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墨策”考

        2018-01-28 23:29:29費習寬
        銅仁學院學報 2018年10期
        關鍵詞:殘片經(jīng)文考試

        費習寬

        ?

        唐代“墨策”考

        費習寬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墨策是初盛唐時明經(jīng)科最重要的考試辦法,由于傳世文獻極少,以前對墨策的“內(nèi)容體制”一直缺乏較為具體、深入的理解和客觀評價。結合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論語鄭氏注》“對策殘卷”以及唐代明經(jīng)考試發(fā)展、變遷的史實,認為墨策具有“問”、“對”、“謹對”等一般“策體”的形制特點,其中對策內(nèi)容包括經(jīng)文解說、引據(jù)經(jīng)文、引據(jù)注文、解釋注文、點出篇名五個部分。據(jù)經(jīng)書分配道數(shù)和殘卷“問對”數(shù)量推測,“殘片”很可能是一般的習業(yè)讀本,而非正規(guī)官試墨策文。墨策源于漢代的“射策”,“口問”和“墨義”是墨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墨策體現(xiàn)出儒學與選官相結合的核心價值,墨義只重死記硬背,不容臆說,越來越脫離現(xiàn)實需要,已無法承擔吏才選拔的功能。

        墨策; 《論語鄭氏注》; 對策殘卷; 調(diào)整與轉(zhuǎn)換; 墨義

        “策”是唐代科舉考試的重要文體。制舉就是以策試士,進士科考試,除有詩、賦、雜文、帖經(jīng)之外,也考時務策五道。以往關于明經(jīng)的研究,則以為只試帖經(jīng),而對這科的“策試”關注不多?!安摺睂嶋H是明經(jīng)科最早試行的考試辦法,以開元二十五年(737)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試墨策,后期試時務策三道。由于唐代明經(jīng)試策文本傳世極少,且殘缺不全,其內(nèi)容體制多不得其詳,不免遺憾?,F(xiàn)存的文獻中,幾乎沒有一篇單純的時務問目,多是與經(jīng)義結合比較密切的策問,陳飛先生《文本所見唐代明經(jīng)試策內(nèi)容體制》[1]、《唐代明經(jīng)試策文本所見相關制度考釋》[2]是這方面的代表成果。然而,墨策作為唐代明經(jīng)曾經(jīng)的唯一試項,似未見專門、深入、詳細的探討。本文擬從有限的文獻材料入手,勾勒出墨策的流變軌跡,探索它與口試問大義、墨義的關系。

        一、墨策試的制度依據(jù)

        《新唐書·選舉志》云:“凡明經(jīng),先帖文,然后口試,經(jīng)文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盵3]1161此說多為后世所據(jù),然而《新唐書》只說了大概,并沒有具體指出明經(jīng)科考試科目的具體由來和方式。明經(jīng)科分帖經(jīng)、口試、時務策,這是開元二十五年(737)才確立的考試傳統(tǒng),就是說,自唐立國至開元二十五年(737)這百余年的時間,墨策始終是明經(jīng)的考試項目之一,《新唐書》則闕而不陳。晚唐五代人王讜表述唐代明經(jīng)試制時頗得要領,其《唐語林》云:“唐初,明經(jīng)取通兩經(jīng),先帖文,乃案章疏試墨策十道……開元二十四年(736)冬,遂移貢舉屬于禮部,侍郎姚奕頗振綱紀焉。其后明經(jīng)停墨策,試口義,并時務策三道。”[4]713-714從王氏表述來看,明經(jīng)科試兩項:帖經(jīng)和墨策,其所說的“唐初”表述不夠確切,根據(jù)明經(jīng)試項知其在永隆二年(681)至開元末之間,這還不是明經(jīng)科“最初的”試制。

