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鋒
“近己則俗變相類”:錢穆與近世儒家傳統(tǒng)
任 鋒
在近世趨于平鋪散漫的社會結構中,宋儒藉宋學重建社會政治中心,在君臣、官民之間溝通整合,教化提升,于國史變遷中推演出立國規(guī)模的新氣象。這一脈絡對于我們理解近世精神傳統(tǒng)十分關鍵。宋儒活躍其間的近世社會,體現(xiàn)出與中古門第傳統(tǒng)頗為不同的平民自由氣質,門第與平民之嬗變也具現(xiàn)于近世思想文化競爭中。宋儒生發(fā)之道統(tǒng)論,顯示社會下層漸轉超政治上層,萃成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核心精神,即政學相維與士統(tǒng)重建。錢穆主張“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倫政事”,建立近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的有機聯(lián)系,因此仍是一個有待探索的時代新命。
錢穆 近世 儒家 道統(tǒng) 平民 門第
錢穆在北大開講近世中國學術史,恰值“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自云“身處故都,不啻邊塞。大難目擊,別有會心”*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頁,第4頁。。抗戰(zhàn)困境異乎尋常地激發(fā)了學人們的家國憂思,促使他們檢討時弊,發(fā)掘救世資源。1937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出版,錢穆在《自序》中慨言時風,批評言政則盲目媚外,一味求變,“言學則仍守故紙業(yè)碎為博實。茍有唱風教,崇師化,辨心術,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倫政事,持論稍稍近宋明,則側目卻步,指為非類,其不詆訶而揶揄之,為賢矣?!?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4頁,第4頁。
相應于乾嘉學術揚漢抑宋的門戶之見,道、咸以來對于宋學的評價已漸變軌轍。至民國年間,學人如陳寅恪、蒙文通等褒獎宋學、重視宋史,雖尚未至“驚雷破柱”、“怒濤振?!保搀V尋變乎世風*陳寅恪先生云:“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于前人一時學術趨向之細微。迨至后來,遂若驚雷破柱、怒濤振海之不可御遏?!币婈愐。骸吨煅迂S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163頁。。錢穆對于近世學術文化尤其是宋明儒學,同樣予以高度評價。不惟終生董理著述,先后撰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宋明理學概述》《朱子新學案》《宋明理學三書隨札》,而且將其視作活的思想資源,主張“唱風教,崇師化,辨心術,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倫政事”。尤其是“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倫政事”,期期于通故經世,著述多有強烈的時代旨趣,庶可代表陳寅恪所提示之“新宋學”的典型樣態(tài)之一*關于民國時期“新宋學”的提倡,參見桑兵:《民國學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糾結》,《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于上引《自序》末尾,錢穆借司馬遷《六國年表》言,指出“近己則俗變相類”,歷史演變的脈絡和定勢須及身反察,切近而后通達。正如他在稍后《國史大綱》的“引論”結尾借司馬光的通史大業(yè),批評“士方蔑古、競言‘革新’”,忘卻鑒往知來的歷史智識*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33-34頁,第14頁,第24頁、第25頁、第14頁,第23頁。。重審錢穆對于近世儒家傳統(tǒng)的闡發(fā)與省思,也有益于今人更好地對待傳統(tǒng)、理解自身。
