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 邢含之
上課的第一錘要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思維的火花,要能夠敲擊在學生的心靈上,能夠像磁石一般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一堂語文課要想取得成功,導入就顯得十分關鍵,教師在導入階段就能夠激起學生的“興奮度,有針對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他們強烈的注意力和旺盛的好奇心,由此進入教師為之精心營造的特定學習環(huán)境中來。恰到好處的導入,就仿佛是在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大都對猜謎語、聽故事有很大的興趣,對此學生的態(tài)度也都會很認真,激情特別高。依據這一特性,在教學課時的設計上可以導入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故事或謎語等來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學習《美麗的丹頂鶴》,教師就可以在正式上課之前,向學生出示謎語,“腿細長,腳瘦小,帶紅帽,穿白袍?!蓖ㄟ^謎面來體現丹頂鶴的美麗外表和高雅姿態(tài),學生猜出謎語后,教師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課題:“剛才的謎語就是今天要認識的一種野生動物朋友——丹頂鶴,它是一種美麗、高貴的鳥類,而且是國家瀕危保護動物,那就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吧!”《大禹治水》是二年級的課文,因為學生比較小,思考能力有限,就比較適合用講故事方法導入。教師可以先把故事的前半部分簡單說一說,然后設置一個懸念:“大禹治水有沒有取得成功呢?那就一起來看課文,尋找想知道的答案吧”。這樣的導入方法,一旦激發(fā)出了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的濃厚興趣,就會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中,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使整個教學過程取得最佳的效果。
多媒體技術具有能生動形象的還原歷史畫面、展現文字圖表、播放動漫視頻等等特點,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有效的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中,在學習新課方面擁有著傳統(tǒng)的教學難以抗衡的優(yōu)勢。《七律·長征》是毛主席在紅軍長征結束時寫下的一首名詩。全詩共四聯(lián),生動地描述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困苦,贊揚了紅軍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及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的壯志豪情。但是長征離現代小學生真的是太遙遠了,他們是無法理解那種豪情的。在導入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與長征有關的影視視頻,如《飛躍大渡河》《過雪山草地》,《長征組歌》以淺顯易懂的歌詞、清新優(yōu)揚的曲調、濃厚的民族特色會讓學生有很大的觀看興趣。
在語文課上,恰當的導入曲調悠揚的優(yōu)美歌曲,可以營造出一種愉快的課堂氛圍,使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不由自主地就投入到歡快的學習中。例如,著名作詞家喬羽先生的《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是一首旋律歡快的兒童歌曲,很多校園里的課間音樂都采用這首歌曲。在導入時,教師就可以先播放這首歌曲,這樣學生在聽歌曲的同時就會發(fā)現,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我們的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在學習歌曲的同時牢牢記住課文了。而《月光曲》一文,講述的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全過程。在進入新課的教學前可以先播放《月光曲》,優(yōu)揚的曲調、動聽的旋律,立刻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可以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現在聽到的就是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对鹿馇返淖V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教師的巧妙點撥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時探索的心理,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同時也交代了本課文的重點內容。
疑問導入法是利用小學生喜歡追根到底的心理特性,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疑問,讓學生在閱讀中、在理解中,引發(fā)思考,使之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催生出迫切想要學習的一種常態(tài)。設制疑問可以從課題入手——文題設疑;也可以從內容入手——設置懸念。例如,在教授《狐假虎威》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疑問:“老虎和狐貍誰更厲害?把它們放在一起,誰會怕誰?”學生最常見的想法肯定是老虎,然后接著可以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個老虎卻是害怕狐貍的,老虎還聽從狐貍的指揮呢?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這個的導入就完全抓住了學生好奇的心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栋虢叵灎T》一文,導入時也可以向學生提成疑問:課文為什么以“半截蠟燭”為題?文中的半截蠟燭具體是什么含義?文章圍繞“半截蠟燭”又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這樣的疑問即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總結了文章內容,直奔課文重點。
總之,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簡介作者生平及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相關知識串聯(lián)、情境模擬等等都是簡單而又實用的導入方法。無論什么樣的導入方法都應該服務于教學內容,緊扣課堂教學中心重點,堅持綜合性,把握創(chuàng)新性,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有效導入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