特優(yōu)勢,能夠有效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8]。
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中醫(yī)學“腹痛”范疇,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肝膽濕熱等因素有關[9],病機關鍵濕熱毒邪內(nèi)蘊,腑氣不通。因“腑以通為用”,治宜清熱解毒,通腑瀉下。結(jié)合筆者臨床經(jīng)驗及現(xiàn)代研究成果,自擬清胰通腑湯保留灌腸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保留灌腸法有助于促進藥物吸收,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減輕對機體正氣的損耗[4]。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兼能軟堅潤燥,兩者配伍,相須為用,峻下熱結(jié)之力顯著增強。腑氣不通,積滯內(nèi)阻,故以厚樸、木香、枳實行氣散結(jié),消痞除滿,并助芒硝、大黃推蕩積滯以加速熱結(jié)之排泄。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白芍柔肝緩急止痛,增強延胡索止痛之功,兼能防止瀉下而耗損陰津。炙甘草、炒山藥固護脾胃,扶助正氣,以防瀉下傷正?,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可以抑制胰脂肪酶及胰蛋白酶的分泌,降低急性胰腺炎時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胰腺微循環(huán),促進腸道蠕動,恢復腸道正常功能[4,10]。枳實能夠興奮胃腸平滑肌,促進胃腸蠕動[11]。厚樸可影響白細胞功能,抑制部分炎性介質(zhì)的合成,進而發(fā)揮較顯著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12]。黃芩能夠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及TNF-α mRNA、P選擇素蛋白的表達,從而發(fā)揮較好的抗炎及改善微循環(huán)作用,改善急性胰腺炎臨床癥狀[13]。木香能夠促進胃動素的釋放,加速胃排空及腸推進作用[14]。延胡索能夠減少血清脂肪酶誘導的細胞間黏附因子-1及E-selectin的表達,進而發(fā)揮抗炎作用,同時能夠提高機體抗應激能力,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療[15]。全方配伍,發(fā)揮清熱解毒,通腑瀉下之功,促進胃腸蠕動,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改善腸道黏膜屏障,促進疾病的康復。
綜上所述,清胰通腑湯保留灌腸能夠顯著降低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尿淀粉酶、血清脂肪酶等急性胰腺炎特異性指標,同時能夠改善機體炎癥反應狀態(tài)指標,降低 WBC、TNF-α、IL-6水平,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
[1] 肖寧,寧秋萍,李春,等.通腑清胰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5,24(8):1320-1321.
[2]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35(1):4-7.
[3]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急性胰腺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6):1826-1831.
[4] 王奇兵,易芳,彭緒東,等.生大黃保留觀察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6,25(3):517-519.
[5] 蘆波,錢家鳴.重癥急性胰腺炎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2(7):590.
[6] 胡毅,博濤,高文彪.早期腸內(nèi)營養(yǎng)支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8):112-113.
[7] 王助衡,張靜,周冠華.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7,24(1):91-94.
[8] 崔建華,金珂,宋超.血必凈注射液聯(lián)合清胰湯胃管注入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 40 例[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17):91-92.
[9] 焦旭,盧云.中醫(yī)藥治療急性胰腺炎的臨床進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6,25(10):1922-1925.
[10]張艷榮.大黃粉灌腸輔助治療急性胰腺炎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30(10):497-500.
[11]王紅勛.枳實與枳殼的現(xiàn)代藥理與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16):39-40.
[12]張淑潔,鐘凌云.厚樸化學成分及其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3,36(5):838-843.
[13]鄭勇鳳,王佳婧,傅超美,等.黃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成藥,2016,38(1):141-147.
[14]魏華,彭勇,馬國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2,43(3):613-620.
[15]龍全江,許雪琴,王曉閣.延胡索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與產(chǎn)地加工技術研究概況[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1(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