        有關明經(jīng)進士初唐時試策的文獻,杜佑《通典》有較明確的表述:“(明經(jīng)、進士二科)其初止試策。貞觀八年(634),詔加進士試讀經(jīng)史一部。至調(diào)露二年(680),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經(jīng),其后又加《老子》《孝經(jīng)》,使兼通之。永隆二年(681),詔明經(jīng)帖十得六,進士試雜文兩篇,識文律者,然后試策?!盵5]354根據(jù)杜氏的說法,唐代明經(jīng)進士試制前后變化的軌跡不難辨析。其一,“其初止試策”,也即只有一個試項:試策。需要說明的是,明經(jīng)所試之“策”和進士所試之“策”,有很大的不同。明經(jīng)科主于經(jīng),故其策試重在經(jīng)義、章句、注疏、正義等方面,更強調(diào)“經(jīng)義”的內(nèi)涵、“章句”的功夫等方面,故稱之為“墨策”“經(jīng)策”。而進士科重在史傳、文詞、文理上下功夫,且與國家時事政務密切關聯(lián),故亦名“時務策”。是以,墨策為明經(jīng)科永隆二年(681)以前唯一的試項,這是明經(jīng)考試的初始階段。其二,調(diào)露二年(680),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奏請明經(jīng)“加帖經(jīng)”,自此明經(jīng)科變?yōu)樘?jīng)、墨策兩項試。永隆二年(681)的“條流”制度穩(wěn)定施行近六十年,開元二十五年(737),朝廷頒布《條制考試明經(jīng)進士詔》,明經(jīng)科的重要變化是停墨策,改試為口問大義,新增時務策三道。[6]377可見,墨策是初盛唐時期最穩(wěn)定、最有代表性的考試項目,在明經(jīng)科試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那么,墨策的考試辦法和成績等級是如何評定的呢?《唐六典·尚書吏部》“通兩經(jīng)”條注云:“諸明經(jīng)試兩經(jīng),進士一經(jīng),每經(jīng)十帖?!刻裕焉?,然后試策:《周禮》《左氏》《禮記》各四條,余經(jīng)各三條,《孝經(jīng)》《論語》共三條。皆錄經(jīng)文及注意為問。其答者須辨明義理,然后為通。通十為上上,通八為上中,通七為上下,通六為中上。”7[45]同書卷四《尚書禮部》亦有同述,其“凡明經(jīng)先帖經(jīng),然后口試并答策,取粗有文理者為通”條注云:“舊制:諸明經(jīng)試每經(jīng)十帖,《孝經(jīng)》二帖、《論語》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已上,然后試策十條,通七,即為高第?!盵7]109《唐六典》始修于開元十年(722),成于二十七年(739),李林甫亦將開元二十五年(737)科舉改制的成果吸收進去了?!胺裁鹘?jīng)先帖經(jīng),然后口試并答策”即明經(jīng)科三項試的內(nèi)容,姑且稱之為“新制”,而條下注云“舊制”顯然與“新制”有明顯區(qū)分,也就是說“舊制”反映的是永隆二年(681)“條流”制度成果,從其試項(帖經(jīng)和試策)亦可說明此言屬實?!短屏洹愤@兩段對明經(jīng)墨策試的內(nèi)容和方式講得非常清楚。其一,試墨策,《周禮》《左傳》《禮記》各四條,《毛詩》《儀禮》《周易》《尚書》《公羊》《谷梁》各三條,《孝經(jīng)》《論語》并須兼習,共三條,正合十條之數(shù);其二,試題據(jù)經(jīng)文注文設問,答題要求辨明義理;其三,考試的成績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通七高第,通六及格,以下為不第。但這只是規(guī)定如此,明經(jīng)高第者并不多,據(jù)《通典·選舉三》記載:“自武德以來,明經(jīng)唯有丁第,進士唯乙科而已?!盵5]357墨策試之難度可見一斑。

        二、墨策文本分析

        關于明經(jīng)墨策試文本,地上的文獻,至今尚未見其例,其具體內(nèi)容如何,后世一直語焉不詳。1964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7號唐墓出土有《論語鄭氏注》對策殘片,整理者王素先生“認為它原是唐代前期西州地區(qū)流行的一件《鄭注》對策范本”。[8]王先生根據(jù)墓中所出紀年文書斷定該殘片寫成時間當在中宗景龍二年(708)至玄宗開元十三年(725)之間[9]259。這恰好是永隆二年(681)“條流”制度執(zhí)行時期。進士試策五道,三道時務,一道方略,一道征事,有唐以來,進士科都不曾單獨策試《論語》。高宗晚年以后,明經(jīng)科試帖經(jīng)和墨策。《通典·選舉三》:“帖經(jīng)者,以其所習經(jīng)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為通?!盵5]356簡言之,讓應試者填空。顯然此殘卷也不是帖試題。如此,就只剩下一種可能,即此殘片應屬墨策性質(zhì)。據(jù)王素先生考證,《殘卷》共七問七對。玆錄全文如下:

        殘片(一)

        一 □:□□危致命。對:此明子張?

        二 ?忠,祭思宿(肅)敬之心,喪?

        三 ?士見危致命,見得?

        四 ?可〔也〕?

        殘片(二)

        (前缺)

        一 ?歸也。德(得)謂利祿。仰明〔由〕者?

        二 ?篇者,《子張篇》也。謹對。

        三 □:□□問主。對:此明哀公失□□?

        四 ?社無教□人,而人事之,故問?

