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娜·卡列寧娜》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寧娜的追愛之旅,以及這段旅程形成的悲劇結(jié)局,一場悲劇的發(fā)生,必然是由諸多原因共同致的結(jié)果,在安娜的這場悲劇中也包含了社會、性格、家庭以及愛情觀等諸多因素,導(dǎo)致安娜的愛情悲劇成為了一種必然。
關(guān)鍵詞:安娜;悲劇命運;必然性
作者簡介:汪歡(1995-),女,重慶黔江人,重慶師范大學(xué)涉外商貿(mào)學(xué)院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2014級漢語言文學(xué)師范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02
一、社會時代背景
《安娜·卡列寧娜》這部作品寫于十九世紀(jì)七十年代俄國新舊制度交替的動蕩時期,一方面此時的俄國正在進行農(nóng)奴制改革,另一方面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及思想也在不斷地入侵。受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俄國舊的貴族階級漸漸腐化墮落,連宗法習(xí)俗也逐漸被瓦解,新的思想不斷崛起,人們開始渴望解放思想、追求婚姻和戀愛自由。安娜的婚姻愛情糾葛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
(一)男女關(guān)系不平等
安娜的丈夫卡列寧,除了仕途官場,其余的一切在他眼里似乎都不是那么的重要,在他看來,與安娜的婚姻結(jié)合只是因為自己需要,他的地位、職業(yè)需要這樣一個妻子,或者是女人的身份,誰都可以,只是安娜讓他在別人眼里看起來更體面一些罷了。安娜在自己八年的婚姻時光中也說過“他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完整機器。[1]”他就像機器那般冰冷無趣、枯燥乏味。當(dāng)安娜決定將自己與伏倫斯基的事情告訴他時,他也只是要求安娜顧全在外人面前的面子,保全名譽。在安娜選擇離開家庭時,他用家庭、孩子、法律等來束縛她,不讓安娜來破壞自己經(jīng)營的名譽和地位。
而安娜的情人伏倫斯基,在初識安娜之時,他認(rèn)為安娜美麗聰慧、熱情直率,與當(dāng)時社會的其他女子不同,盡管知道安娜已是他人妻,他對安娜的愛也并沒有減少,在安娜離開丈夫、孩子后,他選擇與安娜一同面對社會的指責(zé)。久而久之,他便開始對這種情況厭倦起來,他開始羨慕更大的權(quán)利,安娜的賢惠也令他反感,他越發(fā)覺得安娜不可理喻。
卡列寧跟伏倫斯基雖然性格有很大的差別,但安娜于他們而言,都是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卡列寧需要安娜,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為體面;伏倫斯基需要安娜,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
(二)社會的不公正對待
十九世紀(jì)七十年代的俄國貴族社會,各種社交舞會、騎馬射箭,貴婦人們都樂此不疲。她們的家庭表面上風(fēng)平浪靜,看起來夫妻恩愛,十分和諧,私底下卻是各種糜爛、腐敗地活著。像安娜這樣的出軌行為在當(dāng)時也并不是個例,但只有安娜把這樣的不雅行為公之于眾,所以那些貴婦人們甚至在公開場合譴責(zé)她、談?wù)撍?,明明大家都做著相同的事情,卻唯有安娜受到排擠。
社會的這些壓力讓安娜內(nèi)心的矛盾不斷加深,她一方面想要守護與伏倫斯基來之不易的幸福,一方面內(nèi)心的罪惡感又讓她恐懼,這種矛盾著的痛苦是安娜悲劇人生的根源。
二、悲劇的催化劑——個人性格
(一)性格差異導(dǎo)致愛情幻滅
安娜的性格勇敢并且大膽,在車站與伏倫斯基初識后,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原就渴求自由的她如同逃離籠子的鳥兒一樣,一刻也不愿再待在淡漠的丈夫身邊,她不愿再克制自己,不愿再像過去那樣壓抑自己的本能欲望。她對伏倫斯基的愛是那么的大膽,當(dāng)伏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毫無保留地表現(xiàn)自己的驚慌失措。但在安娜面對社會輿論痛苦矛盾時,伏倫斯基不僅沒有理解和安慰,反而因一件小事就發(fā)生口角,對于安娜的敏感,他卻覺得是在無理取鬧,甚至對現(xiàn)在的生活感到厭倦,慢慢地開始羨慕官場悠閑的日子。
安娜與卡列寧、伏倫斯基的性格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卡列寧僵化、無趣;伏倫斯基風(fēng)趣、幽默,但不懂體貼、理解他人。伏倫斯基的離開是造成安娜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在追尋愛情時,她將自己的一切都押在這個男人身上,上一段婚姻的失敗令安娜對這段戀情變得小心翼翼,與伏倫斯基的一點小爭執(zhí)便會感到絕望,于是沒有等到伏倫斯基的和解,就結(jié)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二)矛盾的性格導(dǎo)致悲劇的必然
雖然安娜追求思想自由,但在她腦中,依然存在舊的貴族思想,在她為了愛情想要拋棄一切時,又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她擔(dān)心在孩子的眼中,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在與伏倫斯基同居的日子里,她一邊享受著愛情帶來的甜蜜,一邊擔(dān)心上帝的懲罰;在伏倫斯基對自己有一絲不耐煩時,她又事事猜疑。這些矛盾的思想給安娜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三、悲劇的種子——盲目的愛情觀
安娜真誠、善良、富有智慧,不屈服于她認(rèn)為的不合理的環(huán)境,但也沒有逃過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魔爪,她選擇了僵化、平庸的卡列寧,但他們的婚姻生活是沒有愛情可言的,安娜眼中的卡列寧不懂浪漫,不顧家庭,更不愛自己。在沒有遇到伏倫斯基前,安娜將自己對于愛情的渴望封鎖,她決心好好當(dāng)個相夫教子的好配偶、好母親。
安娜對伏倫斯基的第一印象是她覺得這個男子外表俊朗,性格熱情又幽默。這次的偶遇也讓安娜對卡列寧的古板越來越反感,于是安娜大膽示愛,發(fā)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的呼聲,并且不顧一切與沃倫斯基相愛了。
在她跟伏倫斯基在一起后,她曾對伏倫斯基說過,除了他的愛,自己已經(jīng)什么都沒有了。她在戀愛前也并沒有真正了解過伏倫斯基,她看到的只是伏倫斯基俊朗的外表和他浪漫的愛情方式,卻忽視了他花花公子的名號。而伏倫斯基呢,他傾倒于安娜美麗、勇敢等獨特的氣質(zhì),他的愛從沒有像安娜那般強烈,他不想結(jié)婚,不刻意追求愛情,甚至在安娜被推上輿論浪尖時,他想過退縮。
安娜的愛情是盲目的、短暫的,伏倫斯基給予了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而后又冷落了她,因此在愛情方面,我是同情她的,每一個女人都渴望被人寵著、愛著,擁有童話般的愛情,但安娜沒有,在經(jīng)歷了八年多枯燥無味的婚姻生活后,終于遇見了讓自己心動的男子,對愛情強烈的渴望卻變成了她悲劇人生的一條導(dǎo)火索。
安娜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勇于面對整個上流社會的流言蜚語,當(dāng)美好的愛情化成幻影,并且在傳統(tǒng)封建社會面前,自己的反抗又顯得那么的卑微,她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最終釀成了一場悲劇。殺死安娜的包括她當(dāng)時生活的貴族社會,包括她的丈夫,包括她的情人,甚至包括安娜的性格,所以安娜這場悲劇的發(fā)生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著.周揚,謝素臺譯.安娜·卡列寧娜[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