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您從美學角度談談“文以載道”。
答:西方美學比較關注藝術與人的心靈(mind)能力之關系,與西方美學不同的是,在中國美學特別是中國古典美學中,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則是非常特殊的問題。由于側重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古典中國美學特別關注的是藝術的功能問題。
當然,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學術觀念、審美觀念有很多轉變,討論古代中國不能不加區(qū)別籠統(tǒng)地談。我認為,就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而言,西周和西漢是兩個巨大的拐點。而在藝術觀念和審美形態(tài)方面,魏晉時期是個巨大的拐點。因此,抓住這幾個重要的拐點,中國美學的大致脈絡就呈現(xiàn)出來了。
中國古代的藝術大多都具有特定的實用功能。宗白華曾說過,上古三代的青銅器、玉器等,這些東西原來都是日常用具,但作為日常用具以后,慢慢被審美化了。即使是貴族佩戴的玉器,也是身份的象征。純粹作為審美對象的器物比較少見。在實用器物美化過程中,很多因素是跟權力相關的,例如鼎就是權力的象征。當然,可能古人也認為,鼎的形態(tài)就是美的。我們現(xiàn)在也認為鼎的形態(tài)是美的,而且那種美感,是我們現(xiàn)在的工匠造不出來的,無論怎么造,也沒有商代、周代的鼎好看。
現(xiàn)存上古的文學作品,只有周朝的《詩經(jīng)》。但是,周王室采風也只是看中民間詩歌的“美”“刺”功能。不過,詩歌可以吟唱,與音樂一體。而“頌”是純粹的廟堂音樂,莊嚴肅穆?!把拧笔菍m廷燕樂,也很斯文。只有“風”具有歌謠的審美特點,尤其是“鄭衛(wèi)之音”,很有動聽之處。但是,對于詩樂的這種審美因素,很多當時的思想家都竭力詆毀,比如老子。而孔子則反復強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的這個思想經(jīng)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成為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的美學觀念,即官方的或曰正統(tǒng)的美學思想。從漢代的《詩大序》到朱熹的《詩集傳》,宣揚的都是這種美學理念。
這種情況在魏晉時期發(fā)生了一點變化。學者認為,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藝術的自覺”?!白杂X”的含義是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東西,有自身的價值和規(guī)律,不再完全是其他事物的附庸。雖然,中國古代的藝術沒有因此完全與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切割,但是,對于藝術本身價值和規(guī)律的探究、追求,在客觀上形成了中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另一條路徑。其中最為重要的即是宗白華所說,魏晉時期對藝術鑒賞、藝術創(chuàng)造理想追求所建立的美感形態(tài),影響了后來的中國整整1500年!魏晉時期在審美鑒賞提出的一些觀念,例如“氣韻”“風骨”等,不僅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寶貴財富,也是全部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
因此,魏晉時期出現(xiàn)“中國藝術自覺”是一個重大命題。研究中國古代的美學、藝術和政治的關系,這是一個關節(jié)點。
但即便如此,儒家正統(tǒng)的美學觀念仍然占據(jù)支配地位。唐代韓愈目睹六朝文風綺靡奢華,憤而疾言“文起八代之衰”,大力倡導“惟陳言之務去”,竭力鼓吹“文以載道”。他所謂“陳言”即綺靡奢華之類不“載道”之言。“道”質言之,就是儒家之道,就是政治。這種正統(tǒng)的美學觀念,經(jīng)過宋、元、明王朝,在有清一代達到巔峰。清代桐城派在藝術理念上,從方苞到曾國藩,無不強調以文闡道翼教。道是主宰,文是附屬仆從。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他們提倡的“清真雅正”的品位,儼然與孔子所云“思無邪”一脈相承。從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構成來看,桐城派其中不僅有職業(yè)文人,例如方苞、姚鼐等,還有中興之臣、國家棟梁曾國藩等。因此,桐城派藝術理念對于近代以來中國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巨匠朱光潛應該就是桐城派隊伍中的一員,由此即可見到桐城派與現(xiàn)代中國美學直接的血脈關聯(lián)。
從孔子經(jīng)韓愈到桐城派,“文以載道”的觀念,幾千年來在中國延續(xù)下來。文風即學風,文品即人品,道德、政治和藝術密切相關。正因如此,在中國歷史的重要時刻,亦會產(chǎn)生一些揭示社會苦難和英雄頌歌等千古流傳的藝術作品。例如漢代的“古詩十九首”、杜甫的“三吏三別”、文天祥的《正氣歌》等。在20世紀中國災難與拯救、風云激蕩的歷史中,出現(xiàn)了“救亡文藝”“抗戰(zhàn)文藝”。藝術家在救國救民的活動中挺身而出,奔走呼號,誕生了《義勇軍進行曲》這樣悲壯激越的偉大愛國主義藝術作品。這即是中國美學思想的外在化。
當然,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藝術自覺”所發(fā)出的訴求,較多存身于詩論、畫論、《閑情偶寄》、《園冶》之類文字之中,始終不是主旋律。尤其是在太平盛世,追求純粹審美趣味的思想和觀念,實在是微弱到幾乎沒有?!拔囊暂d道”則是絕大多數(shù)時代的最強音、主旋律。從這樣一個歷史的視角,我們不難看到,幾千年來直到當代的中國的美學,一直是跟家國情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美學和藝術的發(fā)展,就是這兩條線的變奏。從歷史來看,也是中國美學、藝術發(fā)展的一個內在動力,也是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不同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