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益
(揚州大學附屬常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發(fā)展,老年人口的比例日趨增多。老年人由于各項器官功能的逐漸下降,骨質疏松,抵抗力也在不斷的下降,加上行動不便和反應遲鈍等各種原因,很容易因輕微的碰撞、跌倒等原因而發(fā)生各種骨折。其中髖部骨折最易發(fā)生,特別是股骨粗隆骨折,其發(fā)生率占髖部骨折的50%左右[1-2]。而高齡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最大風險并不是來源于骨折本身,而是由于骨折后長期臥床所引起的各類并發(fā)癥所導致的死亡[3],死亡率為15%~20%[4]。因此,早期手術治療,早期功能鍛煉是目前最適合高齡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法。PFNA髓內固定系統(tǒng),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出血少、穩(wěn)定系數(shù)高、臥床時間短等優(yōu)勢[5],而作為高齡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首先治療方案。而術后采取正確、安全、舒適的體位,不僅能減輕患者的疼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有利于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促進骨折的康復。體位護理是人體力學原理與臨床護理工作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骨科護理專業(yè)應用最廣泛、最有實用價值的專業(yè)技能之一。本文選取我科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齡股骨粗隆骨折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在術后治療期間采取的體位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科在2016年0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高齡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內固定術的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術后在常規(guī)的護理措施基礎上均給予相應的體位護理。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在70-89歲,平均75.9歲;致病原因有:跌倒45例,車禍12例,墜床3例,均為新鮮骨折;其中合并高血壓54例,糖尿病32例,腦血管意外23例,冠心病5例,支氣管哮喘2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3例,老年癡呆癥3例,脊柱后凸畸形4例,帕金森病2例;兼有四種慢性病3例,兼有三種慢性病13例,兼有兩種慢性病37例,兼有一種慢性病5例,無慢性病2例。麻醉方式:腰硬聯(lián)合麻醉53例,全麻7例,均給予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
所選取的這些患者術前做好解釋工作,因有大部分的患者由于存在對骨折后疼痛的恐懼,認為隨意改變體位會帶來很多不利,甚至會影響預后,所以解釋工作很重要,一定要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屬的配合。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采取體位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2.1 術后體位
患者術畢返房,腰硬聯(lián)合麻醉者給予去枕平臥8小時,全麻清醒患者可墊枕。平臥位時,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足跟處給予墊軟枕,高度以足跟抬離床面為宜,防止足跟處壓瘡的發(fā)生。側臥位時,以健側臥位為主,背部可墊翻身枕以支托患者身體,高度以患者舒適為宜,側臥姿勢以尊重患者平時姿勢即可,患肢可屈膝屈髖,角度以不超過90°為宜,也可根據(jù)患者髖部疼痛情況在兩腿間墊上軟枕,選擇普通枕頭即可,豎放于兩大腿中部至小腿中下部為最佳,這樣的姿勢可使得整個患肢保持在同一高度,減輕了骨折部位的疼痛。也可向患側臥位,但翻身角度以30°-45°為宜,不可超過45°,過度后會壓迫手術部位而引起疼痛,壓迫傷口而影響愈合。
1.2.2 進餐時體位患者在進餐時可抬高床頭
需喂餐的患者床頭抬高30°-45°即可,自行進餐者床頭可抬高至60°以上,但不可超過90°,這樣會引起骨折部位的不適。同時雙下肢膝部可屈曲10°-15°,增加舒適的同時還能防止病人下滑。
1.2.3 使用便盆時的體位
使用便盆時指導患者雙手拉住床上的吊環(huán),健肢屈曲用力踩床,患肢可屈可伸,但不可用力。高齡患者由于自身耐力差,基本不能自行抬起臀部,放置便盆者手從患側肢體伸入至患者的尾骶部,協(xié)助患者抬起臀部,高度以便盆放進去不碰到臀部為宜,以防止便盆與臀部皮膚產(chǎn)生摩擦而引起意外的擦傷,同時也可鍛煉患者的抬臀活動,防止尾骶部皮膚壓瘡的發(fā)生。
1.2.4 搬運時的體位
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三人搬運法,一人托頭頸、肩胛部,一人托胸背,臀部,一人托腘窩、小腿部,同時托起,同時移動。也可采用滑板搬運法,先將滑板從健側置于患者身下,再將滑板連人一起拖至平車上。不管是何種搬運法,原則就是要注意保護好患肢,以搬運過程中要將整個髖關節(jié)都托起,不能將患肢單獨抬起,容易引起疼痛加劇。
1.2.5 下床時的體位準備好一雙防滑柔軟的鞋
下床時協(xié)助者要站在患者健側,先協(xié)助患者向健側床邊移動,扶患者坐起,適應3分鐘后,將健側肢體放下,托住患肢,再將患肢放下,穿好鞋子,扶住患者慢慢站立,站立5分鐘左右即可;上床時則反之。在這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患肢,防止患肢因肌肉無力而瞬間垂下,引起疼痛,增加患者恐懼感,排斥下床活動。
1.2.6 站立、行走時的體位
準備好合適的助行器,地面寬敞平整?;颊哒痉€(wěn),立于助行器中心,兩腿打開與肩同寬,兩手握位助行器兩側,先將助行器往前移動一步距離,四個支腳要平穩(wěn)著地,再將患肢向前邁出一步,助行器保持不動,隨后健肢向前上步,站穩(wěn)后再將助行器前移,依次類推。在行走過程中,患者要全腳掌著地,嚴防患者用腳尖腳跟行走,以保證患肢所承受到力量平衡。
1.2.7 特殊患者的體位 脊柱后凸患者
術后返房時先了解患者術中情況,生命體征平穩(wěn)者可在其頭部墊薄枕,高度與后凸脊柱相平,防止患者頭部過度后仰引起不適,同時也增加了舌后墜的危險。術后8小時后可墊高枕頭,以舒適為宜,側臥位時無特殊。這類患者基本喜好側臥位,要協(xié)助患者定時兩側交換,以健側臥位時間長為宜,長時間側臥位時,可在下側肢體下墊薄軟枕,并定時按摩受壓處,也是防止壓瘡的發(fā)生;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可適當抬高床頭15°-30°,因仰臥時,呼吸阻力增加,易誘發(fā)哮喘發(fā)作。也可與側臥位交替,因側臥位有利于胸部擴張,可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況[6]。
我科對60例高齡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內固定術的患者經(jīng)過采用了全面的體位護理后,無1例患者出現(xiàn)下肢靜脈血栓、褥瘡、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術后5-10天順利康復出院,平均6.4天。
對高齡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內固定術后的患者采用體位護理對其康復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因PFNA內固定術,采用的是螺旋刀,可增加抗切出力和抗旋轉力,能提高成角的穩(wěn)定性。其刀片面積寬大和逐漸增大的內芯直徑,在打入股骨頸內的過程中,對骨質的破壞力小,同時刀片可嵌壓周圍的松質骨,以達到理想的錨合力,促進股骨頭頸的牢固固定,防旋和支撐效果明顯[7]。因其穩(wěn)定效果明顯,髖、膝關節(jié)在術后即可進行屈曲活動,這給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改變體位帶來了很多便利。人體如果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會使人感到疲憊,感到痛苦。而不斷的變換體位,不僅僅是為了增進舒適,同時對預防各類并發(fā)癥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高齡骨折患者常常因疼痛、活動受限或害怕活動等感到各種不舒適,護理人員要給患者提供合理的體位擺放,正確的指導體位變換,不僅可以有效的減輕患者的疼痛,增進舒適,還能舒緩患者焦慮的情緒,提高滿意度,更好的促進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疼痛的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