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浩浩考試考砸了,回家后的場景他已經(jīng)心知肚明。從小到大,每當他獲得贊揚或者取得好成績時,父母就會很開心,一個勁兒地夸:“乖兒子好樣的,我們愛死你了!”若考得不好,父母則立刻變天:“你怎么能這樣,平時白疼愛你了。”浩浩明白父母愛的是那個優(yōu)秀的兒子。
案例二:洋洋媽帶著洋洋在小區(qū)里散步,突然洋洋跑去搶了寧寧的模型玩具,結(jié)果摔壞了,惹得寧寧傷心地大哭。洋洋媽輕描淡寫地對寧寧說:“阿姨買一個賠給你,洋洋又不是故意的。好了不哭了,明天玩新的模型?!闭f完領著洋洋走了,之后也沒有對洋洋的表現(xiàn)進行任何批評教育。洋洋慢慢成了小區(qū)里的“小霸王”,出了事都是由家長解決。在家里,父母把好東西都留給洋洋專享。
孩子都是聰明而敏感的,浩浩已經(jīng)總結(jié)出家長的“套路”:自己的表現(xiàn)決定著父母的態(tài)度,如果想要得到父母的賞識,自己就必須有好的表現(xiàn)。浩浩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很明顯地感受到父母的愛是需要用好成績來交換的,是有前提條件的愛。
洋洋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過分寵愛后就變成了毫無原則地愛。在家,孩子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獨享或?qū)S媚承┦澄锘蛘呶锲?;在外,父母過度袒護孩子,為孩子撐起保護傘,缺少批評教育。如此,孩子難以確立是非觀念,變得無法無天。
“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边@是有些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說的話。其實父母的心里常常不是這么想的,父母的真實愿望是督促孩子往父母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可是孩子聽了這些話之后會擔心父母不愛自己,會沒有安全感,變得焦慮。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大標準,其中第一條標準就是有充分的安全感。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兒童合理而充足的愛,兒童就會有安全感,感到自己被人喜歡和接受,會變得自信、自尊,信任他人和社會,有歸屬感并富有同情心,對現(xiàn)在和將來有確定感和可控感。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很有可能讓孩子覺得“我不夠好”“都是我的錯”,表現(xiàn)出過分謙讓和善、哀求乞憐的行為舉止,處處壓抑自我,不能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自我價值感低,只關注他人和情境這兩個要素,形成討好型的應對姿態(tài)。有的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甚至會用撒謊、欺騙的行為來換取父母的夸獎,用謊言編造一個虛假的自我。
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人生軌跡。放任自流、遷就縱容、護短包庇,這些毫無原則的愛會使孩子形成強烈的自我中心觀念:希望凡事都順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以自己的需要和喜好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需求和想法,要求人人為我;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不能采納別人的建議,固執(zhí)己見;不希望別人超越自己,嫉妒別人。父母無原則的愛剝奪了孩子體驗挫折、承擔后果的機會,孩子的耐挫力低下,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只會向父母發(fā)脾氣、埋怨父母,把責任都歸到父母身上。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乖谄渲鳌逗⒆樱禾魬?zhàn)》中寫道:“如果沒有界限,孩子就會不斷探究父母的極限在哪里。最后容易出現(xiàn)的結(jié)果是,他們的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極端,導致受到懲罰,造成所有人的不愉快,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系?!惫P者認為德雷克斯所闡述的界限就有規(guī)矩、原則之意,家庭教育如果沒有必要的規(guī)矩,孩子就會沒有界限意識或者界限意識模糊,不會去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適,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無條件積極關注是心理治療的前提,不論來訪者是什么樣的人,咨詢師都用無條件的溫暖來關心和接納來訪者,并對來訪者表現(xiàn)出真誠、熱情、尊重的態(tài)度,讓來訪者覺得他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可以用這種無條件的愛來對待孩子,讓孩子知道,不論發(fā)生什么,父母對他的愛始終不變。孩子知道了自己永遠處于父母愛的包圍和呵護之中,是安全的、有支持的,就無需煞費苦心地去隱藏、掩飾、歪曲、否認那些被認為是不好的自我,他可以自由而舒服地展現(xiàn)自我、體驗自我,這樣能促進孩子全面認識自我,有利于其心理健康。
孩子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要遵守社會法則,必須體會到秩序和規(guī)則是自由的保障。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應當要有規(guī)矩、原則,不能朝令夕改。如果孩子提出過分要求,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堅定的拒絕態(tài)度;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在及時、全面地了解事情之后,耐心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鼓勵孩子勇于承擔責任、改正錯誤,有時還要讓孩子接受相應的懲罰。如果父母過度袒護孩子,孩子無法體驗到違反規(guī)則的后果,他就不會尊重秩序和規(guī)則。
家庭治療理論認為,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在家庭里享有最大的家庭權力并共同負責全家的事務。父母應彼此配合,對孩子的教養(yǎng)統(tǒng)一原則、步調(diào)一致,避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長輩過度介入孩子的教育。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母親認為這樣,父親認為那樣,父母要求不一致,孩子不知道該怎么做;父母中一方堅持原則,另一方容易松動,讓孩子有機可乘;父母雖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孩子求助隔代長輩,與父母對抗。這些情況都不利于實施有原則的愛,因此,父母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協(xié)調(diào)好教育的各方力量,達成共識,堅守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