        (后缺)

        殘片(三)

        (前缺)

        一 ?〔佾〕〔篇〕》也?!酰ㄖ敚酰▽Γ?。

        二 問:祭肉?。對:此明

        三 ?〔論〕其祭祀若用〔祭〕〔肉〕,不

        (后缺)

        殘片(四)

        (前缺)

        一 不出三日,三?

        二 意,是褻于?

        三 問:鄉(xiāng)人?

        四 謙。謹按:?〔出〕,斯?

        五 云:“鄉(xiāng)?謂?

        六 飲?

        (后缺)

        殘片(五)

        (前缺)

        一 □出,孔子從而后出?。”?

        二 ?于何者,六十杖于?

        三 ?〔何〕〔文〕者,《王制》文也。?

        (后缺)

        殘片(六)

        (前缺)

        一 年六十杖于鄉(xiāng)?

        二 于國,八十杖于〔朝〕,?

        三 黨篇》也。謹對。?

        四 對:此明天子班歷?

        (后缺)

        殘片(七)

        (前缺)

        一 君也,何〔篇〕?

        二 問:曰山梁〔雌〕雉?

        (后缺)

        殘片(八)

        (前缺)

        一 返為殿,是其〔功〕。□□城門,〔乃〕〔策〕其馬,為馬不〔進〕,

        二 夫子嘆之,因說〔此〕□□?!沧印吃唬骸懊现挡环ィ级?,

        三 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馬不進。’”注云:“孟之返,魯

        四 大夫,名之〔側〕。不伐者,不自伐其功。軍在前曰

        五 啟,在后曰殿。時魯有(右)師為齊國書所敗于〔郊〕,

        六 右?guī)煴级畟确档钪瞧涔?。□〔入〕〔門〕,乃策

        七 其馬,為其馬不進之辭,是其不〔自〕?

        (后缺)①[9]260-264

        這七組“問對”內(nèi)容涉及《子張》“士見危致命”句(殘片一至殘片二第2行)、《八佾》“哀公問主”句(殘片二第3行至殘片三第1行)、《鄉(xiāng)黨》“祭肉不出三日”句(殘片三第2行至殘片四第2行)、“鄉(xiāng)人飲酒”句(殘片四第3行至殘片六第3行)、“曰山梁雌雄”句(殘片七第2行);另外兩對策屬《鄉(xiāng)黨》(殘片六第3行“?”至殘片七第1行,策問何節(jié)何句不詳,對策內(nèi)容殘缺)、《雍也》(殘片八,策問何句何節(jié)不詳,對策內(nèi)容殘缺)。這些殘卷作為明經(jīng)墨策試的文本,彌足珍貴。其共同特點如下:

        其一,在形制上,以“問”自發(fā)端,頂格書寫。回答時,以“對”字開頭,空格接寫,再以“謹對”二字作結。這種問答形式在唐代其它諸科很常見,應是通例。當然也有特例,墨策在回答時常以“此明”二字,表明對“問語”意義的解釋,最后點出篇名,如“《子張篇》也”、“《〔鄉(xiāng)〕黨篇》也”。

        其二,在內(nèi)容上,對策重在解說發(fā)問的涵義。如“士見危致命”,解釋為“此明子張……忠,祭思肅敬之心,喪……”。解釋后,引本章經(jīng)文、注文,“……士見危致命,見得……可〔也〕……”此章經(jīng)文為:“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也矣?!闭c殘卷同?!啊瓪w也。德(得)謂利祿。仰明〔由〕者……;”系引鄭氏注文。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解說經(jīng)文,還是引用經(jīng)文、注文,對策者往往引全章或全節(jié),這應是想借此說明自己對策問句的全面了解。另外,對策還有解釋疑難詞、句的特點。如“祭肉不出三日”,“……不出三日,三……,……意,是褻于……”,系解釋鄭氏注文,P.2510號《鄭注》寫本此節(jié)注文為:“自其家祭肉也,過三日不食,是褻鬼神之余?!盵10]30與殘卷基本相合。又如“鄉(xiāng)人飲酒”,“……于何者,六十杖于……;〔何〕〔文〕者,《王制》文也?!荒炅扔卩l(xiāng),……;于國,八十杖于〔朝〕,……”這應是重點解釋鄭氏注文“六十杖于鄉(xiāng)”句的含義和出處。“六十杖于鄉(xiāng)”出自《禮記·王制》,原文為:“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xiāng),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11]383

        由此看來,墨策對策大致包括五個部分:即經(jīng)義解說、引據(jù)經(jīng)文、引據(jù)注文、解釋注文、點出篇名。其他對策文大抵也如此,這應是其體制性要求。

