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
摘 要:語文從小學甚至學前教育開始,一直到高中,在每個教育階段都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這是因為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同時,語文的說和寫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語文在四分之三的教育階段作為主要課程的原因之一。進入大學后,根據每個學校專業(yè)課設置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課程也在逐漸弱化,大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認知度也偏離了語文教育的本質目的。因此,探究高校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意義,讓高校語文教學重新煥發(fā)光彩,是目前高校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
關鍵詞:高校語文;教學;實踐性
一、 高校語文課程現狀
目前,高校教師對語文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看法,那就是高校語文教學地位在逐漸邊緣化,一方面是進入大學后,除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專門研究漢語之外,其他專業(yè)對語文的依賴性逐漸降低,大學生經過十幾年的語文學習,其語言積累和文字積累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厚度,所以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必要性就逐漸降低;另一方面,高校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出專業(yè)型人才,所以高校專業(yè)設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都很強。在實際崗位中對語文專業(yè)所需的人才少之又少,這讓許多想學中文專業(yè)的學生望而卻步。同時,中文專業(yè)社會認可的基本都在二類本科之上,所以大學生學習語文的實際作用也變小了。上述兩點原因是導致高校語文地位逐漸降低的直接原因,還有一個本質原因,那就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從學校到高中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成績,在語文人文教育尚未普及的前幾年,語文作為生活中實用性最高的一門課程,卻并沒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里,學習語文沒有一個好的價值觀支撐,一旦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作用變小之后,那學生便會在很大程度上放棄這門課程。
二、 高校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意義
(一) 高校語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小學學習語文的意義在于實際應用,比如小學學習語文,其側重點在于說,就是教會尚處在思想認識期的孩子如何說話,如何與人溝通,初高中學習語文的側重點在于寫,即教會學生通過文字來表達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大學語文的側重點則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多地傾向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大學的歷史專業(yè)、中文專業(yè)最重要的在于理論性知識,還是在應試教育的框架內來評定學習成績的好壞,而大學語文作為其他專業(yè)的必修課,最重要的意義已經由理論性升華為人文性,高校語文教學的教育和學習意義不僅體現在我國人文精神的宣揚,還寓意著民族文化的傳承。
如果把高校語文和中小學語文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做一個對比,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高校語文教學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意義。首先,小學時代的語文教學,是啟蒙小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初步認識,那時學生還處于接觸階段,到了中學,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語文教學對中華文化的剖析到了理解內涵這個層面。這時候的學生在學習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的過程中也在了解中華文化,在這一階段,有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喜歡上了語文這門課程,但由于中學時代中考和高考的壓力,學生是沒有時間去深入探究語文,到了大學時代,語文在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才真正起到了傳承的作用,因為在這一時期,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去了解,研究語文,以更廣闊和有深度的視野去探究用語文所記載的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語文人文素養(yǎng),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文人,才有了真正的內在文學底蘊。
(二) 高校語文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高校語文教學是學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通過在語文教學教材中加入相關充滿豐富哲理的文章,可以擴大文章對學生價值觀和人格的影響,以這些文學作品作為思想教育傳播的載體,不僅可以增強學校對高校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視性,還可以增加學生對思想教育的了解程度。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已經不再因為考試而忙忙碌碌,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看待社會,思考人生,許多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價值觀有了偏差,這主要體現在學生理想的漸行漸遠。小學到高中學生學習的目的有一部分還是為了理想的實現,而到了大學有的學生會發(fā)現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現實嚴重脫離,支撐學生十幾年的價值觀開始模糊,在這一時期,就需要高校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高校語文教材也應該在這一階段有專門的設置。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敏感時期,高校語文教學應該從中華文化中汲取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品質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高校語文課程設置可以在挖掘民族精神方面有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大學生擁有家國情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品質,大學生一旦有了這些人文素養(yǎng),則很容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 高校語文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非漢語言專業(yè)的高校語文教學基本已經脫離了應試教育的框架,學生學習語文也逐漸傾向于對古典文學的研究中。中國的古典文學,其中詩、詞、歌、賦都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學習這些的學生會在不經意間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內涵。在宋朝以前,詩以言志,詞以傳情,中國的詩詞都透露著詩人、詞人各樣的情感,既有愛好山水的悠然自在,也有征戰(zhàn)沙場的報國情懷,還有對一個朝代從興起到衰敗的描述,這些都是高校語文教材在文學上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記錄,學生通過這些對歷史文化的記錄,用文學上的審美觀點來傳承。高校語文教學需要走出教育的功利性,這就需要高校語文教師把教學作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追求,同時需要大學生把學習高校語文作為提高自己審美情趣的意識。高校語文教學教材中可以引用多樣化的古典文學作品,如古詩、古詞、古文等,這些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文章,可以將學生帶入封建社會,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現代社會和封建社會思想的沖突和精神的共鳴。審美意識不僅表現在品評事物的優(yōu)缺點,還體現在人類對事物意義的掌握,通過古典文學的研究和學習,學生可以在充分了解封建社會的情況下,宏觀地體會現代社會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所以我國高校語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增長,還體現在情感和道德素質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王新穎.對高校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思考 [J].改革與開放,20111,12(03):190-195.
[2] 何妤.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思考[J].學理論,2013,14(05):147-152.
[3] 周黎.淺談高校語文教學與普通話推廣的互補作用[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2):137-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