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乾
(華中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武漢 430079)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史稱八七會議。由于白色恐怖、時局緊張和交通不便,會議僅僅持續(xù)了一天。會議討論通過了《“八七”中央緊急會議文件》,含《最近農民斗爭決議案》《最近職工運動決議案》《黨的組織問題決議案》《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基本上解放和統一了全黨思想,肅清了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黨指明了新的革命出路。雖然,八七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的同時未能及時防止左傾錯誤在黨內的滋生,但八七會議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重要會議是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標志。李維漢是八七會議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他的認識直接影響到了八七會議精神的最終形成,為八七會議作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本文旨在梳理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上的共通點,為探討李維漢對八七會議精神的理論貢獻構建起邏輯的分析框架。
李維漢對中國政治狀況的認識主要見于他的《中國的政治狀況和民族運動》一文,該文寫于1926年12月4日,文中李維漢指出:“中國是農業(yè)國家,是手工業(yè)的國家。手工業(yè)破產,農業(yè)破產,政治破產。這就是帝國主義的壓迫的結果。”[1]16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在經濟上使中國逐漸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在帝國主義的“迫害”下也變得支離破碎。李維漢談到:“許多號稱革命者除孫中山先生及少部分同志外,都做官了,變節(jié)了。當時很革命的同盟會,大部分都變成反革命去做軍閥,當官去了。這次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運動,便只是由君主專政變?yōu)檐婇y專政的制度了。清朝推倒之后,遺下來的士紳、官僚和許多的人,都假借革命為名,弄了許多錢,買了許多田地,成為大地主。他們這些人,都與軍閥勾結起來剝削民眾,軍閥又與帝國主義勾結,因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必須利用軍閥來鎮(zhèn)壓中國民眾,并且要利用軍閥之戰(zhàn)從中取利。帝國主義在中國除勾結軍閥官僚之外,還有許多買辦階級和許多大地主、土豪、劣紳為它當走狗,所以中國政治經濟的結構,完全是層層建筑在剝削民眾,尤其是工人農民的身上?!盵1]17李維漢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民主革命,許多“革命者”變節(jié)為反革命者,社會出現階級分化,地主階級、買辦階級、軍閥成為帝國主義的“統治爪牙”,把一切負擔轉嫁給了中國的貧苦大眾。
對中國政治狀況的認識是八七會議精神形成的前提。八七會議文件明確指出:“三個月以前,武漢政府曾經宣布,蔣介石是革命叛徒,現在呢?它自己學了蔣介石的榜樣反革命,現在他們不稱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蔣介石所領導的反革命的資產階級為人民之公敵,卻稱共產黨為人民公敵。這所謂國民政府是什么?它從革命的政權機關變成了資產階級之反動的執(zhí)行機關,變成了軍閥的工具?!盵2]234-235汪精衛(wèi)的反叛使與會代表認識到武漢政府已經和蔣介石一道成為反革命,成為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工具,他們組成“反革命派屠殺工農群眾,壓迫群眾運動,搗亂工農團體”[2]235,造成國內政治態(tài)勢異常緊張和革命形勢異常艱巨。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形勢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堅持斗爭,糾正右傾錯誤,是拯救中國命運的關鍵。文件闡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極大部分是依據中國經濟的落后,依據于農村中的封建關系,中國社會經濟關系及政治制度中的封建制度遺毒,是外國資本無限剝削中國民眾之最好的依據。帝國主義維持著地主豪紳及封建式的行政機關。封建階級維持著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盵2]239文件闡明封建階級是帝國主義的“打手”,反抗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就是打擊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利益。
《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是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所作、瞿秋白譯,上文八七會議文件對中國政治狀況的論述也引自《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但如下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對中國政治狀況的認識之間的聯系不能忽視:首先,表現在對反革命勢力的認識上,李維漢與八七會議都指明資產階級革命派蛻變成了地主階級、買辦階級利益的代表,已經叛變了革命,成為帝國主義維持其在華利益的統治工具;第二,表現在對革命任務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要堅持“武裝反抗反革命勢力的統治”,打擊反革命勢力就是反抗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第三,表現在對工人、農民的同情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完全建立在殘酷剝削貧苦的工人、農民身上,要解放工人、農民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武裝斗爭;第四,表現在李維漢的政治身份上,他是參加八七會議的中央委員、大會的主持人、會議選舉產生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他的認識對八七會議精神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李維漢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狀況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并立足中國的國情,較早提出了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的觀念?!