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嫚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00)
今天,我們正快節(jié)奏地步入“讀圖”時代。閱讀研究表明:相比于沒有圖片的文章,有圖片的文章的閱讀量要高出94%,而人類大腦識別一張圖像僅需13毫秒,因此,視覺內(nèi)容能在短時間內(nèi)對人的認知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力。在認知新事物時,視覺傳達可以說是“一圖勝千言”。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讀圖”能力的高低,將自然而然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zhì),深刻而廣泛地影響社會的文明風貌和人的精神狀態(tài)。學生的“讀圖”意識,是在個體與環(huán)境互相作用的學習活動中發(fā)展的。當今的美術課堂教學,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掌握“看”的方法,形成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學活動不再是知識結論的教學,而是思維活動過程的教學。這需要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問題并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各種使學生擁有“參與感”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盲從權威,敢于形成自己的觀點[1]。而這些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一種開放的教育觀念與教育環(huán)境下才能獲得。
人類的想象力并非憑空而來,需要通過直接的視覺體驗得以積累而發(fā)展。視覺體驗越豐富,想象力也越豐富。美術多樣的視覺呈現(xiàn)能為學生提供豐富視覺體驗的機會,在視覺上引起愉悅感。畫面中獨具匠心的一些細節(jié),更是能夠迅速激發(fā)學生的“讀圖”興趣。
例如,在《廣告與招貼畫》一課的教學中,在提供范畫時我選擇了學生最熟悉的題材予以示范,如圖1、圖2所示,并提出問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將卷筆刀中的鉛筆置換為一棵小樹苗?”“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學生聯(lián)系湯山的地方資源,把“泉”字的第一筆用水滴的形象來表現(xiàn)?!叭弊值纳习氩糠钟没疑?,孩子們能敏感地聯(lián)系到水質(zhì)正在被污染。下面的漣漪為什么是紅色的?學生有的關注色彩的表現(xiàn),認為冷暖色搭配比較醒目、美觀。還有學生說,因為我們這里的水資源特色是溫泉,這樣會更形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帶著好奇、興奮的心情進行自由延伸,在圖文并茂的精妙中品味視覺藝術之美,這種能力的提升,絕不是單單憑借文字閱讀所能替代的。
圖1
圖2
范例賞析時,教師需要借助豐富的畫面,把學生置于一個個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正好可以滿足這一需求,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探索,進而吸收、轉化知識。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學習,才能使學習過程變得更為輕松、高效。
在“讀圖”中發(fā)現(xiàn)和建立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采取一種動態(tài)、開放的形式,把課堂教學延伸向課外、校外,使教學與社會生活及實踐緊密相連;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讀圖”意識和能力[2]。教師從示范如何“讀圖”,如對畫面點、線、面與色彩的構成上升到對體積、明暗、肌理及各種物質(zhì)材料的應用,探究其中運用的具體方法和原理,體驗創(chuàng)作者所表達的觀念與情感,再適時啟發(fā)學生歸納方法,讓知識點自然融入課堂學習,引導學生從畫面直觀的視覺感受,進一步深入畫面所蘊含的意義,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
到底怎樣才算會“讀圖”,學生一般對此認識模糊。這里所說的“讀”,不是簡單地看,而是通過“讀”這一途徑,從圖片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師通過觀察、談話、分析等方法,了解學生思維習慣,就可以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興趣發(fā)展趨向,做到心中有數(shù),然后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教師抓住關鍵,因勢利導,探求外延的教學規(guī)律,從而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提出明確的要求,避免學生盲目地觀察,耗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在《廣告與招貼畫》一課中,教師可以嘗試用層進提問的方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在競猜創(chuàng)作意圖中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分析,在質(zhì)疑、討論中深入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發(fā)現(xiàn)平時表現(xiàn)調(diào)皮的學生,他們思維跳躍,時常能夠“跳”出大眾的慣性思維“語出驚人”,這是大多數(shù)中規(guī)中矩的“乖學生”難以企及的。這就需要教師用積極的眼光和態(tài)度,重新審視這部分學生的個性和行為,對他們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反饋,并以此為新的契機,更多地關注這部分學生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心理傾向。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慢慢地感受到“讀圖”的魅力,感受到“會讀”帶給自己的樂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對新知識和與已有知識相關聯(lián)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串聯(lián),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力,從而釋疑解難,形成長久記憶,調(diào)動參與互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3]。
在《廣告與招貼畫》中,筆者在教學中聯(lián)系了南京的一些熱點事件,選擇了圖3相關內(nèi)容讓學生直觀感受,體會藝術家是如何進行構思設計的:常見的奧運五環(huán),此刻變成了什么圖案?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有的匯報說是花朵的造型,有的學生舉起胸前懸掛的公交卡說:“感覺應該是梅花?!辈⒛苈?lián)想起二年級“花兒朵朵”一課中學習的南京的市花就是梅花,一下子明白了這張是南京青奧會的宣傳海報,紛紛稱贊作者的構思十分巧妙。
在欣賞拓展環(huán)節(jié),筆者根據(jù)范例(圖4)組織學生體會作者的設計靈感:為了表達什么而設計?運用“猜猜看”的闖關游戲,快速地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直觀感受先是驚嘆,而后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這是告訴人們不要這么暴力!”這個角度的“解讀”,是教師教學預設中很難想到的,因為教參中已標注這是道具廣告,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能把胡蘿卜和砧板一同切成一截一截的,說明刀的質(zhì)量很好、很鋒利。藝術作品從來沒有唯一的答案,這時教師要緊接著追問:從哪兒感覺出來太暴力了?再順理成章引出作品中采用夸張、擬人等表現(xiàn)手法,增強其藝術感染力,便于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
圖3
在圖5的賞析中,學生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視角的解讀:一種是根據(jù)畫面的暖色調(diào),感覺是宣傳這種空調(diào)的制暖效果非常好;另一種是從畫面中的動物都是生活在非洲熱帶地區(qū)的,但此刻看起來很舒服的樣子,判斷他們正在度過一個清涼的夏日……對這兩種觀點,教師都要予以傾聽,達到師生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克服師生互怕、互煩的心理障礙。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圖4
圖5
“讀圖”的過程,是通過感性獲得有關事物的鮮明而具體的印象,經(jīng)過思維活動的加工提煉,上升到理性認知階段,提高“讀圖”水平,從而促進智力發(fā)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意義深遠。我們要努力成為“蕩水、擊石”的高手,營造充分展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不僅獲得一種知識,還能擁有一種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由追尋的快樂。
[1] 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2] 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xiàn)實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陳榮華.美術課程與教學論[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