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
檔案是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記錄,是學校文化的沉淀,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以其歷史性、直觀性、原始性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充分發(fā)揮檔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檔案資源“存史資政育人”的目的,已成為南京市第一中學的常態(tài)化工作。
依托南京市第一中學“和平院”,南京市教育局籌建了全國第一家教育史館——南京教育史館,“和平院”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學?,F(xiàn)存唯一具有標準民國風貌的建筑,建筑本身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南京市第一中學源起于1907年南京開明紳士孫紹云等利用原江寧府署的西花園與箭道創(chuàng)設的崇文小學堂,在其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大量檔案是記載學校發(fā)展歷史的文化遺產,是學校文化的沉淀。館內豐富的檔案史料和實物資料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南京市第一中學悠久的教育歷史和成就,是一幅豐富多彩的百年一中發(fā)展歷史畫卷。為繼承厚重的歷史傳統(tǒng),學校加強檔案管理工作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建設,形成了學生檔案、會計檔案、實物檔案、聲像檔案等門類齊全、內容豐富、結構合理的庫藏結構。檔案管理工作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南京市第一中學的檔案記錄了學校不同歷史時期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一本無聲的教材。學校高度重視、深度挖掘百年老校得天獨厚的文化積淀和教育價值。
整理校址典故。學校校址先后曾為孫吳周瑜都督府舊址、太平天國王府舊址、江寧府衙舊址、三江師范學堂籌辦處舊址。學校整理校址沿革典故,邀請校友著名畫家蕭和先生作畫,然后鐫刻于大理石上展示,將地域歷史文化內涵與學校環(huán)境有機結合,形成風格獨特的校址典故歷史文化墻。
發(fā)掘石刻資源。校園內外多處墻壁和石碑上分布著歷史悠久的石刻,如蔡元培先生題寫的“開校紀念”碑文,紫金山天文臺張鈺喆臺長題寫的“望星樓”碑,李澤椿院士撰寫的《重建和平院碑記》,以及早期老校友題寫的“百年樹人”“止于至善”“測影授時”的石柱碑刻。這些石刻記錄了一中輝煌的過往。2012年,我校貢澤培老師編寫了《石刻的訴說》一書,完整梳理了學校石刻資源。
圍繞檔案教育社會實踐這條主線,學校以多種形式,舉辦各類檔案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讓每一份檔案充分“活躍”起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參觀南京教育史館和學校校史館是新生開學第一課 。百年一中培養(yǎng)了數(shù)以萬計的人才,校友遍及神州,馳譽海外。有宗白華、水華、馮法祀等文藝大師,還有茅以升、李澤椿、饒子和、金翔龍等24名院士科學大家。他們留下的史料和激勵人的事跡極大地教育了一中學子,鼓舞他們?yōu)橹腥A崛起而讀書,對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請進來,走出去,拓展檔案教育新領域。和校外檔案館、博物館實現(xiàn)跨部門合作交流,開展獨具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和南京市檔案館合作,開展檔案系列講座進校園活動,邀請紫金山天文臺、民俗館、檔案館的專家普及科技、傳統(tǒng)文化、社會風俗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在校慶110周年之際,組織“走進檔案館”活動,讓學生走進檔案館,體驗校史檔案的查閱過程;走進南京稅務博物館,參觀從春秋戰(zhàn)國直至新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各種稅收檔案,了解中國經濟史。
實踐證明,讓檔案不再沉睡于史館中,發(fā)揮它的育人功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