盵3]70李維漢作為中共早期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中國的政治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且頗有見地的分析與總結,直接作用于八七會議精神對中國政治狀況認識的形成。
李維漢對民族運動的認識主要見于《中國的政治狀況和民族運動》一文,為何他將同屬一文的政治狀況與民族運動進行分開論述?筆者認為:首先,將政治狀況與民族運動進行分開論述,有助于理清邏輯思路;其次,就一般革命思想的形成過程而言,對政治狀況的認識與對民族運動的認識存在邏輯遞進關系;最后,在中共黨史學視角下,政治狀況與民族運動屬于不同范疇,理應分開論述。
李維漢在《中國的政治狀況和民族運動》中指出:“歐戰(zhàn)之后,中國的革命運動,轉變了一個方向,一改從前不要群眾不要組織的革命運動,而為有群眾有組織有計劃的革命運動了。”[1]17他明確指出中國的革命運動必須有力(力度)、有理(理念)、有節(jié)(計劃),轉變革命方式才能更好地發(fā)動群眾運動。談及五卅運動時,李維漢指出:“‘五卅’后激起各弱小民族起來反對帝國主義,中國民族解放運動,表現很大的力量?!遑Α\動,促起弱小民族與帝國主義統治下的無產階級緊密地聯合起來。‘五卅’運動在國內的意義:是中國農民激起革命,最能堅持的是工人階級,所以工農階級是民族解放的主力軍。從‘五卅’運動后,工農的勢力日益發(fā)展起來,于是軍閥統治動搖了?!盵1]18-21五卅運動是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是民族革命意識的覺醒。長期的革命實踐使李維漢認識到工農群眾的偉大力量,指明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必須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論及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時,李維漢指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工農階級。因為他們受壓迫最重,一個不受壓迫者來參加革命,除非他們很有覺悟,不然他們自己便是壓迫人家的,還講什么革命?所以最受壓迫的是工人階級,最革命的也是工人階級?!薄肮まr階級的使命,不是一方面的。解放了全中國,要進而解放全世界,這個重大的工作,是要自己起來負擔,靠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惟有自己起來解放自己。”[1]23李維漢指明工人階級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工農群眾只有團結一致,通過革命手段打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枷鎖,才能解放自己、解放全世界。談到革命的組織問題時,李維漢強調:“工農階級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還要知道空喊革命是不夠的。第一個方法,要自身有很好的組織。要打倒社會上的反動勢力,必須擴大我們的組織,要使政權為民眾政權,反動分子才能鎮(zhèn)壓下去?!盵1]23-24李維漢堅信“團結就是力量”,認為工農群眾只有組織起來,建立民主政權,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革命戰(zhàn)斗力,才能對反革命勢力造成有力打擊。
八七會議文件對民族運動作了重要指示?!蹲罱r民斗爭的決議案》指出:“農民運動不得無產階級政黨有系統的革命指導,很容易無組織的、凌亂的、自然的爆發(fā),反動軍閥可以不費力量把他鎮(zhèn)壓下去?!薄肮伯a黨應當力求農民運動之中能有最大的組織性?!盵2]225-226《最近職工運動決議案》指出:“工會應當是真正工人階級的組織,群眾的組織,從一般工會機關直到全國總工會,都是在本黨指導下,由群眾所選舉出來?!盵2]227強調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fā)揚民主精神,指明建立強有力的革命組織是開展革命運動的重要手段?!吨泄病鞍似摺睍h告全黨黨員書》指出:“反帝國主義的解放運動,同時就在以全力反對地主豪紳的政權。封建制度的破壞,就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上嚴重的致命的打擊。而要破壞這一封建制度,又只有用劇烈的土地革命,愈堅決愈劇烈,農民群眾加入斗爭的愈多,殲滅地主豪紳的統治愈厲害——則國民運動的規(guī)模愈廣大,國民運動的勝利愈鞏固?!薄皬氐椎拿褡褰夥哦窢帲坏粫凸まr群眾的斗爭開展或土地革命的要求相沖突,而且能直接發(fā)展廣大的下層民眾的群眾運動?!盵2]239-241文件明確指出群眾運動是革命的潮流,是中國革命形勢的迫切要求,要不失時機、不遺余力地發(fā)展群眾運動,打擊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勢力。
對民族運動的認識是早期中共黨人革命思想的主要內容,李維漢對民族運動的認識與八七會議對民族運動的指示是歷史的銜接。首先,表現在對革命主力軍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工農群眾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工人階級是徹底革命的階級,是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要使中國革命走向光明,就必須堅持工人階級的領導,堅持團結和發(fā)動群眾,壯大革命的有生力量。其次,表現在對革命形式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強調應將工農群眾組織起來,武裝起來,建立堅實的革命堡壘,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革命運動。工農運動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形式,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之一,要毫不動搖地發(fā)展工農運動,走工農聯盟的民主革命道路。最后,表現在對革命任務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中國當前的革命任務主要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薄皞ゴ蟮慕同F在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4]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屬性,要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就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專制統治。
