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四季人生。如若將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作季節(jié)之喻,倒是春景常有,而秋色不常在。從入職起,用5至8年的時間成長為骨干教師,幾乎每一位教師都可實現(xiàn)。然后呢,總有一部分人在一個叫“高原期”的地方疲憊緩走,也有一部分人因為不斷攀登的姿態(tài)而得以于高地信步前行。王珊老師無疑是后者。
王珊老師首先是一位好教師。隨著年歲漸長,我對好教師的判斷標準越發(fā)簡單,家長和同事愿意將自己孩子送至門下的教師一定是好教師,而不必靠冗長的描述或一沓證書來明鑒。王珊老師理念先進而又踏實認真,學生的作業(yè)本上常常有她細密的紅鉤和溫情帶勁的話語,這樣的教師你不必去想她是否會在某一環(huán)節(jié)上粗疏,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做教師的家常把式不應在時代的喧囂中被忽略,王珊老師自是葆此本色。因而,學生才有看得見、看不見的真正收益,比如學科成績。王珊老師得到家長尤其是業(yè)內(nèi)同仁信賴,這是件自豪而幸福的事。
生活里的確會有很多的遇見。2008年,因一項省級規(guī)劃課題,志同道合的一撥人在一起反思語文教學,建構“言語主題”單元教學主張,王珊老師開發(fā)課例并積極實踐,那是一段值得回憶、見證我們成長的往事。2011年,學校加入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作為語文學科責任人,王珊老師走向語文教學的深處,她帶領語文教師將話語系統(tǒng)向?qū)W生靠近,向課堂現(xiàn)場靠近,學校的教學研究呈現(xiàn)可喜的局面。人之存在,不僅有口頭、書面的“言語”,還有情緒、肢體、心理的表達,后來我們又有機會聚焦“劇”的育人研究。厚積薄發(fā),王珊老師以“戲趣作文”作為自己的教學主張。她關切言語生長,重視實踐過程,將戲劇元素與教學融合,將作文教學置于一個“人—事—情—理”融通的境域中,力求每個生命可以找到自己的打開方式,言語生命得以自覺自主地生長。
作文教學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王珊老師在自身的教學行動中,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直面教學現(xiàn)象和問題,嘗試進行合理的架構與實踐,她倡導的“戲趣作文”具有生長性、體驗性、交互性、趣味性等基本特性,“戲趣作文”是她語文教學階段性實踐成果,也是她教學研究自覺的標志,更是她從成熟走向卓越的新的生長點。20多年來,王珊老師耕作于教學的田地,積極參加教育教學研究,具有高度的專業(yè)敏感性和吸收、轉(zhuǎn)化的能力,她在把脈出兒童好奇、好動、愛表演的天性的基礎上,以“在場”的赤誠去探索教學方式的變革,并出版專著《“戲趣作文”理論與實踐》。我由衷地為王珊老師的教學成就與專業(yè)發(fā)展而欣喜!
還有一件想說的事。在一次重陽節(jié)活動中,一位白皙而秀麗的老教師對我說,她的女兒常提起我。她的女兒就是王珊。與王珊共事近20載,作為同齡人的我們竟沒有拉過關于她母親是教師的家常。鄉(xiāng)間小路,一群孩子,長辮子女教師……辮梢像翻飛的蝴蝶,引向詩意的遠方。讀王珊的故事,我終于領悟到,許久以來,王珊不疾不徐,淡泊世事,以自己的節(jié)奏一直對學生、對課堂付之以真情、真功夫,原來她的內(nèi)心一直有一股力量,這力量也許就叫情懷。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故事,前面的章節(jié)誰人不芳華,難能可貴的是有人秋色也絢爛。王珊潛心教學研究,又懷有詩意夢想,在職業(yè)高原期以橙綠之活潑溫暖、冷靜安寧施人影響,在豐實的教育生活中尋繹生命的光影與創(chuàng)造。最是橙黃橘綠時,愿王珊老師在學科研究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上行向更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