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韶秀+趙海衛(wèi)+趙艾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英漢時空偏向性認知視角下的語篇特征對比研究”(項目編號SD162014)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在語篇的范圍內分析了平行的雙重功能,即平行結構的修辭功能和語篇銜接功能。分別討論了英漢語篇中修辭功能和銜接功能中的語言差異,指出英漢語言在時間性和空間性上的本質差異。
關鍵詞:語篇;平行關系;時空性;差異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2
一、引言
語篇研究近年來引起語言學家的重視,其中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十分重視語篇研究,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韓禮德認為,語言學中的語篇指的是任何口頭或書面的、長度不限的,在語義上完整、自成一體的篇章。(Halliday and Hassan 1976:1) Halliday 和Hasan(.1985:10) 把語篇定義為具有功能的語言。在韓禮德看來,語篇是能夠在一定的語境中發(fā)揮作用或實施一定功能的語段,如表達情感的詩篇,講述故事的小說等等。語篇關系包括平行關系(parallelism)的修辭功能和銜接功能雙重功能。不同學者對語篇的界定范圍不一樣,歐洲學者多用“篇章”,美國學者常用“話語”,本文對以上術語不做區(qū)分,與語篇統(tǒng)稱。
王文斌提出英漢兩種語言結構的本質差異在于英語的時間性特質和漢語的空間性特質。這兩種本質差異源自兩種語言不同的民族思維方式,即英語的形合性的本質是對世界的認知重于時間,語言表現(xiàn)為連續(xù)性、延續(xù)性;而漢語的意合性是對世界的認知重于空間,語言特征表現(xiàn)為塊狀性、離散性和勾連性。英漢的時空性差異是兩種語言最本質的差異,體現(xiàn)在詞匯、句法層面,更體現(xiàn)在語篇層面。因此本文試圖重點分析英漢語篇中平行關系的兩種功能在兩種語言中的具體表征,并指出隱藏在兩種語言背后的本質差異。
二、平行結構的修辭功能
平行結構源于希臘語的parallelismos, 意即alongside one another (并排)。平行結構指的是相同的語法結構,其特點是具有相同的思想、概念,并列的句子成分、意義相關的語言成分要用同類的語法形式來表達,要用并列連詞連接。平行結構是一種修辭手法,它可以使句子前后保持平衡和協(xié)調,從而增加語言的連貫性。平行結構作為語言中廣泛使用的修辭,經常被用于詩歌、散文、小說、喜劇,以及演講中。平行結構通過整齊的結構、鮮明的節(jié)奏、簡練的表達以及突出語義特點可以使句子前后保持平衡,并且有效地增強語言的語勢,表達說話人強烈的感情。如連詞連接兩個對等的詞和對等的結構 。請看例文:
(1)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here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Abraham Lincoln: the Gettysburg Address)
并列連詞連接對等的結構,是平行結構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如以下連詞and, but, as well as, or, or else, both …… and, neither …… nor, either …… or, not only …… but (also), rather than等以及從屬連詞than均可連接兩個對等的詞和對等的結構。 在例(1)中,林肯在短短10句話的演講中,通過使用四個that引導的目的狀語從句,從而實現(xiàn)平行關系,目的是闡明號召美國人民學習英烈,努力完成他們先輩未盡事業(yè)。該語言的特點是措辭簡練,感情深沉,語義深刻,便于理解和記憶。其中的三項式平行結構“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成為英語演講名句,和平行結構的使用密不可分。
再來看平行結構可體現(xiàn)于如單詞、短語、從句、句子等語言的各個層次的情況。如上文中的例1、2兩句為句子平行,而例3則為從句平行。再如以下例句:
(2)we can gain knowledge, by reading, by reflection, by observation or by practice.
此句中的4個引導的介詞短語構成了明顯的短語平行,除此之外,還有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等構成的平行關系。
以上例句表明,在語篇平行結構中的修辭功能中,借助that,by等形式手段的連接詞把句子成分連接起來,注重句子間的顯性接應,注重結構完整,強調以形顯義,具有明顯的形合特點。王文斌認為,形合的背后即英語的時間性特質,時間性世界觀是把握英語形合思維特征的關鍵;相比之下,漢語中則很少使用形式連接手段,更加注重隱性連貫,注重語義邏輯,以神統(tǒng)形,即空間性特質,而空間性世界觀是把控漢語意合思維特征的關鍵。
三、平行結構的銜接功能
平行結構作為一種修辭手段(a rhetorical device)在增強語勢,帶給人美感等的同時,還能在語篇中起到銜接(cohesion)的作用。韓禮德首次提出“銜接”這一概念,并將銜接分為照應、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等五種手段,通過這些手段把句子粘合在一起組成大一級的語言單位。韓禮德和哈桑認為,銜接是一種語義關系,銜接的產生依賴于語篇中某一語言成分對另一語言成分進行的解釋(1.Halliday和hasan 1976:14)。語篇中的語言成分借助各種銜接手段將意義連接在一起。endprint
韓禮德和哈桑把銜接分為結構銜接和非結構連接,其中平行結構(排比結構)屬于結構銜接。丁言仁則認為,我們可以把平行結構看作是連接的一種省略形式,即沒有連接詞的一種連接(2000:215)。如:
(3)“Pressure built upon all sides: his father, a “moderately successful plumbing contractor” demanded performance. His mother, who left her husband in Florida and moved to Austin to be near her son, demanded love. Whitman could provide neither.”
上面的前兩句總的來看是平行的,“his”和“demanded” 被重復,而“father”和“mother” 是性別上相反“, performance”和“l(fā)ove”是父母想要從Whitman那兒得到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平行關系將這兩句從詞匯層面上和連接層面先接到一起。平行關系在語篇中被廣泛地使用。我們剛才討論了平行關系在句之間的銜接作用。其實平行關系在句子內部起到的銜接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如,在下面的一個長句子中,平行關系所起到的銜接作用使整個句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語篇。再如:
(4)The notice which you have been pleased to take of my labors, had it been early, had been kind; but it has been delayed till I am indifferent, and can not enjoy it; till I am solitary, and can not impart it; till I am known and do not want it.
譯文:大人而今忽有雅興來關照在下的勞作,這原本是一樁美意,只可惜太遲了一點。遲到我已經意懶心灰,再無法快樂地消受;遲到我已經是孤身一人,無從與家人分享。(辜正坤譯)
通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銜接過程中,通過使用重復、連接和省略等形式,英語語篇結構中體現(xiàn)出更強的連接性和延續(xù)性,連接詞不能省略,即體現(xiàn)了英語的時間性特質;而漢語中詞語及句子之間的組合體現(xiàn)為一種空間聚合關系,以語義貫通結構,體現(xiàn)為空間性特質。
四、結論
總之,平行結構既是語篇中最常用修辭格,又是語篇中常用的銜接手段。在修辭和銜接功能中,通過對比英漢語篇中構建語篇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邏輯編碼機制,進一步驗視了英語是一種時間性語言,偏重結構的連續(xù)性;漢語是一種空間性語言,注重空間定位。當然,時空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在兩種語言中分別所占的優(yōu)勢不同。通過了解語篇表達中時空差異性這一思維上的本質差異,更能從語言世界觀俯瞰英漢語言地不同表征,從而對英漢語言翻譯、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2]Halliday, M.A.K. and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Deakin: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冀宏,《英語常用修辭入門》.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4]永業(yè),嚴世清,苗興偉編著,《功能語言學導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丁言仁,Discourse Analysis(語篇分析)河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王文斌,論英漢表象性差異背后的時空性特性[J]. 中國外語,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