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小學生實際特點和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應該學會和作者對話,和作者達成心靈溝通,取得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與文本中的插圖對話,與文本中的“空白”對話,張揚與文本對話中的個性,領悟與文本對話中的寫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文本;對話;思維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滩氖菍崿F教學目標的憑據,是小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和工具。其中每一篇文章濃縮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我們來閱讀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種間接對話,和作者達成心靈溝通,取得情感共鳴。
一、 與文本對話,描述插圖,啟發(fā)學生思維
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圖,而且其內容信息往往要勝于文字。葉圣陶先生說:“圖畫不但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币虼?,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讓學生有順序地抓住插圖重點內容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如《天鵝的故事》一文中描寫百十只天鵝破冰的場面時只用了一句話:“大約百十只天鵝都投入了破冰工作。他們干得是那么齊心,那樣歡快!”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想象一下眾天鵝在老天鵝的影響和感動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它們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大家仔細觀察眾天鵝破冰時的插圖:你看到些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選出圖中讓你印象深的天鵝舉止來想一想。學生想象中的天鵝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天鵝受傷了還堅持怎么地干;有的說天鵝看到了冰窟窿慢慢擴大時高興的樣子;有的說一只剛學會飛的天鵝的表現;還有的說一只平時十分懶惰的天鵝的表現。這樣學生在有重點地觀察中進行描述,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 與文本對話,填補“空白”,發(fā)散學生思維
“空白”指的是作品的書寫描繪的部分向讀者所蘊含或暗示的東西,也就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象的空間。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故意設置藝術的空白,將思想和語言技巧蘊藏其中。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善于利用這些藝術空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描繪的境界,與文本中的“空白”深入對話,用自身的生活積累去發(fā)散思維,豐富形象。
1. 在文章省略號處豐富內容,發(fā)散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的文章包含著省略號,它們是作者有意留下來的空白,旨在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去填補省略號的部分,使得更加具體、豐富。如學習《莫高窟》一文中描寫壁畫上的飛天一段時,作者只寫了幾種圖案的樣子和內容,其余的進行了省略。此時,我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壁畫可能還有哪些圖案呢?這樣在與省略號對話中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
2. 在文章結尾處續(xù)編故事,發(fā)散思維
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許多課文的結尾余味無窮,給學生留下了敘述的余地。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課文為出發(fā)點,讓學生運用已感知的材料延伸下去,進行推斷、暢想,續(xù)編故事。學生就會各自獨立構思新的情節(jié),在發(fā)散思維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如教學《濫竽充數》后,抓住文章的結尾,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許多學生讀到此處產生了許多疑問:南郭先生最后的結局會怎樣呢?是幸福,還是可憐呢?這時,我順著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尋求不同結果的原因。這樣續(xù)編故事與文本結尾處的對話能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
三、 與文本對話,張揚個性,促進求異思維發(fā)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學生情感,使它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和諧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在鼓勵自由探索,標新立異,促進求異思維的發(fā)展。
1. 尊重學生個性“評論”
“評論”是指對人物或事情的評判?!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應充分發(fā)揮師生的互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閱讀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些“挑斗”的氛圍。如《負荊請罪》一課描寫廉頗、藺相如的人物形象。教學時待學生完全了解后,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的形式,說說最喜歡誰?并談談自己的理由。同學們針對這一提問,再聯系文章的內容,有的甚至早已想發(fā)泄或想說的“怨言”終于有機會表達了。這個說話訓練不僅使學生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而且促進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發(fā)展。
2. 打破思維定勢的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思維定勢常常阻礙孩子們思維的開放性,限制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將孩子的聯想囿于狹小的空間內,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創(chuàng)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師教和學生學都存在思維障礙。
提問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為了克服定勢的消極影響,必須打破思維定勢,精心設計提問,著意訓練的切入口和興奮點。教《烏鴉喝水》一課,教師這樣問道:“烏鴉真聰明,會想出好辦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還有哪些辦法能讓烏鴉喝到水?”學生如魚躍于海闊之中,如鳥翔于天高之際,充分領略了思維王國的美好風光。
四、 與文本對話,捕捉寫法,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和方式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滲透作文指導,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方法。掌握一種寫作方法,也是掌握一種思維結構和方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做到會學。選擇讀寫結合方法,在與文本對話中能豐富學生的思維,掌握一定的思維結構和方式、寫作方法和表達方法。如《廣玉蘭》一文中描寫:“廣玉蘭開得各種形態(tài)的花。有含羞待放的,……;有剛剛綻放的,……;有完全開放的,……;還有以前開放的,……。”這一段不僅寫出了花的四種形態(tài),而且對每種寫得很具體。根據此結構的表達方式,隨即提出:“公園里的假山的石頭真是千姿百態(tài)。”讓學生不僅學習依據中心句表達出特點,還要具體闡述每一種特點的形象性。題目和要求一出,教室里就像炸開了鍋,同學們紛紛欲試,想將平時所見到的說給大家聽。最終,學生的表達真是五花八門,而且很有創(chuàng)意和真情實感。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是外加的,而是內在的;語文教學加強思維訓練不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應作為語文教學自覺追求的目標,作為語文教學目的任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本既是語言訓練的教材,又是思維訓練的載體。教師只要善于把握課文中的思維素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多角度、多個環(huán)節(jié)出發(fā),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把握文本的內涵,大膽思維,理解文本,把握文本,拓展文本,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7月第1版.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熊進才,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寧區(qū)陸郎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