李維漢對農民運動的認識主要見于《關于湘區(qū)一月份農民運動情況》一文,該文寫于1927年2月,就1月份湖南農民運動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首先,李維漢介紹了湖南農民運動的狀況:“各縣農民組織,依估計之數,當有二百萬人,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為每戶一人,故實在農協指導之下行動之農民,無論如何,皆在二百萬以上?!盵1]26他認為湖南農民運動具有組織性、人數多的基本特點,在農民政權的領導下,革命聲勢十分浩大。接著李維漢指出:“故平日壓迫農民之地主、土豪劣紳。無不恐懼,不敢再把持鄉(xiāng)村政治,鄉(xiāng)村已成無政府狀態(tài),或為農協專政(農協中主持者多為貧農,實為貧農專政)?!薄白詽欀咀脏l(xiāng)間視察歸來,我們才感貧農猛烈之打擊土豪劣紳實有必要。非如此不足以推翻現在鄉(xiāng)村之封建政治?!盵1]26-27李維漢意識到農協專政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還政于民”,才能推動革命事業(yè)向前發(fā)展。談及國民黨對待農民運動時,李維漢指出:“最近國民黨湖南省黨部派出之農運工作人員共計二百零三人,其中共產黨一百八十二人,國民黨二十一人。工作人員實際擁護農民利益者,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非為農民利益而混入利用農民者,確為最少數?!薄皣顸h黨部在鄉(xiāng)村中,贊助農運者約有半數以上,反對農運者,亦將近半數。國民黨省黨部中,亦更右傾而反農運,稱目前農運為‘惰農運動’之空氣仍濃,然仍有一部分能對農運負責者?!盵1]28他認為國民黨內部對待農民運動的態(tài)度具有復雜性,但農民運動依舊形勢大好。在分析國民黨對待農民運動時,李維漢并不是一票否決,既認識到國民黨“左”派人士的革命性,又認識到國民黨內部“惰農”分子仍大有人在,也意識到革命潛伏著危險。
農民運動是革命的潮流,對農民運動的指示是八七會議的重要議題?!蹲罱r民斗爭的決議案》提出農民運動的口號:“一、農村政權屬于農民協會。二、肅清土豪劣紳與一切反革命分子,沒收他們的財產?!辈⒅赋觯骸稗r民運動的主要力量是貧農,他們應當是農民協會的中心,農民暴動之中應當以貧農為主,聯合一般失業(yè)的貧民會黨等勢力——應當明顯的定出收取富豪財產以救濟貧農之政策?!盵2]225-226指明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產是農民運動的主要內容,要推行農民專政,實施聯合政策,充實和擴大革命力量。《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中指出:“湖南同志領導農民運動的斗爭,亦是這樣光榮的中國歷史里的一頁,農民協會的實際的政權,是共產黨員領導而農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自動沒收大地主土地,分配土地于鄉(xiāng)村農民,解除豪紳團防的武裝,創(chuàng)立武裝的農民軍,嚴厲的鎮(zhèn)壓封建的反動分子,極偉大的農民運動的規(guī)模?!盵2]238文件指明農民協會取得農村政權是革命的重要抓手,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肅清反革命勢力,解除反革命勢力的武裝;強調中國共產黨應領導建立農民軍,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實行“還地與民”。文件還指出:“蔣介石及土豪劣紳,利用少數農民,侵犯軍人家屬的事,專門從事挑撥離間,他們?yōu)樽髢A之宣傳,然后再從而壓迫農民運動?!盵2]248揭露了蔣介石的反動面目,指明開展農民運動要“高度警覺、嚴防破壞、謀求發(fā)展”。
20世紀30年代,農民運動方興未艾,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趨勢。李維漢對農民運動的認識與八七會議對農民運動的指示存在邏輯聯系:首先,表現在對農村政權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農民協會應取得農村政權,實行農協專政,打擊反革命勢力;其次,表現在對湖南農民運動的推崇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標榜湖南式的農民運動,認為湖南農民運動具有范圍廣、程度深、力度大、人數多的基本特點,沉重打擊了剝削階級和反革命勢力,支援了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最后,表現在國民黨對待農民運動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認識到國民黨內部派性斗爭的復雜情況,認為革命隨時潛伏著危險,要“時刻提防、嚴防破壞”。李維漢在領導湖南農民運動的過程中,遭到了地主資產階級的非難,但他沒有放棄原則,而是理直氣壯地進行斗爭[5]。理論源于實踐,李維漢在領導湖南農民運動的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八七會議對農民運動的指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
