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震
2018年年初,黨中央、國務院下發(fā)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和人力資源質量,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個戰(zhàn)略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意見》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那么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怎樣體現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新課程學習提倡以學生為本,就是強調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滿生命和活力。但是小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階段,求知階段,還不具備完全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知識結構也不完善,如果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不可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種指導要求教師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火把能燃燒起來,而且變成熊熊大火。“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例如“丟三落四”是許多孩子常見的問題。到了學校,才發(fā)現沒帶作業(yè),該帶的早餐盒還在餐桌上,該帶的水壺放在門口的柜子上……不管是生活用品還是學習用品,到了孩子手里就不知所蹤。如果作為老師可以這樣做:可以教他用自己的方式記住一些事情,比如給物品貼上他自己喜歡的小貼畫;需要帶什么,請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貼上標簽,出門時按照這份小清單好好檢查一下。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把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但由于這些學習活動都是分散的,為了保證活動質量,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協調工作。具體說來,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活動情境,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積極性。比如教學“丟三落四”一詞時,老師不是讓學生查字典,也不是老師告訴學生詞語意思,而老師組織了這樣一個活動場景: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走到講臺旁后說:“孩子們對不起,我的教材忘帶了。”然后,老師趕緊回辦公室去??;老師回來后,又走到講臺旁,又發(fā)現教案沒帶,趕緊對孩子們說:“不好意思,教案又拿丟了”,孩子們大笑,老師匆忙再次回辦公室;老師第三次走進教室,又發(fā)現粉筆沒帶,老師趕忙又對孩子們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粉筆又忘了?!比嗟暮⒆樱Φ娜搜鲴R翻……老師這時候站在講臺旁問孩子:“剛才,老師一會丟了這個,一會丟了那個,誰用一個詞語說說?”學生幾乎異口同聲:“丟——三——落——四!”就這樣,老師組織了一個場景,孩子自然明白了“丟三落四”的意思,而且印象深刻。
新課程提倡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去,了解、傾聽學生的需求,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為他們中的一員,愿意沒有拘束地在一起討論,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教師參與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比如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很多時候教師只是觀望者,學生在分小組討論,而教師不知道任何一個小組討論的過程,不知道討論正確和不正確結果是如何得來的,教師就不能更好地解決錯誤的問題。教師應該不時地參與一兩個或者更多小組討論,聽取孩子們想法,說出自己的觀點,形成共識。這樣就能在參與中發(fā)現孩子們的知識盲點,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
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的評價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含義:一是評價要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二是評價要從多個方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三是評價要有激勵性,要能夠促進學生在學習上做出進一步的努力。教師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勵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適時地運用教師評價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巴金作品《鳥的天堂》一文中,描寫大榕樹時有這樣的句子:“……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苯處焼枌W生:每一片綠葉上都有新的生命,讀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學生:綠葉子可以生出小綠葉子,有新的生命。師:似乎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就說明綠葉會生長小葉子?你認為這里有一個“新”字,對吧?生:“新的生命”說明大榕樹在旺盛的生長。師:非常好,茂密的葉子也體現了大榕樹茂盛的生長狀態(tài)。這是一種理解。生: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新”字,表明葉子很光鮮、翠綠。有活力。師:綠葉很有活力。也說明大榕樹很有活力。為什么說是“新”的生命呢?生:新的生命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師:為什么說新的生命在“顫動”呢?生:因為葉子可能在有風的情況下,會發(fā)生顫動。師:是風吹葉子的顫動嗎?生:新的生命更有活力,“顫動”一詞很好地表達了新生命的活躍狀態(tài)。師:是啊。作者說整株大榕樹“好像把它全部的生命展示給我們看”,作者描寫綠葉的時候用了“新生命”“顫動”這些詞匯,突出了葉子富有活力的生長狀態(tài),作者寫大榕樹富有生命力的葉子,向我們展示了大榕樹生命的旺盛與繁茂。讀來讓我們體驗到一種生命旺盛的活力。
教師不但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是活動的參與者、評價者。教師只有放下架子,參與到活動中去,融入學生群體中,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搭建舞臺,提供機會,努力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從而在各方面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