        其三,問語均較為簡略,如“士見危致命”、“哀公問主”、“曰山梁雌雄”、“鄉(xiāng)人飲酒”等。這可能也是當時經(jīng)義策問的常例。如貞觀十八年(644)三月孝廉考試策問《孝經(jīng)》舉:“‘夫子何以為曾參說《孝經(jīng)》?’孝廉答曰:‘夫子以弟子之中參稱最孝,所以為說?!盵12]7425亦問語極短。墨策試往往以核心句策問,考生據(jù)此解說經(jīng)文,并背誦經(jīng)文、注文的全章,重點解釋疑難詞句,確實具有相當?shù)碾y度。

        其四,推測之下,每道策問的字數(shù)恐怕不少,如殘片(八),根據(jù)對策內(nèi)容,似乎沒有字數(shù)的限制。

        整體來說,墨策以經(jīng)文及注疏設問,亦即《唐語林》所說的“案章疏”應答,其主要考察記誦的功夫,策問條目只言片語,對策內(nèi)容有條不紊稍嫌呆滯,但也涉及一些義理,如對策中的經(jīng)義解說,注文解說,未限字數(shù),考生有一些發(fā)揮的余地。但據(jù)上分析,明經(jīng)試策十條,《禮記》《左氏》《周禮》各四條,余經(jīng)各三條,而《孝經(jīng)》《論語》僅占三條而已,而“殘片”有七問七對,遠超三條,其為何故呢?陳飛先生也曾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認為:“這些經(jīng)問策很可能是一般的習業(yè)讀本或私試練習,而非正規(guī)的官試策文,因為在正規(guī)的考試里不可能只就《論語》一種經(jīng)、一家注同時出數(shù)道策問?!盵13]143我們認為其推理頗有道理,今可補充一證據(jù),證實傳寫唐代傳抄策文作為“習試范本”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獨孤及《唐故朝散大夫中書舍人秘書少監(jiān)頓邱李公(誠)墓志》云:“公以俊造,文賦皆第一,京師人傳寫策稿,相示以為式?!盵6]4488

        三、墨策的調(diào)整與轉(zhuǎn)換

        開元二十五年(737)明經(jīng)停墨策,改試口問大義,這似乎是墨策試的截止時間??疾彀l(fā)現(xiàn),墨策有一個源起與轉(zhuǎn)換的過程,其最初可追溯至漢代的“射策”,開元科舉詔并非意味著“墨策”的終結,“口義”和“墨義”并非“新增試項”,應是此前“墨策”的變化形式。

        (一)從射策到墨策

        我們知道,唐代試策始于漢代。漢代策試分射策和對策兩種。為便于討論和觀察,玆將幾條重要的文獻引錄如下:

        《漢書·蕭望之傳》述蕭望之“以射策甲科為郎”,顏注:

        “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盵14]3272

        《后漢書·徐防傳》載徐防永元十四年(102)上疏:

        “臣以《五經(jīng)》久遠,圣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后學。上疏曰:‘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fā)明章句,始于子夏?!家詾椴┦考凹滓也咴嚕藦钠浼艺戮?,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15]1500-1501

        《唐摭言》卷一《試雜文》:

        “進士科與雋、秀同源異派,皆所謂答策而已。兩漢之制,有射策、對策。二義者何?射策者,謂列策于幾案,貢人以矢投之,隨所中而對之也。對策則明一策問授其人,而觀其臧否也。”[16]9

        根據(jù)這些文獻材料載述,漢代射策試制不難分辨。其一,“射策”和“對策”往往相對為義,二者區(qū)別在于受題方式的不同?!吧洳摺眴栴}往往是事先寫在策上,“暗”列于幾案,應試者以矢投射,投中的題就是所要考試的題目;而“對策”則是將問題直接授予考生。其二,射策有甲乙二科,主要是考“難”,所謂“難”應是就所習課業(yè)(如儒家經(jīng)典等)提出歧說、疑問等令應試者加以辨析解答。徐防謂“解釋多”、“引文明”者為高第,表明射策主要是引用材料,解釋章句,而且是從“某家章句”來解釋問題,無須或不許自由發(fā)揮,這就需要精熟經(jīng)書,否則難以應對。這種“問難經(jīng)義”亦常見于在唐代學館舉辦的學術活動中,如《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十六年(738)正月,敕:‘諸州鄉(xiāng)貢見迄,令引就國子監(jiān)謁先師,學官為之開講,質(zhì)問疑義。’”[17]919這里“質(zhì)問疑義”活動和“難問疑義”是一樣的。而這些“殘片”通過引據(jù)原文、引據(jù)注文來解說策問句,這正是“章句”的通常體例,與“射策”大抵相近。