李維漢對革命出路的認識主要見于《湖南革命的出路》一文,該文寫于1927年4月。首先,李維漢分析了湖南“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的雙重掠奪”,指出:“可以說整個湖南除受帝國主義商品的剝削外,更受買辦階級銀行資本的剝削,所以金融日益枯竭,生計日益凋零,至于不可收拾?!盵1]30-31指明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剝削湖南經濟,是人民困苦、生計凋零的主要原因。分析“趙政府的剝削”時,李維漢指出:“趙恒錫的基礎,完全建筑在對農民剝削上面,趙政府就是一架剝削農民的機器?!薄拔覀兒苊靼椎乜闯鲒w恒錫所以成功五、六年的專政,完全是由于他與地主階級結托,且代表地主階級把政治基礎建筑在對二千幾百萬貧苦農民的剝削上面?!盵1]31-32他指明趙恒錫“依靠地主、大肆剝削”,維持了其反動統治。分析湖南的“農村革命”時,李維漢指出:“農民爭斗無論在經濟方面或政治方面,都極其激烈,同時也做了不少的改良風俗和建設的工作,約述如下:1.經濟的斗爭:減租,減息,減押,自動丈量土地,沒收土豪劣紳財產辦農民銀行。2.政治的斗爭: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團保制,一切權利歸農民協會,反對苛捐雜稅,蠶食縣政權,解散團防局,反抗不法軍隊。3.他們動搖了族權神權夫權?!薄皫装偃f在貧農領導下的農協會員,推動了千數百萬農民群眾,把鄉(xiāng)村兜底翻過來了。封建政治的殘余打得粉碎,其影響豈只趕跑或打倒幾個土豪劣紳而已。”[1]34-35指明只有經濟上減租減息,政治上還政于民,堅持農民協會的領導,農村革命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有力打擊反動統治,維護農民利益。談到“農民問題”時,李維漢指出:“從這幾個月的農村爭斗,農民已經提出了幾個嚴重的要求:1.要求解散團防。2.要求鄉(xiāng)村政權歸農協,并且已經進一步蠶食、干預縣鎮(zhèn)府。3.要求開設農民銀行,他們時常捉土豪劣紳,罰款開辦農民銀行。4.提出土地問題,許多失業(yè)農民提出‘均田’的口號?!薄案锩h要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取得農民,領導農民到革命成功?!盵1]36李維漢認識到土地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基本利益,是革命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鄉(xiāng)村政權是獲取群眾支持的關鍵,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談到“新時期及其工作”時,李維漢指出:“新時期的中心問題,便是土地問題。解決了土地問題,便是解決了我們革命的出路問題。土地問題的解決,是推翻封建階級的最后勝利,是民主革命的最后完成。土地問題的解決,農民問題、財政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工商業(yè)才得發(fā)達。土地問題的解決,才能將封建殘余、封建思想兜底打破。農民已從各方面提出了土地問題,我們不起來解決這個問題,便不能領導國民革命成功?!盵1]37農民的土地問題是革命的關鍵問題,李維漢強調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理念,集中力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打擊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強調要維護農民利益,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訴求,推行“富農”政策。
對革命出路的指示是八七會議工作的核心問題。文件中談“革命的出路”時指出:“中國革命尚在資產階級民權革命的階段,它反對帝國主義之壓迫及封建制度之一切社會經濟政治的遺毒。現在中國革命的根本內容是土地革命,是工人階級要求解除聞所未聞的壓迫制度與奴隸制度之爭斗?!盵2]239強調開展土地革命運動是反抗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制勝法寶,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中國共產黨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保障農民權益?!罢l要民眾解放革命得到勝利,誰要中國完全脫離外國的壓迫,他便應當促進、擴大并激勵工人反對資產階級,農民反對地主的階級斗爭,他便應當贊助社會斗爭,使之進于全體平民革命之新方式?!盵2]241強調擴大工人以反對資產階級、擴大農民以反對地主階級是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方式。“要引來群眾來斗爭,只有在農村中依據土地革命,在城市中依據工人階級需要之滿足及其政治權利的保障;堅決取消富豪的田租,分配土地,沒收地主、寺院、官僚等一切土地;取消貧農所欠重利盤剝者的債務,禁止苛約,堅決的要求減稅,而使富人多負稅的責任,這些要求應當實行之于全國?!盵2]246“因此,我們即須:(一)擴大土地問題在各方面之宣傳,尤其在軍隊中;(二)著手建立鄉(xiāng)村自治政權及縣自治政權?!盵2]249文件指明擴大革命宣傳,建立自治政權,引導群眾參與革命,農村減租減息、城市保障工人權益是土地革命運動的重要內容,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探索中國革命的出路是中共早期領導人的重要話題和中心工作。李維漢對革命出路的認識與八七會議對革命出路的指示存在邏輯聯系:首先,表現在對農村革命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開展農村革命能維護農民利益,動搖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根基,要貫徹農村革命的基本理念,開展土地革命運動,打開民主革命新局面;其次,表現在對農村政權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鄉(xiāng)村政權是打擊反動統治的重要途徑,要建立農協,還政于民,建立農民自治組織;第三,表現在對土地革命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中國當前的革命形勢迫切需要轉移到土地革命上來,要走進農民、依靠群眾,沒收土豪劣紳、反革命勢力的財產,用以扶助農工,支援革命運動;最后,表現在對土地問題的認識上,李維漢和八七會議都指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就是解決革命的力量源泉問題,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的關鍵在于“還地于民”。土地問題關系廣大農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是建立鄉(xiāng)村自治政權、縣自治政權的重要保障?!霸诿珴蓶|發(fā)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后不久,1927年4月17日,李維漢在《戰(zhàn)士》周刊上發(fā)表了《湖南革命的出路》一文,進一步明確指出,革命的出路在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盵3]81土地問題關系農民的盛衰榮辱,關系農民的基本利益。在長期的封建統治下,在地主階級的奴隸下,農民成為土地的“奴仆”,服務于土地。