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摘 要: 為了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重要理論體系,如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等都為如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供了理論參照和價值意義。盡管這些理論體系存在著不足與缺陷,但它們對于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仍具有借鑒價值。
關鍵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即是通過網絡載體將社會規(guī)范、道德體系等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影響人們思維方式和實踐活動的能力。理論不僅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是對實踐的一種反思、一種批判、一種超越,它可以在遵守實踐規(guī)律的基礎上規(guī)范和引導人們。同理,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重要理論體系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可行性理論成果,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一、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將其與我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順利開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之一,馬克思主義是宣傳工作中必需的主要內容,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與時俱進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促進我國意識領域的穩(wěn)定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于開展思想宣傳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被視為教育領域的思想宣傳工作。它是增強理論自信,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必然要求。此外,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僅是一項實踐活動,而且需要用“真理”去指導,這一“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長期與報刊建設緊密聯系,曾擔任過《萊茵報》主編、與盧格合辦《德法年鑒》等,這些都為他形成自己的新聞觀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要內容有:
一是堅持黨性原則。這主要是源于《新萊茵報》的創(chuàng)辦過程,指出黨報具有獨特的政治性,要堅持科學性和民主性。網絡時代,信息傳播迅速,具有不可控性,使得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我國思想不斷滲透和侵蝕,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握好輿論導向。二是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性。馬克思指出:“每個記者要極其忠實地報道他所聽到的人民的呼聲,把他在希望與憂患之中傾聽出來的東西公開地報道出來?!盵1]他認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只有真實的東西才經得起檢驗,要與所有假的東西一刀兩斷,努力尋找客觀事實,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三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階級性,讓黨報成為人民的喉舌。網絡空間是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切不可固化、僵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要鼓勵他們發(fā)聲,表達人民的意愿,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揚棄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從實踐出發(fā)看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建立了徹底的、科學的體系。但通常情況下,實踐被視為認識論范疇的內容,很少將其看作唯物史觀的內容,因此,我們要發(fā)散思維,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把握其在現實世界中的意義之所在。
馬克思認為,實踐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進行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具有主體與客體相統(tǒng)一的特征。馬克思突破以往的“主—客”、“主—主”的單一模式,建構了“主—客—主”的新型關系,認為實踐過程中存在主客體關系和主體間關系兩方面,即主體改造客體的同時也發(fā)揮了主體間的相互作用。雖然人的實踐要遵守客觀規(guī)律,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也受到各參與主體的制約,但人并不是被動的,也能通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造世界,并在交往中與其他主體產生關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教育者一方面要把知識作為與受教育者溝通的中介,提高社會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高受教育者對知識的內化程度,實現自我塑造,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的、相互和諧的主體關系。
此外,主體間關系并不是簡單地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是落實到實踐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1],主體間關系會隨著主客體間關系的變化而得到不斷發(fā)展。所以,客體并不是孤立的,它既是被主體改造的對象,又是主體間相互聯系的中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對話語客體,即話語內容進行改變,使其能夠成為二者和諧相處的紐帶,共同朝著社會主流方向前進。
(三)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是現實的人,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現實的人的思想變化和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科學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作為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哲學基礎,從哲學角度深層次地考慮人性、人的本質、人的全面發(fā)展等內容,進而具體分析現實的人,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人的本質與人性不同。人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相比存在的不同之處,是人的共性,人的本質是人固有的、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關于人的本質觀點,馬克思有三個命題:一是人的一般本質是勞動;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三是“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馬克思所說的人,都是“現實的人”,必然會從事一定的生產活動,生產關系是隨著生產力發(fā)展變化的,那么由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關系必然是發(fā)展變化的,呈現出具體性、歷史性的特征,要滿足不同階段人的需要。