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坤
摘要:對于教科書中的文章篇目,教師要知其然,以一種符合社會道德價值取向的方式或有針對性地去解讀;但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還原文章本意,追溯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本文基于九年級語文教科書中對《我的叔叔于勒》的傳統(tǒng)解讀,“另辟蹊路”,對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從下的多面人性進行解析。
關鍵詞:《我的叔叔于勒》人性;矛盾
《我的叔叔于勒》是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外國名篇節(jié)選。其文章短小精悍,運用生動的情景烘托、環(huán)境描寫以及細膩的人物心理勾勒,刻畫了19世紀法國的南美淘金熱潮下,一名叫于勒的男子帶給哥哥菲利普一家人跌宕起伏的心境的故事,全文描寫了資本主義社會從下至上的金錢觀和社會背景下人性的矛盾與沖突。
一、 作品中主人公到底是誰?
許多教輔書中的解析給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的說法,其認為全文通過菲利普夫婦的情感波動為通篇發(fā)展的線索。另有文章分析評論認為全文的主人公是“于勒”。正是因為于勒才使原本安定的菲利普一家掙扎于社會的貧困邊緣上,也正是因為于勒使得一個拮據(jù)的家庭對“快樂的日子的到來”終日抱有幻想,最終還是因為于勒讓菲利普一家長久的夢想灰飛煙滅。
如果能結合到原文小說的開頭以及結尾,并使之融會貫通,真正的主人公也就不難看出——是文中的“我”若瑟夫。
原文的開篇是這樣說的:
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弗朗斯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很奇怪,他于是對我說:
原文的結尾是:
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那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目前,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對美育的排斥現(xiàn)象?!泵烙慕逃龑Υ龠M學生智育的發(fā)展起著關鍵作用。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設置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發(fā)現(xiàn)獨到的美,實現(xiàn)多維化、多元化的個性閱讀。然而課文中“掐頭去尾”的片段,似乎更側重于凸顯一位批判現(xiàn)實主義學者筆下人物形象的刻畫,讓學生掌握片面的寫作技巧和狹隘的欣賞思維,而忽視了作者對人性真情的表達,這一點不能說不是美學藝術上的缺失。
此時,我們似乎明白了,這部分被刪隱的倒敘式開頭和與之呼應的結尾實則是最精妙的構思之處。這看似累贅的一首一尾飽含著莫泊桑對人性美好的向往,通過“我”若瑟夫的視角,從孩童到成年,人性的光輝在“我”身上始終沒有泯滅,這正是表達了作者對人性之美的不渝期冀。
二、 應該怎樣看待菲利普夫婦?
語文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由此,可以使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披文入情”而不僅僅局限于片段化課文的淺層表象。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篇幅來描寫菲利普夫婦的言行舉止,以及描寫他們是如何用勢利的眼光去看待發(fā)達時和落魄后的于勒的態(tài)度變化過程。這種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愛慕金錢財勢的丑惡風尚的揭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仍會令我們讀出歧義。而正是這些細枝末節(jié),讓文章表面上看起來是在鞭撻社會的人性扭曲與漠然,實則“暗流涌動”,不動聲響地寄予時代下人性的覺醒,流露著同情現(xiàn)世人民情非得已的人情世故。
首先,在課文中的開篇便交代了菲利普一家的境遇:一家五口人,只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不敢接受別人的請客以免回請,只舍得買最廉價的日用品,姐姐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兩個姐姐的婚事是家里人十分發(fā)愁的……從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家人拮據(jù)的生活,即使父親早出晚歸地努力工作,可賺到的錢也只能勉強維持家計。這些是讓人同情與憐憫的,作者開篇所描寫的家庭背景也是在為后文菲利普夫婦苦苦等待著富有的于勒的歸來,以及在游船上遇到了落魄的于勒不愿相認的事情作了鋪墊。
菲利普一家的清貧也很可能是于勒的“無惡不作”所致,不過即使在于勒大大地占據(jù)了菲利普家的一份應得遺產(chǎn)時,他們也只是按慣例行事,把于勒打發(fā)到美洲??梢姺评辗驄D對于這個無賴兄弟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仁至義盡了。送走于勒并不代表著資本主義社會下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更談不上親情的漠化。難道菲利普會看著弟弟坐吃山空嗎?顯然不會。把于勒送去謀生恰恰是在為他的人生尋一條正路。
接著,作者描寫了菲利普一家周末外出散步,以及后文中他給女兒們買牡蠣吃等等。結合文章我們得看出菲利普一家雖然生計窘迫,但并不茍于平庸的生活。即使一個小型的家庭外出,大家也會穿戴整潔,透露著菲利普一家良好的素質與修養(yǎng),即使在經(jīng)濟不寬裕的情況下,日子卻也過得體面。也是從側面揭示了法國人民生活在逆境中的不絕希望。
后文又提到一家人前往哲爾賽島度假的途中,菲利普被船上吃牡蠣太太們的高貴做法所打動,詢問妻子和兩位女兒是否要吃。字里行間透露著法國人天生的浪漫情懷,不論貧窮或富有人們都懷有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愛。這里不可片面的理解為窮人對奢侈生活和拜金主義的傾慕。
三、 文中小人物起到怎樣的作用?
在文章中“我”的小公務員姐夫還有老船長確實是帶有一定的反面色彩:一個是在看過于勒寄來的書信后毫不猶豫的娶了菲利普小女兒的公務員,在此之前他卻猶豫不定,可以看出小公務員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一個虛無的,看似能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書信;另一個是在于勒流落于海外后,帶他回國的老船長。他聽說于勒之前是闊綽過一段日子,可是對于一個淪落的“老流氓”船長當然怎么都客氣不起來的。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兩個反例,才使文章的情節(jié)變得更為血肉鮮明,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同時代下迥異的人性。
四、 總結
但基于對原文的分析以及本文中沒有過多提到的于勒的形象,都看得出迫于社會壓力,平民的生活變得艱辛不易,金錢與權貴更是人們遙不可及的向往,但“我”若瑟夫讓讀者看到人性的善良始終不易泯滅。跳出文本,“其實對于某些知識的理解,往往是多角度的,對某些問題的闡釋也絕對不會是單一的、凝固的,更不會有什么標準答案。”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更應注重源于書本,但更應倡導多元發(fā)展,實現(xiàn)閱讀的反思與批判。
參考文獻:
[1] 饒杰滕.語文學科教育探索[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36.
[2] 何更生.語文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93.
[3] 武宏偉.“三者”合一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