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薄芭囵B(yǎng)青少年邁好人生第一步”是當前學校指導家庭教育之首要任務。自2012年開始,我校就將“家校共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之一,經(jīng)過多年探索和實踐,逐漸形成了“體驗式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家長學校特色。在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所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學校,面對生源由外來務工及流動人口子女構成的狀況,我們在“十三五”課題“基于‘三位一體’育人動態(tài)平衡的家校合作范式研究”的引領下,長期跟進調研我校學生的原生態(tài)家庭狀況及家庭教育方式,建構了以外來務工家庭為基礎的有針對性的家校課程體系,提出了以班本德育課程為載體、實施“一班一特色”的工作思路,將家校共育的重心下移到班級層面,進行以“班”為“本”的課程改革探索。
“班本”是“校本”的深入與繼續(xù),我校關于家校合作的校本課程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通過“T-P love學堂”開展的家長學校課程、通過“領雁項目”開展的班主任培育課程、通過“融合項目”開展的新市民融合教育課程。在做了校本化的生源和家庭狀況調研后,我們從學校和班級兩個層面設計了家長學校課程,以“校本化”和“班本化”的家庭教育工作坊為主要模式?!鞍啾净钡掠n程作為我?!靶1净钡掠n程的延伸和深化,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好家校的教育合力。
而在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由于對學業(yè)成績的過度關注,一些教師往往會形成“知識獲得與道德發(fā)展是割裂的”這一錯誤印象,如果教師認為學科知識學習與道德發(fā)展無關,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班本德育課程也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因此,改變教師對班本課程的認知非常重要。
我校陳辛老師利用生物教師的學科優(yōu)勢,開發(fā)了《認識生命》班本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習性,實地掌握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陳老師結合班上的學生家長多數(shù)從事務農(nóng)的特點,聘請多名家長參與課程開發(fā),邀請全班家長參與每次活動。家長和學生一起組成若干個觀察小組,將學校幾十種樹木全部拍攝下來,做成圖文并茂的手冊。陳老師還從生物學的角度指導學生撰寫科學小論文,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門課程每個月開2次,一學期共有10課時,整個課程實施期間,教師編寫教案,家長提供各種技術支持。這個課程讓校園自然環(huán)境成為親子間、師生間、家校間相互融合的介質,師生情感、親子關系在大自然中、在研討聲中得以升華。一些平時看不起父母是賣菜的、種地的學生,此時也對當上指導教師的家長投去尊重的目光,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學生、家長不分彼此,親如一家。
這種結合教師自身學科優(yōu)勢的班本課程還有很多,這種班本課程讓德育在學科教學層面得到深層次滲透,充分改變學生以被動應付的態(tài)度去接受德育的狀況,淡化了他們“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在自覺自愿、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內(nèi)容,實現(xiàn)學校德育的終極目標。
我校開展的班本德育課程首先源于每個班級開展的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從教室的布置、學生活動的開發(fā)到班會的展示都各具特色,慢慢發(fā)展到家訪、家長會也變得形式多樣。從一兩個班主任開始,一步一步帶動更多班主任參與,最終形成了全體班主任參與的“一班一特色”的班本德育課程。
在班本課程的時間安排上,有的利用班會課時間,有的利用下班后時間,有的利用雙休日時間,有的利用寒暑假時間;在空間上,有教室、書院、開心農(nóng)場、果園等場地;在實踐方式上,有講座、媽媽課堂、家長沙龍、親子共讀等;在參與對象上,有“一對一”的家訪課程,有針對一類問題的小型家長沙龍,也有全班性的主題教育活動。無論哪一種形式,從實踐效果來看,班本課程所解決的問題更發(fā)散、更寬廣,針對性更強,解決問題的效果也最優(yōu)。
在學校,很多家長終日忙于生計,自身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便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由于缺乏教育策略和方法而對孩子的教育無計可施,更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而要轉變這樣的教育思想,如果由學校通過開展相關教育培訓提出,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們可能不易接受專家們的理論,甚至會出現(xiàn)排斥的情緒。因此,我們轉換思維,開設了形式多樣的“家校共育工作坊”,針對班級中存在的家校問題,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班級課程,這很好地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參與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例如,周永老師針對我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例較高、家庭教育意識薄弱的現(xiàn)狀,帶領班級相關任課教師,開發(fā)了“紫東家話”的班本德育課程。該課程旨在通過班級工作坊的方式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指導家長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為家長提供理論和實踐抓手。該課程每月1次,每學年共開展10次,以班主任為核心,10到20名左右的家長組成一個微型團體,利用下班后的時間定期開展活動,共同探討某個話題。
