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合江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瀘州 646200)
艾滋病作為危害性極大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是人體感染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對其的防范和治療一直廣受人們關注[1]。進入21世紀以來,艾滋病發(fā)生率逐漸上升,而且艾滋病在潛伏期和發(fā)病期均可能合并感染結核性疾病,會進一步為危害患者的健康,也是最常見導致患者的死亡原因,且會增加診療難度。為了能夠獲得有效的診斷依據,本次研究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臨床特點與診治措施進行了探討,并選擇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詳細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對本院于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接收的64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均滿足中華醫(yī)學會《艾滋病診療指南》和結核病學分會《結核病診斷和治療指南》相關診斷標準[2]。64例患者中包含男患者41例,女患者33例,年齡在32歲至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85±4.42)歲,其中性感染患者28例,靜脈吸毒感染患者33例,其他途徑感染患者3例。經胸部C線檢查,其中雙肺下葉孤立的片狀模糊淡陰影37例,右下葉淡片狀模糊陰影18例,兩上肺葉病灶18例,雙側肺門周圍彌漫磨玻璃樣改變8例,粟粒樣結節(jié)陰影6例,肺門陰影增大9例,胸腔積液10例。
對6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記錄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數據,觀察胸部X線片影像資料及經治療后的療效。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結核治療,初治患者為2HREZ/4HR,復治患者為2HREZS/6HR,耐多藥患者依據藥敏結果選擇用藥。
分析表1可知,64例患者臨床表現(xiàn)復雜,其中以咳嗽、消瘦、貧血及發(fā)熱比較多見,分別占比78.13%、64.06%、62.50、54.68%。
表1 64例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分析(%)
分析表2可知,CD4+T淋巴細胞計數、HIV抗體的血清學檢查及結核菌素試驗等結果能夠作為診斷依據。
表2 64例患者的實驗室檢測數據分析(%)
64例患者經過治療后,其中好轉47(73.44%)例,自動出院10(15.63%)例,因艾滋病消耗綜合征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7(10.94%)例。
結核病作為因為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對肺部及其他臟器產生危害,危害性較大,且還是艾滋病患者晚期比較多見的機會性感染,進一步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相關研究可知,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死亡率是單純性結核病的四倍。雖然目前很多群體感染結核桿菌而不發(fā)病,但結核桿菌并不會消除,成為結核隱性感染,該群體患者感染艾滋病,對機體淋巴細胞的功能產生抑制作用,會促使結核桿菌內源性惡化或外源性再感染,同時促進HIV增殖加速艾滋病發(fā)展。目前亞洲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死亡率高達40%,而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經過治療后,好轉73.44%,死亡10.94%,死亡率偏低,與治療及時有一定的關系。但由于艾滋病合并結核病存在診斷困難的特征,導致部分患者不無法獲得及時的治療,且大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以咳嗽、消瘦、貧血及發(fā)熱等為主,如在本次研究中分別占比78.13%、64.06%、62.50、54.68%,無特異性,因此需要結合其他診斷方式進行確診。一般艾滋病合并結核病常與鳥-胞內分枝桿菌感染、馬爾尼菲青霉病感染、隱球菌病、淋巴瘤等誤診,可以通過淋巴結活檢病理診斷進行鑒別。此外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胸片表現(xiàn)不典型,即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早期感染與未感染的表現(xiàn)基本相同,多表現(xiàn)為雙肺下葉孤立的片狀模糊淡陰影。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需要結合實驗室相關檢查,如T淋巴細胞計數、血清學檢查等,如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結核病中,PPD陽性率應在90%以上,而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由于細胞免疫反應和變態(tài)反應受到抑制,PPD陽性率應在15%至40%之間,與本次研究結果PPD陽性率17.19%相符。如今我國為了控制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發(fā)展,非常重視對其的預防,采取病例發(fā)現(xiàn)、直接短程化療、卡介苗接種及化學預防等,并指導艾滋病患者預防結核病,確保減少感染病與結核病的傳播。
綜上所述,艾滋病合并結核病臨床表現(xiàn)比較常見且復雜,對其的診斷需要結合T淋巴細胞技術及抗艾滋病病毒抗體的血清學檢查等,以實現(xiàn)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孫春枝,鄧愛花,劉陽,等.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特點分析和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5,21(34):3-4.
[2]張楊.艾滋病合并結核病與單純性結核病的臨床特征分析[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15,26(6):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