        至于“射策”是否在唐代施行過,缺少直接的文獻記載,但在傳世文獻中,透露出一些情況。如永隆二年(681)的《條流明經(jīng)進士詔》云:“如聞明經(jīng)射策,不讀正經(jīng),抄撮義條,才有數(shù)卷?!劣诓槐嬲戮?,未涉文詞者,以人數(shù)未充,皆聽及第?!盵18]549從“不讀正經(jīng),抄撮義條”的指責來看,當時的“射策”指的就是“墨策”,由于考生惟誦“義條”,大約是“模擬試題”之類,才有下文“不辨章句”之說。唐人常以“射策”代指明經(jīng)考試,這在出土文獻中有不少記載。如李詔“年廿明經(jīng)舉,射策高第”[19]191;顏仁楚“弱冠州舉孝廉,射策高第”[20]445;薄仁“微言一覽,洞曉三經(jīng),射策甲科,詞鋒穎脫,選眾而舉,爰授忻州參軍”[20]1150;王師協(xié)“若冠,明經(jīng)射策高第”[19]17;高隆基“弱冠以國子監(jiān)明經(jīng),射策高第”[20]1021;劉壽“麟德二年(665),三經(jīng)應舉,射策擢第”[21]394;崔韶“尋舉□□明經(jīng),射策高第”[20]932;房逸“上元三年(676),以明經(jīng)舉,射策甲科”[20]940;寇釗“年十八,郡舉孝廉,射策甲科”[20]1283;等等。我們發(fā)現(xiàn),唐代以“射策”指代“明經(jīng)”大致在初唐時期。據(jù)《登科記考補正》記載,上述明經(jīng)及第時間分別是:李詔武德四年(621)[22]3,顏仁楚貞觀十八年(644)[22]22,薄仁貞觀二十一年(647)[22]35,王師協(xié)永徽元年(650)[22]40,高隆基永徽三年(652)[22]42,劉壽乾封元年(666)[22]63,崔韶咸亨四年(673)[22]70,房逸上元三年(676)[22]75,寇釗開元六年(718)[22]223。除寇釗外,其余都在盛唐以前明經(jīng)及第,開元以后,明經(jīng)幾無稱“射策”的情況。這應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蓋李氏王朝創(chuàng)業(yè)未久,仍沿用漢代“射策”指代明經(jīng),在某些特定場合下仍有存在的可能,其后科舉制度日臻完善,便逐漸棄用矣。

        但是,是否唐代明經(jīng)科仍以“以矢投射”考試呢?從唐代明經(jīng)的規(guī)模看來,答案是否定的。韓愈《贈張童子序》云:“天下之以明二經(jīng)舉于禮部者,歲至三千人?!盵23]250明經(jīng)作為唐代最大的???,每年應試和錄取人數(shù)都是最高的。如果讓應試者一個一個地投射答題,費時耗力,幾乎沒有操作的可能,目前也沒有見到這樣的文獻材料。筆者以為,之所以用“射策”代指明經(jīng)考試,是從考試內(nèi)容上來看的,射策的“難問疑義”、“章句”之類的內(nèi)容,在明經(jīng)科中仍有所保留和發(fā)展,亦即體現(xiàn)在“案章疏”試的墨策上。

        (二) 墨策的調(diào)整與轉(zhuǎn)換

        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條制考試明經(jīng)進士詔》云:“其明經(jīng),自今已后,每經(jīng)宜帖十,取通五已上,免舊試一帖。仍案問大義十條,取通六已上,免試經(jīng)策十條。令答時務策三道,取粗有文性者與及第。”[6]377關于明經(jīng)科考試,有一些近乎定論的說法,如認為經(jīng)科試帖經(jīng)、口試問大義、時務策三道,后世論明經(jīng)試制多以此說為本,而“墨策”幾乎被忽略,或?qū)⒛摺柫x截然對立。實際上二者并非毫不相關,而是密切聯(lián)系的。詔文內(nèi)容明確表示,“仍案問大義”,這里“仍”是仍舊、仍然之意,也就是“口試問大義”和“墨策”一樣,都是考問經(jīng)文大義,二者內(nèi)容上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改變,條數(shù)和成績標準仍舊??趩柎罅x看似增加,實則是對墨策的調(diào)整和改造。當然也不能將二者完全等同,否則就失去了改制的意義。墨策就是用筆墨的形式進行問答的試策,問義當是以口頭的方式來進行“章句”的回答??谠囆缘膯柫x,其優(yōu)勢在于使經(jīng)義考試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直接的同時,也給主司和考生雙方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發(fā)揮空間,有利于促進個性化,避免諸如死記硬背等弊??;而且不僅需要對經(jīng)書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還須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這和墨策比起來,確是有其進步可取之處。

