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曉瑋(1994-),女,河北省石家莊人,河北師范大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2
隨著一張“葛優(yōu)癱”的劇照在社交網(wǎng)絡上爆紅,一場比“廢”大戰(zhàn)在青年中拉開了序幕。“葛優(yōu)癱”源自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由葛優(yōu)扮演的季春生,這個劇中角色每日蹭吃蹭喝,游手好閑,不求上進,希望坐享其成。一言以蔽之,是個會說話的“喪尸”。在“正能量”、“小確幸”、“心靈雞湯”這些標簽過后,“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并不是很想活”等,這些將青年人“喪”的狀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文字和圖片鋪天蓋地而來,形成了一種“喪文化”。
“喪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指在當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頹廢、悲觀、麻木、生無可戀等情緒的語言、文字和圖畫。其實也可以說,“喪”不是一種流行文化,而是一種對自身的否定、對現(xiàn)實的失望、對未來不抱任何期待的態(tài)度。這種消極頹廢與積極向上的主流精神相悖,但卻令當代青年爭相承認“這就是我??!”“喪文化”出現(xiàn)于網(wǎng)絡社交平臺中,其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令人難以考察其源頭,但以“廢柴”、“葛優(yōu)癱”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流行,正反映出當代青年的集體焦慮與無可奈何。
青年本該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代名詞,但在“喪文化”中,本該“永遠熱淚盈眶”的熱血青年逐漸失去希望、喪失情感,陷入了頹廢與絕望。因此80后、90后又往往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但是我認為毋寧說是缺乏信仰的一代。隨著首批80后馬上步入40歲和最后一批90后步入大學,80后、90后可以說是現(xiàn)今社會的勞動力擔當。在這一代壯勞力面前,有數(shù)不清的加班,有如火箭般上升的房價,有見不完的相親對象,有還不清的房貸、車貸,還有平穩(wěn)到囊中羞澀的工資……一座座大山壓在這代青年的肩膀上,除了被迫接受用功讀書、找好工作、努力賺錢、成為房奴、結婚生子的人生道路規(guī)劃之外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不“喪”還能怎么樣呢?
80后、90后“壓力山大”的報道屢見不鮮,但為何“喪文化”會成為青年人的狂歡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代青年,尤其是90后,逐漸認識到階級鴻溝的難以逾越,意識到“努力奮斗終會成功”的童話性。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社會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窄,努力工作已經(jīng)難以實現(xiàn)生活上的質(zhì)變與社會階層的上升。只有那些極有能力、運氣極佳或者“贏在投胎”有個好爹的人,才能順風順水往上爬,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下流動。換句話說,傳統(tǒng)意義上的勤勞致富,已被“拼爹”所打敗。這代青年一邊無奈接受著無止境加班的現(xiàn)狀,一邊徹底認清了即使工作一輩子不吃不喝也供不起北京一套房的現(xiàn)實;一邊付出著超自身極限的努力,一邊又被迫接受難以打破固化的階級的絕望。所以,即便這代青年都明白“越努力越幸運”的大道理,但是卻更傾向于“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松?!币虼?,這代青年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容易與自己和解。應該說,正是“喪文化”的出現(xiàn),才讓這代青年有了可以宣泄的途徑,才將其救離于雞毛蒜皮與水深火熱之中。
于是在“葛優(yōu)癱”的帶領下,相繼出現(xiàn)了永遠熱淚盈眶的悲傷蛙、流淚的咸魚、馬男波杰克等在比“廢”時常常會用到的表情包。青年人或許都知道“做人如果沒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這句經(jīng)典臺詞,但在現(xiàn)實中卻喜歡用沒有夢想、得過且過的咸魚來表達自己。馬男波杰克是位頗有洞察力并且內(nèi)心充滿不安與絕望的人身馬面的過氣明星,因其頻發(fā)“大徹大悟”后對人生的感慨,如“生活就是到處碰壁”、“人生不過是對你尿道猛踢一腳”等金句,他那徹底的傷感與當代青年產(chǎn)生了強烈共鳴,因此成為“致郁系男神”。這些表情包為在社交網(wǎng)絡中傳播負能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形象各異,但整體畫風卻協(xié)調(diào)一致:都帶有黑色幽默,都表達了人生不易的悲觀情緒,都體現(xiàn)了“喪”。
對于當代青年來說,相比傳遞正能量的“心靈雞湯”,充滿“喪”意味的“毒雞湯”更合胃口。青年人被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與長期的挫敗感所麻木,那些“馬云最喜歡的員工”、“教你如何在職場突圍”等成功學大師與“每天努力一點點,生活就會不一樣”等“心靈雞湯”,除了令青年人感到虛偽、低能、浪費時間,已然起不到任何激勵的作用。因此出現(xiàn)了大批由“心靈雞湯”改編的“毒雞湯”,如,“萬事開頭難,然后中間難,最后結尾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難過,反正明天也一樣”、“有些人不是贏在了起跑線上,而是直接生在了終點”、“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你看不懂的詩和到不了的遠方”……帶有童話性質(zhì)的“心靈雞湯”,顯然已經(jīng)安撫不了當代青年逆流成河的悲傷。而“毒雞湯”恰好戳中青年所切身體會到的挫敗感與無力感,讓青年人在生活中積累的負面情緒得到釋放。當青年人在社交平臺中將自己比作“廢人”時,并沒有真的打算自暴自棄,只是想讓小伙伴們點個贊,大家抱團取暖從而得到些許慰藉而已。也許就因為如此,才讓當代青年如此情愿地說出:“來,干了這碗毒雞湯!”
