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系 陳 晴
隨著 《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以下簡稱 《專業(yè)標準》)的頒布,學前教育朝向更加人本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澳芰橹亍笔恰秾I(yè)標準》里對幼兒園教師的一項基本要求。幼兒園教師的能力不僅僅是組織一次活動、能夠彈唱跳這些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幼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捕捉生活中課程的生長點,調動幼兒參與、對話、共同建構知識的能力。在這些能力中教師的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教師具有觀察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夠在教育中做到幼兒為本。高職高專類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水平直接影響我國學前教育的質量。當前的研究實踐提出,在高校教育中要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需要重視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做好課堂內外教育的融合。高職高專類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符合行業(yè)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人才。在我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中,許多課程都涉及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本文以《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這門課程為例,介紹在我?!靶@融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大環(huán)境下,進行“三課堂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
關于什么是三課堂,一、二、三課堂該如何界定,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綜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對一、二、三課堂的概念進行了定義。
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是以課程為基礎,以班級組織為單位,授課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技能及培養(yǎng)態(tài)度品德的教學活動。第一課堂具有顯著的計劃性與目的性,它是學校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也為第二、三課堂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第二課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第二課堂即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狹義的第二課堂僅限于學校范圍內,是圍繞理論教育在校園內開展的多種活動,包括學生的日常學習、社團活動、技能比賽、各類講座活動。本文所討論的第二課堂是狹義的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在學生參與程度上具有自發(fā)性,在活動內容上具有趣味性,在組織方式上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第三課堂即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參與與本專業(yè)直接關聯(lián)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學生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教育見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課堂是對第一、二課堂的進一步延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明顯的實踐性特點。學生在第三課堂中能夠化知為智,將自己在校園中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拉近自己與學前教育一線的距離。
在三類課堂中,第一課堂是基礎,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傳授的主體部分。第二課堂為學生理論知識的轉化提供了可能性,是連接第一、第三課堂的橋梁。第三課堂能夠檢驗學生理論知識、發(fā)展學生實踐能力,大大縮短學生畢業(yè)后的適應期。
1.第一課堂:將教室延伸至幼兒園,打破教學場所的空間限制
在傳統(tǒng)的第一課堂中,老師往往會把教學場地著眼于學校教室。然而學生的觀察能力需要通過不斷地練習才能提高。僅僅依靠教室內的環(huán)境學生無法獲得充分的鍛煉。因此在組織第一課堂時,教師將教學場地由教室向幼兒園延伸。在教室內,教師進行觀察方法的理論講解,學生初步獲得行為觀察的意識。當學生了解每種行為觀察方法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入幼兒園的觀察室進行實地觀察。入園觀察前,學生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幼兒活動內容制定一份觀察方案,進入觀察室后,根據自己的方案對幼兒進行有目的地觀察。由于幼兒園的觀察室是獨立于活動室以外的,幼兒的活動不會受到觀察影響,學生的入園觀察能夠保證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入園觀察結束后,學生上交觀察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報告給予及時反饋。通過入園觀察,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能力,強化學生觀察的意識。
2.第二課堂:發(fā)揮學生自主性,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
在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實現(xiàn)了教學時間的突破。課表上安排的教學時間比較固定,無法滿足日常訓練的要求。在第二課堂中,教師能夠將行為觀察的訓練從課堂教學延伸至學生的一日活動中,實現(xiàn)對學生觀察能力的持續(xù)鍛煉。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兩種:
(1)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觀察訓練
學生自發(fā)組成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進行觀察訓練。這時的觀察訓練不僅僅局限于對幼兒的觀察,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圍繞一個物體、一位同學、一個事件進行觀察。由于觀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興趣小組活動中,學生都可以獲得長期的鍛煉。
(2)邀請幼兒園一線老師開設講座,介紹一線觀察情況
利用課余時間,邀請幼兒園一線老師開設講座,向學生介紹一線觀察記錄情況。由于剛接觸行為觀察這部分內容的同學還不理解這項能力的作用,因此,邀請一線教師向學生介紹觀察在幼兒園的實際運用,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觀察的意識,拉近學生與幼兒園一線工作的距離。
3.第三課堂:校園合作,促進學生專業(yè)化發(fā)展
在第三課堂中,通過校園合作,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幼兒園老師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實現(xiàn)第三課堂中的雙重指導,有效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作為實習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在互動中對幼兒進行觀察。這是學生了解幼兒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組織幼兒園活動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課堂的下園觀察與第一課堂的下園觀察有明顯的不同。第一課堂中的下園觀察學生作為一名旁觀者,不與幼兒發(fā)生任何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進行觀察技能的學習。第三課堂中的下園觀察,學生會作為一名實習教師,在與幼兒發(fā)生互動中進行觀察,此時是對學生已掌握的觀察技能進行檢驗的過程。
伴隨著“三課堂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的實踐途徑增多,觀察意識與能力獲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該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改革第一課堂的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
在當前的第一課堂教學中,還是以教師講授、學生理解為主,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網絡資源在教育教學中逐漸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當前,微課、MOOC在高校教育教學中逐漸發(fā)展。在《幼兒行為觀察與指導》這門課程中,也可以通過微課、MOOC這種形式提前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在第一課堂的教學中就可以圍繞著學生感興趣的和較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能夠使教學活動實現(xiàn)因材施教。
2.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內容,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在已有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中,雖然活動內容有所豐富,但還是以教師的組織和安排為主。因此,在第二課堂中應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學生社團、學生會的作用。學生可以組建社團進入幼兒園進行義工活動,幼兒園義工活動也是學生接觸、觀察幼兒的過程;學生會可以召集組織相應的競賽活動,例如征文競賽、課件競賽,學生將自己日常觀察內容形成書面文字或課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愿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和競賽活動,既能夠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也能夠豐富課余生活。
3.教師深入第三課堂,跟進對學生觀察內容的反饋
在當前的第三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由于時間限制,難以做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實習任務的跟進。這就使得許多學生在幼兒園觀察中遇到問題主要依靠幼兒園指導老師。但是幼兒園指導老師更多地是從實踐層面上進行解釋,學生很難將自己的問題進行總結,上升至理論層面。同一種理論在實踐過程中會千變萬化,但學生如果只看到實踐層面,沒看到理論層面就如同盲人摸象,下一次再遇到類似問題還是難以解決。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下園后的跟進,及時與學生溝通,引導學生在積累實踐知識的同時也要尋找理論支撐,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交互轉換。
觀察能力已成為幼兒園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也引起了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和老師的重視。在高職高專類學前教育專業(yè)采用“三課堂融合”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師應不斷學習,改革第一課堂、發(fā)展第二課堂、深入第三課堂,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