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彤
神經根型頸椎病作為一類骨傷疾病,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指雙側或單側神經根受到擠壓或刺激所造成,患者的神經根部位會出現(xiàn)感覺﹑運動及反射性障礙,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及多發(fā)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極大痛苦,導致患者的機體活動能力受限,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該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頸部肩臂位置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感,以電癢麻痛為主要癥狀,導致患者的頸部位置活動受到限制,并且上肢處還會出現(xiàn)沉重無力感等癥狀。本文將8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醫(yī)骨傷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8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43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為25~76歲,平均年齡為(52.2±2.4)歲。觀察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為23~75歲,平均年齡為(52.3±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治療方法,給予患者250 ml 20%的甘露醇﹑10 mg地塞米松﹑25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采用靜脈滴注方法,每日1次[1]。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中醫(yī)骨傷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治療方法:(1)針灸:將風池穴﹑大椎穴﹑頸阿是穴﹑頸夾脊穴作為主穴,對于一些小指及無名指存在麻木或放射痛的患者,應增加外關穴及溪穴。對于一些頸肩疼痛患者,應增加肩髃穴及天宗穴。對于以上穴位主要采用針刺平泄平補方法,留針的時間持續(xù)30 min,對穴位取針后,應再給予患者艾灸10 min[2]。(2)中藥內服:葛根﹑續(xù)斷﹑杜仲各30 g,絡石藤﹑石楠藤﹑半楓荷﹑懷牛膝﹑丹參﹑延胡索各15 g,土鱉蟲﹑威靈仙﹑三七各10 g,甘草6 g。對于出現(xiàn)淤滯的患者,應在藥方中增加薏苡仁30 g,澤瀉﹑茯苓﹑黃柏各10 g,獨活9 g,細辛6 g[3]。以水煎服,每日一劑。(3)中藥外敷:將45 g的穿山甲和69 g的白芥子散進行烘干并碾壓成粉末狀,在散劑中加入20 ml的醋,攪拌成糊狀,平敷在患者的頸部,每日2次,每次30 min[4]。(4)頸椎牽引:應結合患者頸椎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牽引角度及牽引重量,在對患者進行牽引時,牽引的重量應以3~5 kg作為起點,要求患者頸部應向前屈10°~20°,并逐步將牽引的量增加到8~10 kg,直到患者無較強的著力感及無明顯的不適感為主,每日應鍛煉1次,每次20 min,7 d為一個治療療程。在一個療程結束后間隔3 d,再開展下一個治療療程,共3個治療療程[5]。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客觀積分情況;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眩暈﹑麻木及疼痛等癥狀消失;有效:患者的眩暈﹑麻木及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患者的眩暈﹑麻木及疼痛等癥狀未改善或加重[6]。
研究得出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8.0軟件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前的客觀積分為(15.06±2.15)分,主觀積分為(18.85±4.36)分;治療后客觀積分為(18.36±5.32)分,主觀積分為(27.45±4.63)分。對照組治療前的客觀積分為(15.25±2.13)分,主觀積分為(18.75±4.25)分;治療后客觀積分為(17.56±5.43)分,主觀積分為(23.63±5.38)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客觀積分及主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客觀積分及主觀積分大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顯效例數(shù)為32例,有效例數(shù)為10例,無效例數(shù)為1例,總有效例數(shù)為42例,有效率為97.67%;對照組顯效例數(shù)為21例,有效例數(shù)為12例,無效例數(shù)為10例,總有效例數(shù)為33例,有效率為76.74%。治療有效率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從中醫(yī)的角度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分析可知,該病屬于痹癥范疇,該種疾病的出現(xiàn)會對患者的肝腎造成較大的損傷,進而引發(fā)患者的氣血出現(xiàn)運行不暢等情況[7]。為了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應采用中醫(yī)治療方法,運用中醫(yī)的辨證治療理念,采用針灸﹑中藥內服﹑中藥外敷﹑頸椎牽引等中醫(yī)治療方法,針灸及頸椎牽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8]。內服及外敷有助于幫助患者通經活絡﹑活血祛瘀,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缺血癥狀,起到了經絡舒緩﹑行氣活血及緩解疼痛等治療效果[9]。中醫(yī)骨傷治療方法是一種安全性的治療方法,并且治療費用相對較低,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該種治療方法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客觀積分及主觀積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將中醫(yī)骨傷治療方法應用到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治療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眩暈﹑麻木及疼痛等癥狀[11]。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76.74%,說明中醫(yī)骨傷治療方法應用到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治療中,有助于提升疾病治療效果[12]。
綜上所述,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應用中醫(yī)骨傷治療方法,患者的主客觀積分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提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李正言,王寬,鄧真,等. 頸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機制研究 [J]. 吉林中醫(yī)藥,2017,37(12):1283-1285.
[2] 洪生明,宣建安. 中醫(yī)骨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分析[J]. 臨床醫(yī)學,2017,44(12):48-49.
[3] 薛保才. 中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2例的臨床觀察[J]. 光明中醫(yī),2017,32(23):3402-3404.
[4] 黃文,黃建華,魯光錢. 中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進展[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25):15,17.
[5] 馬延軍. 中醫(yī)骨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18):173-175.
[6] 江建春,吳軍豪,石琤,等. 石氏痰瘀通絡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7,63(4):70-72.
[7] 唐紹基. 中醫(yī)正骨手法聯(lián)合骨傷膏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19(4):177-179.
[8] 劉中濤. 中醫(yī)骨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7,24(4):42-43.
[9] 張少林. 中醫(yī)骨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進展[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35(17):155,161.
[10] 許陽. 中醫(yī)骨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11):1347-1349.
[11] 彭文科. 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31(22):45-46.
[12] 韓學軍,弓長麗. 中醫(yī)康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