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O
(成都市天府新區(qū)華陽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四川 成都 610213)
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出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礙,臨床應用針灸治療效果較為理想[1],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研究分析針灸介入治療的最佳時間,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72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發(fā)病時間分為急性期組與恢復期組,各36例患者。所選72例研究對象發(fā)病均在3個月以內(nèi),經(jīng)CT或MRI檢查均確診為周圍性面癱,排除了其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或外傷等因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17~58歲,平均(40.2±10.1)歲;發(fā)病7d內(nèi)就診實施針灸治療;恢復期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16~58歲,平均(39.6±10.2)歲;發(fā)病8~15d內(nèi)就診實施針灸治療;兩組除發(fā)病就診介入治療時期外,其他基礎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急性期組選擇患側的頭維穴、攢竹穴及絲竹空穴、四白穴、地倉穴、下關穴、承漿穴、牽正穴、雙合谷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對患者面部穴位針灸治療時針刺輕淺,直針深度控制在2~3mm,以平補平瀉法。對恢復期患者治療取穴與急性期組相同,進針深度深于急性期組,增加0.5~0.8mm進針深度,留針時間控制在30min。兩組每個療程治療10次,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記錄兩組治療效果和痊愈時間。
根據(jù)相關標準將本次兩組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患者患側面部表情肌運動自如,面如性體征已徹底消失;顯效:患側面部表情肌可以自如運動,但是患者面部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好轉,患者眼瞼的閉合功能也有明顯的恢復;有效:患側面部額紋消失或眼瞼不能順利閉合,鼻面溝消失,有口角歪斜等項有輕度的恢復;無效:癥狀未見改善,體征未見改變[2]。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以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s)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恢復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兩組治療效果均十分理想;急性期組痊愈率83.33%,恢復期組痊愈率61.11%,其中急性期組痊愈率明顯高于恢復期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n,%)
急性期組痊愈時間(12.0±3.7)d比恢復期組(17.5±3.1)d短,t=5.8621,P=0.0154,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中醫(yī)將面癱發(fā)病歸于正氣虧耗和氣虛衛(wèi)外不固,因風寒、風邪入侵經(jīng)絡等原因,引起經(jīng)脈的氣血失和,而經(jīng)筋失養(yǎng),引起面部肌肉癱瘓。面癱急性期時由于病位較淺,給予針灸治療可以及時將外邪引出,將經(jīng)絡疏通,從而恢復氣血,溫養(yǎng)筋肉,減緩疾病的進展。西醫(yī)認為面癱早期是面神經(jīng)缺血水腫和受到壓迫,針灸治療能減輕炎癥的水腫和滲出,促進新陳代謝,使面神經(jīng)與面肌受到得到改善[3]??梢?,及早介入針灸治療能減輕病情,促進疾病的臨床恢復。面癱急性期病在淺表,要控制取穴數(shù)量與針刺強度,減少取穴和過強的刺激,選擇平補平瀉,寧輕勿重,可以逐步引出外邪,避免過度刺激,使面神經(jīng)水腫與炎癥加重。治療過程中,配合其他綜合治療措施也能幫助患者起到祛風散寒和疏通經(jīng)絡的效果,從而幫助患處消腫和止痛,以此保證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與他人研究相符[4]??梢姡車悦姘c急性期應用針灸治療效果更為理想,為最佳介入治療時機,值得推廣應用。
[1]田小瑞.周圍性面癱60例分期針灸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12):21-22.
[2]黃志勇,阮慧紅.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31例[J].針灸臨床雜志,2012,16(09):145-146.
[3]王鴻雁.中醫(y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臨床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4,1(14):2664.
[4]王磊.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溫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1):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