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要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過程中,立足于現實的人,關注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不同人之間存在的矛盾,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fā)展是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首先,人的發(fā)展是全面的,避免塑造“單向度的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分工使人逐漸只能承擔社會上某些職能,產生片面的人,而人要“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3]。其次,人的發(fā)展是自由的。人的自由發(fā)展是有條件的,會受到客觀規(guī)律和他人自由發(fā)展的制約,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不同,所以可以進行自主選擇,追求自由,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事實上,人的全面發(fā)展側重于量的積累,注重提高人的素質,人的自由發(fā)展側重于質的飛躍,注重人的協(xié)調發(fā)展,二者是統(tǒng)一的,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教育者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人的潛能,最終實現社會發(fā)展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endprint
二、西方哲學中的相關理論
雖然東方國家與西方國家在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水平上存在差異,但學術是必要的借鑒。
(一)??碌摹皺嗔υ捳Z”理論。??聫纳鐣l(fā)展的視角出發(fā),對話語理論進行了全新闡釋,提出“話語即權力”,強調話語建構是話語實踐的結果,話語蘊含并顯現著權力,反過來又可以指導話語實踐。
在??碌摹皺嗔υ捳Z”理論中,權力是無中心點的,它滲透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與話語相結合,形成話語權。話語權也是影響深入而持久的。它是一種實踐性權力,話語權的持有者通過削弱、改造異己的話語力量,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并滲透到他人的思想中,甚至可以控制個體的運作。因此,掌握話語權,既能夠建構真理與虛假,又能夠操縱個體的生死,但并不是絕對的。
??抡J為,個體的生活并不是他人事先規(guī)劃好的,而是通過自己選擇才塑造的。這與尼采的觀點一致,尼采認為,真正的自我是一種被創(chuàng)造的東西,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定的制度、風俗習慣之中,受到周圍話語的制約。個體要么循規(guī)蹈矩,按照文化所灌輸的思維方式去生活,要么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突破不合理的社會規(guī)范,實現自我塑造和自我提升。鑒于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我們可以知道:一方面,教育者要通過網絡平臺將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遞給受教育者,以規(guī)范化的教育內容約束、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變化。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對所學內容的質疑權,實現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新思想帶動新旅程。
(二)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胡塞爾的哲學思想經歷了數學和邏輯基礎問題、現象學、生活世界等三個研究階段。其中,現象學是胡塞爾哲學研究的主線,生活世界又是其現象學的突出主題。胡塞爾并沒有對生活世界下過明確定義,但從其思想學說中,生活世界具有兩方面:“一方面,‘生活世界是與‘客觀——科學世界相關聯的世界,作為基礎而存在。另一方面,‘生活世界具有主觀性,是通向‘先驗現象學的通道,是‘先驗現象學的反思對象。”[4]當然,我們研究的主要是前者,是日常生活世界。
胡塞爾是在歐洲科學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論,他認為,“生活世界”在我們研究它之前就已經存在,是被經驗著的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是一種先在的存在,具有主體性,要遵循生活世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保持其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生活世界是客觀的現實生活本身,是具有“非課題性”的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世界中,理論哲學才體現出鮮活的實踐性的生命力,賦予了現象學實踐哲學意向。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事情在虛擬世界中交匯,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應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最后,生活世界是人類生活的世界,反映了人的主體性和世界對人的依賴,正是因為人發(fā)揮了主體性,才加強了人與世界的密切聯系,實現了人與世界的統(tǒng)一。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減少人們發(fā)展的短板,避免造就越來越多的“單面人”,要以多樣化的形式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活力,塑造他們完善的人格。
(三)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哈貝馬斯的思想雖然受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但他所提出的“交往理性”與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工具理性”卻截然相反,他批評工具理性未能脫離黑格爾的先驗理性,仍然是一種意識哲學,最終會導致生活世界殖民化和交往行為的異化,因此,要在生活世界基礎上建立普遍語用學,實現現代人走向自由的目標。
哈貝馬斯將世界分為三個層面: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并由行為者與三個世界之間的關系,將社會行為分為四種:規(guī)范性行為、目的性行為、戲劇性行為、交往性行為。其中,交往性行為是四種社會行為中最合理的一種行為,包含了前三種社會行為的優(yōu)點,如目的性、規(guī)范性、表現性等。
哈貝馬斯的交往性行為是以理解為核心、以語言為中介的一種非強迫性的行為。他認為理解“最狹窄的意義是表示兩個主體以同樣的方式理解一個語言學表達;而最寬泛的意義則是表示在于彼此認可的規(guī)范性背景相關的話語的正確性上,兩個主體之間存在著某種協(xié)調;此外還不是兩個交往過程的參與者能對世界上的某種東西達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為對方所理解”[5],也就是說理解是主體之間通過建立默契達到順利合作的目的。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教育主體由一元化轉為多元化,不同主體之間可以進行自由交往,通過相互溝通滿足雙方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使話語成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實現相互配合,為實現預期目標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尹樹廣.生活世界的現實及其價值維度[J].哲學研究,2003(1).
[5][德]哈貝馬斯,著.張博樹,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