就在“喪文化”越來越受到青年人的歡迎之時,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來自主旋律的批判。如一向弘揚正能量的《人民日報》就看不下去了,發(fā)表了一篇《青年人應遠離“喪文化”侵蝕,別當沒志向的行尸走肉》的評論。大體意思是擔心青年人陷入消極頹廢的“喪文化”,最終“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因此要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的侵蝕,做回有利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的有為青年。除此之外,人民網(wǎng)還發(fā)表了《加了精神鴉片的“喪茶”喝不得》的社論,批評“喪茶”這種“精神鴉片”在麻醉年輕人的同時,還一步步誘惑他們偏離正常生活與工作的軌道,最終沉淪沒落。一時間,“喪文化”宛如洪水猛獸,需要人人抵制。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無論是“葛優(yōu)癱”、悲傷蛙、咸魚還是馬男波杰克,這些代表青年人狀態(tài)的“網(wǎng)紅”只是失意者,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廢物”.雖然帶有頹廢、悲觀甚至是絕望的色彩,但并沒有完全站在“積極向上”的對立面上?!皢饰幕钡膶嵸|(zhì),是當代青年對于殘酷現(xiàn)實的溫柔抵抗,是青年人采用“自黑”或“自嘲”的方式對現(xiàn)實的撒嬌,是青年人不良情緒的宣泄渠道。顯然,這一代青年沒有趕上工作包分配的安逸年代,沒有趕上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發(fā)家致富的好時光,也錯過了“下海”經(jīng)商一夜暴富的機會。盡管這一代青年尤其是90后,毫無保留地吐槽著自己咸魚般的人生,但是和“老炮”們相比,他們顯然更清醒,也更“認命”。他們能很清醒地意識到現(xiàn)實生活的不易、未來道路的曲折,也很具有反思精神地認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因此才采取了“躺尸到死亡”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與“正能量”和“積極向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因為這種“喪”中帶有著幾分無奈的清醒與黑色幽默。
UC大數(shù)據(jù)對于青年人與“喪文化”做了一次調(diào)查,從各種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經(jīng)濟壓力和社會現(xiàn)實的重擔使得80后、90后變得奴顏婢膝,但同時,青年人從來沒有放棄過想要過好這一生的念頭。大理與青海湖是那“到不了的遠方”,因為他們正在拼命加班、趕稿、復習,掙扎于眼前的茍且;前有“加班到吐血”的工作壓力,可是大學生的考證熱情日益高漲;“選擇困難癥”暴露了他們的貧窮,但同時他們也在供著上一輩父母無法想象的房貸;總是說“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沒事做”,那是因為地球不爆炸,他們不放假……我們應該看到,口口聲聲喊著“喪”的青年人,其實是最賣命打拼,也是最想享受生活的人。只不過上有四老,下有二娃,中還有還不清的房貸車貸的生活讓這些年輕群體壓力山大。因此,他們需要宣泄,需要減壓,需要用“自黑”或“自嘲”的另類方式來自我安慰、自我鼓勵,使自己能夠更坦然地接受失敗,也順便堵住他人的非議。
“喪文化”并不能代表青年人“未老先頹”,反之,當代青年是真正直面慘淡人生的人,只不過他們并不是與現(xiàn)實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喪”這種溫柔的抵抗與撒嬌的方式。應該說,“喪文化”是青年為自己撐開的一把保護傘,它代表的并不是自甘墮落,而是一種“曲線救國”般的“積極向上”。誰不是一邊咬牙堅持,一邊熱愛生活呢?即便含著淚水,也要笑著活下去,畢竟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新的挫折與打擊也會如期而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