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學者,他學貫中西,具有超越種族和地域的多元文化意識。林語堂先生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學術理論教育,但是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與道家的對林語堂思想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林語堂;中國傳統(tǒng)學術;儒家;中庸;道家
作者簡介:葉雯昕,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3-0-02
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學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著作中西兼有,為中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林語堂先生四十歲為自己寫的對聯(lián):“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即是他最好的寫照。
林語堂出生于基督教的家庭,早年留學西方國家,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這使他在思想上自然而然地帶有明顯的西方化傾向。但是正如他在《自傳》中表明“我說過父親是一位牧師并不表示他不是一個儒者”。在中國這個大環(huán)境下,林語堂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浸潤。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林語堂的各類著作中,都和諧地彰顯了他混合著中國主流思想,儒家與道家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一、林語堂與儒家
林語堂與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十分密切。從林語堂1932年主編的刊物名為《論語》,就能看出他很欣賞孔子。林語堂在《自傳》中說認為“每一個有學問的中國人,都被期望能銘記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話,它是有學問的人會話的重要內容。”
(一)中庸
誠然,林語堂像許多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一樣,對于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是有其變化和發(fā)展的,由于林語堂的教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早期的他往往以激進與偏向來否定中國文化。他在《給玄同的信(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愚昧)》中認為正是因為“中庸”才使得國民變得馴順、怠惰、不思進取。他認為改變國民這樣消極的一面是需要“精神之歐化”的,還為此提出六條方針。
但是當林語堂移居美國之后,也許由于環(huán)境和視角的改變,林語堂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有了改變,中晚期他對中國文化則多有肯定、欣賞之情。在《林語堂自傳》的《論東西思想法不同》一章中,他很明白地相比較了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認為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可以救西方重知不重道的錯誤。
在《中國文化之精神》中,林語堂對他所理解的“中庸”作過得比較完整全面的論述,此后他在《吾國吾民》中又有專門的章節(jié)《中庸之道》來闡釋中庸,基本內容還是與《中國文化之精神》一脈相承。在這篇文章中,林語堂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民族特征是執(zhí)中和近人情,并且闡釋了他對于他所理解的“中庸”的具體內容。在林語堂眼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仍然具有其生命力,但是還需要進行一些符合時代特征的改進。
(二)近人情
林語堂非??粗匾匀藶楸?,所以很注重人的情感,他認為近情就是有人情味,近情是承認人本來就有弱點,是一種謙虛,一種對于生命欲望的尊重,表現(xiàn)在林語堂認為順應人的本性去生活(前提是不傷害別人的權利)并不是一種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和諧的,是能夠接受的。《生活的藝術》中幾乎所有的章節(jié)都就表現(xiàn)了林語堂對于近情生活的構想。
林語堂自稱是一個享樂式的人物,他不以為恥,并且講述了許多關于人生享受的問題,如藝術、日常娛樂和飲食。特別是在《論近人情》中,林語堂認為“近乎戲弄的好奇”是“人類文明的勃興”、“夢想”和“不知足”是“神圣”的、“幽默感”以及“個性”等都應該受到稱贊,因為這些是符合人性的。
(三)人文主義
他還把近情和中國的人文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人們是從現(xiàn)實的人生和真實的實踐中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的。這種與傳統(tǒng)思想略微不同的地方,也正是林語堂接受的西方現(xiàn)代人文主義的反應。