廣義地說,道德就是教育,即道德過程與教育過程是同一的,而這種德育的廣度通過班本來體現(xiàn),更貼近班級的實際,符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也有利于每位教師結合自身及班級實際開發(fā)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班本課程。
班本德育課程實施的關鍵是人,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和家長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自然是每個班的班主任。班本課程的研發(fā)非常有利于發(fā)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他們帶領任課教師精心設計本班的德育課程,涌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有溫度的感人故事。
以班主任為核心,帶動全校教師參與家訪是我校多年堅持的教育特色,教師們帶著微研究、微課題走入學生家庭,進行“學生學習環(huán)境小調查”“XX學生為何總是遲到”“XX學生的性格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等調研內(nèi)容。為了了解一個學生為何總是遲到,教師們用了整整兩個半小時才到達該學生遠在句容的所謂的“家”;為了弄明白一個學生的作業(yè)本上為什么總是有斑斑點點的油跡,他們下班后就趕到學生家里,發(fā)現(xiàn)學生的書桌居然是父母用來賣肉的案板一角……看到這一切,有的老師當場落淚,他們用心寫下一篇篇的家訪記錄,討論出一個個具體的解決辦法,為一戶戶家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讓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家庭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
如我校李曉鳴老師開設的“家訪微課程”。他所帶班級75%的學生來自外來務工家庭,在日常教學中他逐漸發(fā)現(xiàn)學生們?nèi)狈α己玫膶W習習慣。于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他帶領其他任課教師走訪學生家庭、調查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了解學生閱讀書籍是否合適、跟學生家長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學習所需。他曾在一個學期內(nèi)走訪完全班40個學生的家庭,拍攝40張家訪合影,撰寫了若干本家訪日記,完成了每一個學生在家學習環(huán)境的分析小結。參與這個課程的一位任課教師表示:“家訪回來,我重新認識了這個班級,重新認識了一個個原來被我忽視的學生?!?017年,李曉鳴老師又用走訪26個學生家庭的方式度過了難得的國慶長假,正如他在所謂的“國慶游記”的最后所寫的:“今年國慶,我哪也沒去,卻看到了世間最美的風景?!?/p>
除了鼓勵教師們“走出去”,我校還積極邀請家長們走進學校,使得“體驗式親子家長會”課程成為我校班本課程中的一大亮點,這種帶有溫度的體驗式課程以其現(xiàn)場生成的真實性、時效性及極大的參與度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喜愛。整個課程分為五個步驟:
確定主題:班主任首先以本班共性的家庭教育問題為主題,問題主要來自家長、學生的問卷調查或者日常教育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
情景再現(xiàn):采取師生現(xiàn)場模擬表演的形式進行情景再現(xiàn),將家庭中存在的教育問題具體地再現(xiàn)出來。
分享討論:家長、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現(xiàn)場分享,并提出解決方法。
模擬場景:從家長、學生、教師三個角度現(xiàn)場模擬家庭場景,以此形式展示如何解決問題。
專家指導:專家觀看現(xiàn)場的情景模擬,分析該種解決辦法的利弊,提出改進建議。
無論是根據(jù)本班學生及家庭實際情況制訂的家訪課程,還是頗具特色的體驗式親子家長會課程,都以“愛”為媒介,教師們用走進一家一戶的足跡建造出了維系家校感情的橋梁,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互動環(huán)節(jié)擰成了維系家校合力的繩索……這些都極大地增進了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理解、信任和情感,營造了有溫度的育人環(huán)境。
目前國內(nèi)關于“班本課程”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有關班本課程的現(xiàn)有文獻較少。我校班本德育課程從“班級”的視角探討家校共育的基本原則和實踐策略,幾年實踐下來,筆者感觸頗多。第一,班本課程的開發(f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是教師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集體成長的過程。我校對每一個班級的班本課程的實施是有要求的,前期要給予一定的指導,過程中幫助搭建各種平臺,后期進行總結、修正等。第二,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師德修養(yǎng)是班本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
我校的班本課程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完善和改進班本課程的研發(fā)和實施,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課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有了教師和家長的科學、適切的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就會少了許多障礙,“家校合力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fā)展”就不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