開展土地革命,奪取鄉(xiāng)村政權,是民主革命的出路。所以,依上文所見李維漢對革命出路的認識為八七會議對革命出路的指示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李維漢對八七會議作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直接作用于八七會議精神的形成。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的深度概括和總結,直接影響到了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學界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形勢緊密結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明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堅持正確的革命方向;指明要組織群眾推翻封建軍閥的殘酷統治,打擊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指明要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為農民“爭權利,保利益”。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堅持階級分析方法,闡明要正確區(qū)分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正確區(qū)分革命政府與反革命政府,團結真正的朋友,打擊真正的敵人。莫岳云談李維漢的貢獻時,指出:“他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思想,成為黨的理論政策的一部分,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盵3]340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對中國革命前途的探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
吳漢全教授在著作中談及八七會議,指出:“八七會議堅決地糾正了和結束了陳獨秀的投降主義,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號召黨和人民群眾繼續(xù)革命的戰(zhàn)斗。并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表現了敢于承認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并開始了獨立探索和領導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這表明八七會議使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前進了一大步?!盵6]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對中國革命作出了有益探索:首先,強調了要統一全黨思想,團結全黨力量;第二,指明了要開展土地革命運動,解決以土地問題為核心的農民問題;第三,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強調要建立“組織嚴密、紀律性強、依靠群眾”的革命武裝;第四,強調了中國共產黨要爭取革命領導權,尤其是革命武裝的領導權;最后,強調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創(chuàng)新了中國革命理論,指明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形勢結合起來,轉變革命方式,實行“聯合起來”,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明要建立革命武裝,打擊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開展農村革命,還地于民,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指明要領導工人,依靠農民,開展工農群眾運動。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對中國革命作出的積極探索是中國革命理論的重要成果。
李維漢與八七會議的革命認識表現在:“首先,研究了中國革命形勢和國內的政治態(tài)勢,揭露了以蔣介石、汪精衛(wèi)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本質;其次,總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經驗,批判了右傾錯誤;最后,指明了中國共產黨在秘密狀態(tài)下的組織問題和工作方法問題的各項原則。”[7]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為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提供了如下啟示:第一,走馬克思主義革命道路,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第二,要研究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和國內政治的具體態(tài)勢,有方法、有策略地開展革命實踐活動;第三,堅持走群眾路線,開展革命運動要依靠群眾,保障農民利益,解決以土地問題為核心的農民問題;第四,堅定革命信仰,以崇高的革命熱忱、樂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去扭轉在黨員和群眾中彌漫的革命悲觀主義情緒;第五,堅持貫徹“無產階級政黨是不怕公開地承認自己錯誤”[2]236的正確理念。
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英雄的人民創(chuàng)造英雄的歷史。團結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yè)的重要保證?!盵8]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給當時處于思想混亂、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斗爭方向、闡明了革命策略、增強了革命信心、凝聚了革命力量,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李維漢的認識與八七會議精神的歷史意義是深遠的,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