錢穆于抗戰(zhàn)國難中,每每強調外患積重與內政虛餒密不可分,而晚清民初以來的政治危機很大部分須歸咎于國人的政治智識欠缺??箲?zhàn)期間出版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尤其是《國史大綱》,在思想學術旨意上就是要敦促國人透過正視故國傳統(tǒng)政治與學術而擺脫智識上的“次殖民地”困境,真正養(yǎng)成足以應對世變的政治智慧*錢穆言,“繼自今,吾國家吾民族四五千年來相傳之治平大道,政治大規(guī)模,惟有學步西方,作東施之效顰,其他尚復何言。中山先生已早有知難行易之嘆,又謂中國乃一次殖民地,更次于殖民地,亦可謂言之沉痛矣”。見錢穆:《現(xiàn)代中國學術論衡》,《略論中國政治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第205頁。。最深刻的危機,其實不止于武裝侵略,而在于精神智識的徹底臣服。
《國史大綱》“引論”善用多譬,從中西比較視野來彰顯中國作為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演進之道,著重揭明其間政治體的立國規(guī)模。聚焦于立國規(guī)模,錢穆將這一主題包含的政治與學思兩個維度之間的關聯(lián)進行了系統(tǒng)而精深的勾勒。對于近世儒家傳統(tǒng)的理解,即在這一學術論域中推演。
錢穆概括中西歷史演進之不同,認為“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進展,歐洲每常于斗爭中著精神”。換言之,中國能夠成就廣土眾民的超大規(guī)模,且傳統(tǒng)悠久綿歷,其核心活力在此。而此中關鍵,“實乃由四圍之優(yōu)秀力量,共同參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圍,亦更無階級之分。所謂優(yōu)秀力量者,乃常從社會整體中,自由透露,活潑轉換。因此其建國工作,在中央之締構,而非四圍之征服”*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33-34頁,第14頁,第24頁、第25頁、第14頁,第23頁。。由社會整體中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力量形成一個共同體中心,并向四周涵化融合,這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政治建構機制。這一機制的主導精神是公忠和容、尊賢重文,因此不尚黨爭,發(fā)自社會下層的暴力運動亦難見良效?!爸袊分∥凵?,則常在其維系國家社會內部的情感之麻木與覺醒”,“然我民族國家精神命脈所系,固不在一種力之向外沖擊,而在一種情之內在融和也”,這也是國史政學重視和平中進展的重要緣由。錢穆稱道,“我中國此種立國規(guī)模,乃經我先民數百年慘淡經營,艱難締構,僅而得之”*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33-34頁,第14頁,第24頁、第25頁、第14頁,第23頁。。
自秦以后,“亦在于經濟地域之逐次擴大,文化傳播之逐次普及,與夫政治機會之逐次平等而已”,“國史于和平中得進展,實與我先民立國規(guī)模相副相稱,亦即我民族文化特征所在也”*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33-34頁,第14頁,第24頁、第25頁、第14頁,第23頁。。體現(xiàn)在政治建構機制上,就是代表社會整體的優(yōu)秀力量如何產生并運行,包含其教育、選拔、任用、督察、養(yǎng)遇的一系列舉措制度。在國史傳統(tǒng)中,此即士人群體的政學問題,與上述經濟、文化、社會各層面的進展表達相互關攝。
錢穆曾將士人群體的演進劃分為四期:孔子開啟的自由講學,最終導致了士領導的四民社會在秦漢統(tǒng)一時代興起;兩漢鄉(xiāng)村儒學造就的士人,為漢代形成的文治政府提供根基;魏晉至隋唐時代的士族門第構成中古文治政府下的一種變相貴族勢力(“士的新貴族”);宋代近世以下的科舉制為更加平民化的社會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的凝合機制。士的本身地位及其活動內容與對外態(tài)勢各不同,這也導致各時代政治規(guī)模和國史演進的特征有異*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
錢穆在觀察近世學術與政治發(fā)展時,反復強調中唐以后的國史情境,表現(xiàn)為南北經濟文化的轉移帶動南方上升,政治權解放更普遍,社會階級更消融。這三者,尤其后兩點與秦以后的大方向相一致。相對于中古門第貴族,科舉制下的近世社會更趨向平等化?!吧鐣呱掀戒伾⒙常酥袊n近世一大變也”,或稱“平鋪散漫之社會”*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在君與臣、官與民之間,隨著門第世族傳統(tǒng)的退潮,上下之間的懸隔趨向加大,政府易驕縱專擅,而民間不能振奮,社會缺乏組織力量*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這是我們理解近世儒家興起的重要結構性脈絡。