        然而,口試性的問義亦有其明顯缺陷。開元二十五年(737)詔文規(guī)定明經(jīng)口試之日只是單獨對應舉者考試,缺乏公眾監(jiān)督,無可避免地存在主司“暗箱操作”的情況。而其最明顯的弊端在于不形諸筆墨,沒有文本遺存,便不能“事堪驗證”。朝野上下對這種考試方式頗有不滿,發(fā)榜之后,常有喧鬧,指責考官徇私舞弊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建中二年(781),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趙贊奏請“問義”錄于紙上[24]1374,既然形諸筆墨,也就可稱之為“墨義”了。趙贊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但未得以嚴格施行,中間有過反復。貞元十三年(797),權知貢舉顧少連就問義試“覆試無憑”之失,請準施行建中二年(781)趙贊的建言,采取筆試墨義。中晚唐時,圍繞筆試和口試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長期存在爭論,表現(xiàn)在口義和墨義的交替測試上。如元和二年(807)十二月,“請罷試口義,依前試墨義十條?!盵12]7399,元和七年(812)十二月“依舊格問口義”[12]7399;文宗大和二年(828)十二月,“以墨義代口義”[12]7402,大和三年(829)八月又出現(xiàn)反復,“明經(jīng)例問十條,仍對眾口義”[12]7402。

        實際上,不管口義、墨義怎樣反復,二者只是在考試形制上不同而已,在內(nèi)容上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我們從建中二年(781)趙贊的奏文即可明白,趙氏云:“請以所問,錄于紙上,各令直書其義,不假文言。”亦即直白地將“問義”寫出來,而不需要進行文字上的修飾加工,也可以說只看其“義”,不看其“文”??傊?,明經(jīng)所試“口義”或“墨義”應是此前“墨策”的延續(xù)和調(diào)整,不應視為“新增的”試項。

        四、墨策、墨義辨析

        墨策與口試問義是很容易辨別的,但墨策、墨義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學術界對此似乎還缺乏清楚的辨析,或以為完全是同一種東西。如俞鋼《唐代明經(jīng)科試的體系、方式及其地位變化》認為“墨策,也即墨義,就是用筆墨文字問答經(jīng)文大義”[25]。從形式來看,二者確實一樣,但從內(nèi)容結構和考試旨趣上分析,則仍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唐代墨義未見文本傳世,元人馬端臨曾說他曾見到浙江東陽呂氏家熟刊有呂夷簡應本州鄉(xiāng)試時的試卷,“因知墨義之式,蓋十余條”,如:

        有云:“‘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眲t對云:“七人某某也。謹對?!庇性疲骸啊娪卸Y于其君者,如孝子之養(yǎng)父母也’,請以下文對?!眲t對云:“下文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也,謹對?!庇性疲赫堃宰⑹鑼φ撸瑒t對云“注疏曰云云,謹對?!庇胁荒苡洃浾?,則只云對未審,蓋既禁其挾書,則思索不獲者,不容臆說故也。其上則具考官批鑒,如所對善,則批一“通”字,所對談及未審者,則批一“不”字。[26]283

        呂夷簡是北宋太宗至仁宗時人,去唐未遠,端臨據(jù)此推知“墨義之式”,不妨作為我們認識唐代墨義的一個參考。概況而言,這三組墨義有以下特點:(一)在形式上,每道墨義應具備“問”、“對”、“謹對”等固定體例,這與墨策并無區(qū)別;(二)明確限定策問的內(nèi)容,如“請以七人之名對”、“請以下文對”、“請以注疏對”等。對策時,“不得臆說”,即對于能對答的問題,則必須按照規(guī)定要求回答,不允許自由發(fā)揮,更不允許隨便亂說,對于不能回答的問題則要求回答“對未審”;(三)考官批閱試卷時,若對“義”合乎實際,則批一“通”字,若不合格,則批一“不”字。以往的研究似乎很少注意到這一點,這也應是墨義試的體制性要求;(四)對策內(nèi)容一般有三類:1.知識題,如“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不必按人名次序?qū)Υ穑恍鑼Τ鋈嗣纯桑?.經(jīng)文題,如“見有禮于其君者,如孝子之養(yǎng)父母也,請以下文對”,須按經(jīng)書原文回答;3.注文題,如“請以注疏對”,須按經(jīng)注原文回答。

