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海
?
由單位體育到社會體育——對我國群眾體育發(fā)展的思考
任 海
(北京體育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群眾體育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中最為深刻的變化是單位體育向社會體育的演進?!皢挝弧笔怯媱澖?jīng)濟時期中國社會的細胞,集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4種功能于一體。它不僅是行政組織,也是生產(chǎn)、學習、生活組織,還是包括開展體育活動在內的文化組織,將政府行政指令傳遞到每一個人。單位體育以政府為驅動主體,依托單位,通過行政手段開展群眾體育,具有以下特征:1)指令性:單位體育由政府啟動,依照政府部門的指令性計劃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動員范圍廣、執(zhí)行力強;2)強制性:在行政指令的要求下,單位成員無論其意愿如何,參加單位體育是其應盡的義務,這在人們體育意識普遍不足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可相對有效地增強國民體質;3)全覆蓋:單位體育活動圍繞著基礎層次的健身功能展開,整齊劃一,全員參與。改革開放前,我國基于處于“有單位無社會”的狀態(tài)。發(fā)達的單位制構筑了計劃經(jīng)濟時期我國體育的組織基礎。單位體育依靠強大的國家動員力,極為有效地增強了我國體育組織化程度,為增強中華民族的體質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單位體育有其與生俱來的固有缺陷,主要是:1)外力驅動,難以啟發(fā)人們參與體育的動機,形成被動體育人口,一旦外力消失,體育行為難以持續(xù);2)活動單一,難以滿足個性化的不同層次的體育需求;3)組織封閉,蜂窩狀的單位結構是自我封閉的,無法在單位間共享資源,導致體育資源緊缺與浪費并存的矛盾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在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單位制的消解,人們的身份由“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單位體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而圍繞“社會人”建構的社會體育興起。中國群眾體育呈現(xiàn)出鮮明的由單位體育向社會體育演進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是整體性的,表現(xiàn)為;活動內容由單一的健身轉化為多類別多層次的體育活動及體育+活動;組織者由單位轉化為多種社會組織;體育參與由集體性的被動參與轉化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體育發(fā)展動力由政府驅動轉化為社會驅動;發(fā)展路徑由政府通過單位體系自上而下的傳導,轉化為居民個體通過社會組織自下而上的推動;運作機制由單位包辦轉化為各方協(xié)同。單位體育向社會體育的演進,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群眾體育具有革命意義的根本變化,40年來中國群眾體育取得的一切成就,遇到一切困難及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是圍繞著單位體育向社會體育的演進過程展開的,我國群眾體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探求也都是以這一過程為基本邏輯展開的,目前這一過程仍在繼續(xù)。
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進入鮮明過渡特征的后單位時期,其表現(xiàn)是單位制消解,但并未退場;社會組織興起,但遠未成熟。這一時期的群眾體育因為單位制消解,去組織化進程加速,又因社會組織不成熟,再組織化進程緩慢,導致群眾體育出現(xiàn)組織低度化,碎片化的松散狀態(tài),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單位體育與社會體育并存,此消彼長的今天,繼續(xù)發(fā)揮單位體育的作用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但重點是構建社會體育的基礎——社區(qū)體育。社區(qū),是今天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是承載多種社會功能,具有多種社會關系的“生活共同體”。社會體育只有扎根于社區(qū),才能服務社會、融入社會,最終內生于社會。今天,社會體育的關鍵在于構建組織,以解決當前單位體育解構與社會體育建構失衡的問題,為廣大群眾的體育參與提供必要的組織支撐。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的意見》,提出“社區(qū)社會組織與社區(qū)建設、社會工作聯(lián)動機制”,即“三社聯(lián)動”。將構建體育組織納入社區(qū)社會組織建設,參與“三社聯(lián)動”,不僅可以讓社會體育以組織化的形態(tài)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且為社區(qū)居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從而將社區(qū)建設成和睦相處的生活樂園,心境愉悅的精神家園,提供人人可以參與和共享的平臺。
旨在滿足“社會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區(qū)體育,是我國社會體育的基本形態(tài),也是今天推動群眾體育改革的關鍵所在。
1000-677X(2018)07-0011-02
10.16469/j.css.2018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