也正是在應對這一世變的意蘊上,錢穆厘定了審視宋明儒家、宋學及后世變異的視閾。這一視閾的政治史發(fā)端是《國史大綱》中國勢貧弱的宋代政治,社會經濟架構則是上述南北之間、門第和平民之間的勢力轉變。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強調宋學是審視近世政學的標桿,而宋學開端則設定于由范仲淹和胡瑗代表的政治革新領袖與教育大宗師,概括宋學精神為“革新政令”與“創(chuàng)新經義”,精神所寄在書院*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7頁。。相對于將宋學溯源至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或在哲學史意義上僅重視道學淵源于周敦頤,錢穆的這個設定透顯出他理解國史的大著眼處*如陳寅恪之注重歐陽,胡適之注重司馬,鄧廣銘之于王荊公,參見前引桑兵文;馮友蘭之于周濂溪,見于氏著《中國哲學史》(1935年出版)關于道學初興的部分。。這個政學譜系上的定位,今日看來還是更顯通史思想家的洞見。
在《宋明理學概述》中,錢穆將宋學劃分為初期、中期和南渡三大階段。初期宋學包括宋初三先生、范仲淹、歐陽修、李覯、王安石、劉敞、司馬光與蘇軾兄弟;中期宋學則包括理學系統(tǒng)的北宋五子及其門人弟子;南渡宋學除了理學傳承,還有浙東諸儒及二家匯合之后學流裔。此一劃分,顯非據時代順序,而多依義理形態(tài)甄別。初期宋學元氣淋漓,廣大多元,中期畫龍點睛,趨向精微,而南渡后理學上升,前此宋學形態(tài)逐漸有某種糅合趨一。明代儒學沿著朱陸異同愈加考辨,遠沒有宋代博大精密。明清之際天崩地裂,儒學重新煥發(fā)磅礴廣大之氣象,而入清之后逐漸流失宋學精神,于反抗功名理學中開啟漢學之途,明道經世之宗旨直至晚清才再度浮現(xiàn)*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2011年。。
這個儒家學術傳統(tǒng)的流變,在錢穆看來,實際對應著同時期政治社會的主題變奏。初期宋學之所以元氣淋漓,是要回到民族文化源頭,重整舊傳統(tǒng),再建人文社會政治教育的理論中心,用以經綸群己生活樣式。觀察后期理學、漢學等學術變遷,也應充分關聯(lián)到這一經世旨趣。
宋學元氣淋漓的一個主要活力是錢穆反復褒揚的先秦以來第二次社會自由講學,他稱之為“我民族永久之元氣”,“我民族國家數千年文化正統(tǒng)”*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范仲淹、胡瑗之自覺興起,皆非由國家教育之力,始見社會民間精神之勃發(fā)。宋明儒講學的環(huán)境,六百年多數時期,政府不能主持教育、領導學術,其間社會運力尤大。錢穆綜述此長時段社會自由講學的發(fā)展,厥分為兩途:一個歸于國家學校教育制度,推動政治發(fā)展;一個不斷推動社會講學創(chuàng)新,提供深層變遷動力,后者尤其生機蓬勃*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
與先秦相比,錢穆認為近世講學進一步擺脫政治依附,多屬社會平民學者自由結合,與先秦諸子投奔諸侯巨室不同,更傾向社會下行性。與漢唐儒相比,講學內容不限于經學家法,更多以各人思想學術為宗旨,講學方式更具流動性、隨機性和公共性*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1頁,第26頁、第27頁,第27頁,第27-28頁,第806-807頁,第798-805頁。。在孔子開啟先秦自由講學之后,近世儒家的興起開啟了中國第二次社會自由講學的長期演進。
思想學術的興起會對政治演進發(fā)揮長期影響,這是錢穆論史特別加以強調的一個主線。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理想在秦漢以降士人政府的形成遞進中就扮演了這一角色。應對近世世變而起的宋學,也因此而有自身的精神和智識特征。“宋學精神,正在使人知讀書為學不在顯貴,自不走入佛老之途”*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讀書論學,重鑄文明,其理想在于超越佛老出世之風,同時超越漢唐門第余念,成就一個更為高明廣大的理想境界。