        由此看來,墨策、墨義十分相似,都側重于記誦的功夫,要求按經(jīng)文、注疏對答。但是,它們似乎存在一些差別。其一,上述趙贊請奏問義形諸筆墨時云:“既與策有殊,又事堪征證,憑此取舍,庶歸至公。”[24]1374這種墨義“既與策有殊”,則更不可能是墨策了。其二,墨義的對策內(nèi)容有知識題、經(jīng)文題、注文題三類,但它們是分別進行的,而墨策對策內(nèi)容包括經(jīng)義解說、引據(jù)經(jīng)文、引據(jù)注文、解釋注文、點出篇名五個部分,這些內(nèi)容是混在一起的,需要融會貫通經(jīng)文旨義。其三,墨策對策不限于一句一節(jié),往往引據(jù)本章經(jīng)文、注文,以顯示自己對問語的全面了解。難能可貴的是,它還包含“經(jīng)義解說”和“解釋注文”的內(nèi)容,對其中生僻或不易理解的字句加以解釋和發(fā)揮,且對策文似乎沒有字數(shù)的限定,這些都給應試者一定的發(fā)揮空間。而墨義則給對策人以明確規(guī)定,一方面是提示考生可以如此,另一方面是約束他們只能如此,不得超越此限定,無論是能與不能,皆不容臆說,絕不允許隨意發(fā)揮。

        墨義的種種限定,是“經(jīng)義試”走向僵化的表現(xiàn),其存在對國家選拔人才已無多大的意義。唐德宗貞元末年(805),柳冕在寫給權德輿的書信中指陳墨義試的缺陷時云:“自頃有司試明經(jīng),奏請每經(jīng)問義十道,五道全寫疏,五道全寫注。其有明圣人之道,盡六經(jīng)之義,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恐清識之士,無由而進,腐儒之生,比肩登第,不亦失乎!……且明六經(jīng)之義,合先王之道,君子之儒,教人之本也。明六經(jīng)之注,與六經(jīng)之疏,小人之儒,以求清識之士,不亦難乎!”[6]6136從柳冕敘述看來,當時明經(jīng)墨義五道疏五道注,內(nèi)容規(guī)定明確,可謂以“誦”取士,卻把懂得經(jīng)書義理和合先王之道的“君子之儒,教之本也”盡皆棄之,由此明經(jīng)取士之道“未盡其術”,這是造成“腐儒之生,比肩登第”的原因。明經(jīng)作為??浦?,唐統(tǒng)治者始終維護其首重地位,但由于自身考試缺陷和社會的變化,統(tǒng)治者對明經(jīng)的看法逐漸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唐文宗譏諷明經(jīng)“只念注疏,何異鸚鵡能言”[27]24,《文獻通考》卷三五《選舉八》“輸財?shù)霉佟睏l載肅宗甚至許人納錢授明經(jīng)出身[26]335。對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明經(jīng)是培養(yǎng)吏治人才的。據(jù)傅璇琮先生統(tǒng)計,僅以高宗、武后朝,明經(jīng)出身做到宰相的,就有楊再思、祝欽明、王晙、張文瓘、徐有功、裴炎、李昭德、陸元方、狄仁杰、杜景儉、韋安石、唐休璟等數(shù)十人[28]127。中唐以后,明經(jīng)地位明顯下降,不能不說與其自身考試的缺陷密切相關。高宗、武后時期,明經(jīng)試墨策、帖經(jīng)二項,帖經(jīng)全在死記硬背,所以“明經(jīng)義理”的任務只能由墨策擔當,從《論語鄭氏注》對策殘卷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正體現(xiàn)了儒學與選官相結合的核心價值。而中唐明經(jīng)或試口義,或試墨義,口義“覆試無憑”,墨義背誦注疏,難以憑此選拔吏才。大歷時人趙匡把“當官少稱職之吏”的原因歸結為“所習非所用,所用非所習”[5]420,即指明經(jīng)問義試越來越脫離現(xiàn)實需要,致使選拔出來的官吏無法“臨人決事”,鮮有稱職者。

        五、結論

        以上我們對唐代明經(jīng)墨策試制進行了簡要考述,統(tǒng)而言之,本文結論有如下四點:

        其一,墨策是明經(jīng)科初盛唐時期長期施行的考試辦法,并且是永隆二年(681)以前明經(jīng)科唯一的試項,在明經(jīng)科試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墨策的考試方式和考試評定都有明確規(guī)定,共試十條,根據(jù)經(jīng)書篇幅、地位大小,按一定比例分配各經(jīng)策試的道數(shù),應試者須引據(jù)經(jīng)文、注疏對答,辨明義理為通。