其實儒家很多的基本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林語堂也沒有進行否定,而是取長補短,去粗取精。無論是他在接受了現(xiàn)代西方教育之后,還是在以反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他仍然認為儒家的人格追求和價值取向影響著中國人。
二、林語堂與道家
傳統(tǒng)道家思想對林語堂也有巨大的影響,他欣賞自然的美麗、崇敬生命的可貴、贊揚安靜閑適的生活,這是他致力于文學的原因,也是他接受道家觀念的基礎。林語堂著有《老子的智慧》一書,在譯注《老子》和《莊子》的同時,還評介了道家的思想。長篇小說《京華煙云》中,作為“道家的女兒”姚木蘭身上就寄托著林語堂很多美好的愿望,隱含著道家對于生命達觀的態(tài)度和出世的飄逸。有學者評價《京華煙云》“神游《莊子》,形滯《紅樓》”,無疑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在他的許多著作和隨筆散文里都有他對于老莊思想的論述和贊揚,比如《生活的藝術》、《吾民與吾國》等。在《生活的藝術》中,莊子和道家被林語堂改變成為“生活的藝術化”,林語堂道家的學說理論,體現(xiàn)在他悠閑與幽默并存的生活里。他在《〈浮生六記〉英譯自序》感嘆道:“‘布衣菜飯,可樂終生的生活,是宇宙最美麗的東西”,這將道家的恬淡閑適的“仙氣”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自然之道
林語堂對于道家思想是十分客觀的,他認為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哲學與學術流派與后來民間所謂的道教是不同的,“老子本身與‘長生不老之藥毫無干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種種符箓術。他的學識是政治的放任主義與論理的自然主義的哲學?!?/p>
在五四時期,林語堂接受了“人的解放”這一種說法,在他的著作中也有十分注重人的個性,但是他并沒有割裂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道家的清靜無為的人生境界,他也充滿了主觀上的贊賞和憧憬,“道家哲學為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則為中國思想之經典派。”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不一樣的,道家不一定是孔教所說的“怪力亂神”,而是山川、草木皆有靈性的一種浪漫,一種飄逸,它讓人擁有了一種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以及那種“愛悠閑”的性情。endprint
(二)陰柔之道
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如魯迅這樣以筆為刀,直面人生的態(tài)度投入文壇的作家,偏向的是“金剛怒目”式的男性陽剛之道,而如林語堂這樣抽離“戰(zhàn)場”,退隱到閑適優(yōu)雅的文人生活,以“自樂”為標準的作家,則偏于女性陰柔之道。當然,林語堂也有儒家以浩然正氣“入世”“救世”的一面,但他的思想顯然更多偏向于超越時代,超越現(xiàn)實,尋求和向往心靈的愉悅。
“上善若水”,老子的思想貴柔守雌,他所崇尚的道,就是以柔弱、順自然為主要特征的。林語堂認為中國人的心靈近乎是“女性型”的?!稛o所不談》中,林語堂崇尚“真”的“赤子之心”,亦是老子柔弱美學的一部分。
林語堂的文學風格也是溫婉儒雅的,他贊賞女性的美麗?!毒┤A風云》中姚思安與姚木蘭的性格就帶有女性的柔弱的“水德”,這樣他們才能隨遇而安,在滾滾紅塵中的困難與逆境中從容與隨遇而安。
(三)幽默
林語堂被稱為是幽默大師,在自己的《八十自敘》中,他說:“并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p>
在道家老莊著作中,許多精妙的比喻比比皆是,林語堂認為“道家是個幽默派”,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譯為中文的幽默,在林語堂眼中,人生的任何事都能夠看出幽默,林語堂的散文半雅半俗,亦莊亦諧,獨抒性靈,廣達自喜。他認為“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p>
三、結語
林語堂是一個思想內涵相當復雜的人,他的胸中碰撞著西方“現(xiàn)代”和東方“傳統(tǒng)”的思想,交織著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維。從根本上說,對于生命本質的探索是不會停止的,林語堂對于儒家和道家的思維是兼容并包的,他能夠以現(xiàn)代化的思維去審視中國傳統(tǒng)學術,著眼于中國在發(fā)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正如他所說的:“我只是一團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為樂?!绷终Z堂先生就是這樣自由、閑適、快樂的人,也無怪乎他能夠寫出了無學究氣、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
參考文獻:
[1]王兆勝. 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M].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 2005.
[2]林語堂. 中用哲學,生活的藝術[M]. 華藝出版社.
[3]林語堂. 道家的女兒[M]. 春秋社, 1946.
[4]林語堂. 悠閑生活的崇尚[J]. 青春期健康, 2015(6):80-81.
[5]林語堂. 老子的智慧[M].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