這個境界,錢穆揭示其雖非西方式宗教,卻特有一種宗教精神?!胺矁仍谟幸环N相互共同的信仰,向外有一種綿歷不斷的教育,而又有一種極誠摯、極懇切之精神,自發(fā)自動以從事于此者,自廣義言之,皆可目之為宗教。宋明儒的秀才教,大體以大群全體為歸宿,可謂一種‘新儒教’”,“可說是范仲淹諸人以來流行于一輩自負以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們中間的宗教”,宋學“都帶有一種嚴正的淑世主義”*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源自社會民間的自覺精神,逐漸塑造為一種共識性的信仰,促進新士主體人格的樹立,在政治社會落實為教育、政治運動,以彰顯對于人生、宇宙精神的踐履持守,“以大群全體為歸宿”,這是宋學精神衍生的大經大法。
相比先秦漢唐儒學,宋學增加了本體論、工夫論的維度,這一點理學尤其鮮明,而其整體規(guī)模,則在明道經世,即錢穆所云“唱風教,崇師化,辨心術,核人才”。從國史長程趨勢來看,“中國社會,自秦以下,大體即向力的解消之途演進。迄于近世,社會各方平流緩進,流量日大,而流速日減……然我民族國家精神命脈所系,固不在一種力之向外沖擊,而在一種情之內在融和也”*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平鋪散漫社會下,人物情俗量大速減,更需兼顧凝聚與活力。宋學或曰近世儒家,為此貢獻了發(fā)展愿景與秩序創(chuàng)制動力,“他們熱心講學的目的,固在開發(fā)民智,陶育人才。而其最終目的,則仍在改進政治,創(chuàng)造理想的世界(開發(fā)民智、陶育人才為第一步,改進政治為第二步,創(chuàng)造理想為第三步)。宋明儒理論上的世界,是“萬物與我一體”(張橫渠之西銘為其代表作,此即上古先秦相傳之一種全體觀念也)”*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
在政治上,宋學的改革政令宗旨先后推動了慶歷、熙寧變法,在社會上,新士群開創(chuàng)了義莊、社倉、保甲、書院、鄉(xiāng)約等近世新制度*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錢穆比較先秦諸子與宋儒,認為前者并沒有實際掌握政權,其學術得以“各家完成他各家的精神面目”,而宋儒尤其在北宋,積極參政,學術意見沒有發(fā)展到深細博大,卻與政治沖突糾纏不清,發(fā)展為惡性黨爭,深刻影響了國運*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
但這并不能否定他們在政治上明道經世的基本規(guī)模。尊師重相,致力以三代理想精神改造現(xiàn)實,如張浚所云“廢立之事,惟宰相大臣得專之”,在近世歷史中實則先揚后抑,“此后元明清三朝,正向此項理論加以迎頭之挫壓”*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乾隆皇帝否定程頤的“天下治亂系宰相”論,申張“以天下治亂為己任尤大不可”,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自序”對此予以痛批,“夫不為相則為師,得君行道,以天下為己任,此宋明學者幟志也”,背后是近世以來社會政治發(fā)展大趨向的力量*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自序”,第2頁。。
承明清政治專制之禍,士人群體備受壓制,不能申張政學傳統(tǒng),然而社會自由講學的傳統(tǒng)活力不能消歇,延至晚清,遂有巨變。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概括清末民初政局癥結,君主制、中央集權制的潰敗之外,社會政治中堅勢力的不易形成被視為最重要緣由*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29-30頁,第30頁。。但錢穆認為這只是一時病態(tài),“不得謂此乃代表我民族國家數千年文化政體而為其最后之結晶。若果如此,則中國文化亦萬不能綿歷此數千年之久,而早當于過去歷史中煙消灰滅,先昔人之枯骨而腐朽矣”*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引論”,第29-30頁,第30頁。。