        其二,“殘片”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對宋以來即語焉不詳?shù)哪哂幸粋€具體、深入的理解。墨策具有唐代試策一般通例,如“問”、“對”、“謹對”等在其他策試中亦屬常見,其特殊性在于,側重于“章句”的功夫,對策者往往引據(jù)經(jīng)文、注疏,應答中也會適當涉及其他儒家經(jīng)典,以表現(xiàn)自己對“問語”的全面掌握。根據(jù)墨策道數(shù)分配和唐代傳寫策文的現(xiàn)象,認為此“殘片”很可能是一般的“模擬范本”。

        其三,墨策發(fā)源于漢代的射策,從傳世文獻和出土墓志來看,明經(jīng)試策不可能以“以矢投射”的形式考試,初唐時常以“射策”代指明經(jīng),是從考試內(nèi)容上來看的。開元二十五年(737)“停墨策”并不意味著墨策的終結,“口問”和“墨義”是其延續(xù)和發(fā)展,不應視為“新增試項”。

        其四,引據(jù)經(jīng)文、注疏對答是墨策、墨義共通之處,但不應將二者視為等同,它們略有差異??傮w來說,墨策體現(xiàn)了儒學和選官的相結合的核心價值,對國家選拔吏才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墨義全主記誦,不容臆說和自由發(fā)揮,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帖文,是“經(jīng)義試”走向僵化的表現(xiàn)。

        注釋:

        ① 按:“?”,表示不詳字數(shù)的缺文,“□”表示詳字數(shù)的缺文。亦見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8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330頁。

        [1] 陳飛.文本所見唐代明經(jīng)試策內(nèi)容體制[J].文學遺產(chǎn),2014(3):45-56.

        [2] 陳飛.唐代明經(jīng)試策文本所見相關制度考釋[J].文獻,2014(6):164-173.

        [3]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7]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 王素.唐寫論語鄭氏注對策殘卷與唐代經(jīng)義對策[J].文物,1988(2):56-61.

        [9] 王素.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0]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 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2] 王欽若.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13] 陳飛.唐代試策研究——唐代官人文學研究第一卷[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1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5] 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6] 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7]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 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9]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五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0] 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1]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四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22] 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23] 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 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5] 俞鋼.唐代明經(jīng)科試的體系、方式及地位變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9):65-72.

        [26] 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7] 錢易.南部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A Study on ‘Moce’ in the Tang Dynasty

        FEI Xikuan

        ( School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Mo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examination method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Since there are very few documents handed down, there has been no specific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its “conten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infrom the tomb of Astana in Turpan, Xinjiang, 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Ming Jing tests in Tang Dynasty, it is believed that Mo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the general testing forms bear, such as ‘a(chǎn)sk’, ‘a(chǎn)nswer’, ‘prudential answer’, the contents of which generally include five parts: namel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itation of the classics , the explanation and quotation of the annotations and the naming of the titl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words allocated in the book and the number of "questioning" of the residual volume, the’is likely to be a general reading book, rather than a regular official test paper. Moce originates from the ‘Shec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Kouwen’ and ‘Moyi’ is its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 Moce reflects the core valu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selection of officials. Mo Yi only focuses on memorizing, not allowing innovation,which is more and more divorced from the need of reality, and has not been able to undertake the function of selection officials.

        Moce,the fragmental volume of countermeasures,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oyi

        2018-05-07

        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唐代科舉考試帖經(jīng)研究”(YC[2017]040)。

        費習寬(1990-),男,貴州赫章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代文學,科舉文化。

        K242.205

        A

        1673-9639 (2018) 10-0120-08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黎 帥)(英文編輯 田興斌)

        猜你喜歡
        殘片經(jīng)文考試
        經(jīng)文
        寶藏(2021年11期)2021-12-01 22:47:26
        蓋經(jīng)文:一個基層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4
        《圣經(jīng)》經(jīng)文中國化
        俄藏Инв.Νо.5448號殘片考補
        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 06:55:56
        英藏西夏文《莊子》殘片考釋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30
        時光殘片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黑城本《彌勒上生經(jīng)講經(jīng)文》為詞曲作品說
        敦煌學輯刊(2017年3期)2017-06-27 01:06:54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學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你考試焦慮嗎?
        中學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準備考試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午夜免费啪视频|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vr老人 |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网站| 日本红怡院东京热加勒比|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亚洲色图|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英文字幕正常|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 在线毛片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男生自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7774| 免费人成视频欧美| 久久伊人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 顶级高清嫩模一区二区|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亚洲人在线观看| 色哟哟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日韩av中出在线免费播放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最新|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另类| 日韩国产一区| 精品奇米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男子把美女裙子脱了摸她内裤| 国产毛片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