長遠看來,宋學滋養(yǎng)新士人群體,較為有力地應對了中唐以來愈發(fā)平鋪散漫的社會結構,在官與民、中央與地方之間溝通整合,擔負使命。錢穆論定,“宋明以下之社會,與隋唐以前不同。士族門第消滅,社會間日趨平等,而散漫無組織。社會一切公共事業(yè),均須有主持領導之人?!渌元q能支撐造成小康之局者,正惟賴此輩講學之人來做一個中堅(宋明理學精神乃是由士人集團,上面影響政治,下面注意農村社會,而成為自宋以下一千年來中國歷史一種安定與指導之力量)?!毙碌纳鐣沃袌詣萘χ纬桑P系到現(xiàn)代立國規(guī)模的再生,“亟待有再度興起的新的士的階層之領導與主持,此則為開出此下中國新歷史的主要契機所在”*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1頁,第808頁、第793頁,第25頁,第807頁,第810-812頁,第599頁,第594頁,第812頁。。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論立國規(guī)模,指出由社會整體自由活潑轉換出來的中心力量有利于共同體凝聚整合,且中心四圍無階級之分。近世以來平鋪散漫的社會結構更豁現(xiàn)新士人群體擔綱的社會政治中心之秩序構造義。然而,國史演變并非朝向平等化單線突進,其間仍有一重要的內在張力,屢屢為錢穆言及,此即門第世族與平民之嬗變互動。這一張力又橫向關涉諸多社會、政治與文化議題,如南北關系、等級權威與自由抗議、史學文章與經術義理、事功與道德理想,須于一系統(tǒng)視野中審視,方可窺見它們的政學意涵及其現(xiàn)代回響。
門第世家的貴族傳統(tǒng)乃中古社會政治的特色,這一傳統(tǒng)并不會隨著近世化平民社會發(fā)展而遽然消逝,因此其歷史慣性潛入地域民風、政治與文化精神各層面,而與近世的平民化趨勢形成一張力。另外,即使平民社會的發(fā)展,也會產生類似的門第與庶人問題,與之前的歷史遺產相呼應。
在論唐代貢舉制時,錢穆指出這個制度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的存在,并由政治權解放而促進全社會文化的向上。連帶論及魏晉以來的門第。錢穆認為,門第一方面近似于古代封建勢力的復活,而另一方面,“實為先秦、西漢以來士人地位之繼續(xù)增強……就全史之進程論,魏晉南北朝之門第勢力,在浮面則為一波折,在底層則依然沿文治之大潮流而滾進也”*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5-406頁,第309-310頁,第428頁,第549頁,第492頁。。這一論斷頗堪玩味。
士族本出于漢察舉制,漢衰在南方退倚中正品狀,在北方群聚自保,形成世族門第之勢,“王政轉移而為家教”,錢穆稱之為“變相的封建”、“變相的世襲”,與王室處于對抗或協(xié)調的地位*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96頁、第300頁、第307頁、第308頁。士族又有南北之分,“南方士族直是政治權利上之各自分占,而北方士族則幾成民族意識上之團結一致”,南方士族尚莊老玄學,北方士族尚經術政務。見《國史大綱》,第306-307頁。。另一面,門第保泰持盈,重視家教門風,傳遞儒經?!爸袊幕?,賴著這些門第的扶護褒揚而重得回生”,而開隋唐之盛的北方士族貢獻尤大*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5-406頁,第309-310頁,第428頁,第549頁,第492頁。。由門第世族進而為貢舉進士,突破特權小范圍,可見歷史傳統(tǒng)的大本大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生命力仍然強勁*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57頁。。
唐以來政權解放即帶來新的政治問題,門第屬于特殊階級,政權不公開,而科舉興起,“社會各方面人平流競進,皆得有參政之機會,而政權一解放,政治事業(yè)時有不易督責推動之苦”*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5-406頁,第309-310頁,第428頁,第549頁,第492頁。。對于新士人群體,國家應建立良好的學校與考試制度,方能督責推動,確保素質。在宋代,政府“又竭力想提高文治,然而亦根本不能對文吏有一種教育與培養(yǎng)”*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5-406頁,第309-310頁,第428頁,第549頁,第492頁。。這是宋學、新儒教興起的一個結構性緣由,“嚴華夷之防,重文、武之別,裁抑王室貴族之奢淫,讓受教育、講道理的讀書人為社會之中堅,這是宋以下力反唐人弊病的新路徑”*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405-406頁,第309-310頁,第428頁,第549頁,第492頁。。
從門第與平民嬗變互動的角度來看,宋儒興起,高唱華夷之防是自五胡北朝至于唐人不看重的一個觀念,參政自保的北朝士族及其后裔、退處偏安的南朝士族不強調之;盛唱擁戴中央的尊王論,這也是門第貴族社會退潮、繼宋朝王室在政制上集權后,于理論思想上正式倡導、收拾人心定于一的一大進展;相對于士族貴族的尚佛老、重詩賦文章,新儒家尊儒崇經,推動古文運動;新儒家以天下為己任,要求革新政制,尊三代而貶漢唐。這些是社會政治變遷的思想文化映射。
錢穆認為,宋儒在公私生活中都表現(xiàn)出異于唐代士人的地方,這種差異可見門第貴族與平民社會的風格嬗變:私生活上,適應于社會經濟與身世,宋儒“表現(xiàn)出一種嚴肅的制節(jié)謹度”,“與唐代貴族氣氛之極度豪華者不同”,且有宗教狂的意味;精神上“要不失為含有一種哲理的或純學術的意味”。唐人的政治表現(xiàn)是“事功”。錢穆認為,“此乃貴族學者之意態(tài)。即貴族傳統(tǒng)家教,大抵不過保泰持盈,傳世永福,而仍不脫事功的意味”。宋儒特出,在于“要把事功消融于學術里,說成一種‘義理’”。錢穆認為,“此乃平民學者之精神。彼輩要出來轉移世道,而不為世道所轉移。雖亦不離事功,卻不純從事功出發(fā)?!?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0-561頁,第793頁,第796頁,第586頁。以義理指導事功轉移世道,不再受身份門第束縛,平民始得出頭,其得力于一種普遍性的精神義理更甚于傳統(tǒng)學術。貴族學者與平民學者之分,灼見唐宋世變之異。
唐人仍然是就事論事,宋儒乃以理待事,從一個新的信仰、教育理想來理解人的群己生活。這包含了意義世界—實踐世界的一個范式轉移,其社會基礎是從門第到平民的轉移?!澳媳背逄齐m盛衰治亂不同,但學術上同帶有狹義的貴族門第性,故所治多為文藝詩賦,所重多在當代典章。稍稍逸出,求高僧,談玄理,卻與世法不相貫?!?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0-561頁,第793頁,第796頁,第586頁?!笆雷彘T第已消滅,不得不有一套新的理論與設施”,士人參政,“并不是在要保持君、相、官吏的門第或地位,而在為社會民眾盡其責任”*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0-561頁,第793頁,第796頁,第586頁。。宋儒排斥佛老,經世重回世人實踐之中心,并由以安頓生命終極關懷,可謂“與世法相貫”,也就是打通了此世與超越界而建立一個義理流行的世界觀。
同一處,錢穆比較宋儒與漢儒,認為宋儒與先秦諸子接近,都是平民學者的自由講學,重視經學儒術則接近漢儒。只是漢儒出身需要歷經郡縣長時期的實際行政磨煉,“故漢儒風樸而才練,宋儒意氣較發(fā)皇,對朝廷較輕視,較東漢儒益甚,不似西漢儒篤實,而與先秦儒為近”*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793頁。錢穆認為,秦以后政治,儒吏分行。漢代能收二者互濟之美。宋明以下,儒生在上位,文吏沉淪下僚,儒吏分而不能互濟,政治病象日益嚴重。見《人治與法治》,收于氏著《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79頁。。尤其理學學者相比漢儒,高明精微勝之,廣大中庸不足,主要在制度政事欠缺*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73頁。。平民學者興起,自由抗議表達為輕視政府權威,篤實干略不足,二者相反而成。因此,宋儒經世理想的再造,涵括了一個不限于政府中心的廣闊領域,一方面要在傳統(tǒng)政治領域革新改進,另一方面能夠開辟不同的權威中心、社會場域,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尤顯格外氣象,其主導趨向乃是平民式自由開拓的。主張此世與超越相通、個體與群體相通、個體修身與治平相通,打成一片,義理或曰天理流行,最顯近世精神魅力,背后是一個大公中正以立人極的普遍性最高理念。
從宋學內在的演進看,錢穆認為初期宋學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雖已開啟“秀才教”,但比起后起的理學家,“政治意味重于教育,尚沿南北朝、隋唐風氣,重文學,而較少嚴肅性”,其學術文化尚透露中古風氣、門第性格。理學家即中期宋學及其南渡傳人,最透顯平民學者的自由精神,“教育意味重過政治,始不重視文學,而學術上之嚴肅性亦遞后遞增”,“他們對于政治的態(tài)度,寧可犧牲機緣,決不肯降低理論。所以他們對于在野的傳播學術,較之在朝的革新政治,興味還要濃厚,并不是他們無心于政治之革新”*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796-798頁。如論知縣不接監(jiān)司,胡文定拜見謝上蔡,“此等風氣,唐人絕不知之。然若無此,天下將惟以科目官階為人高下矣”,見《國史大綱》,第801頁。。由于這種演變的曲折,初期宋學的樣態(tài)更為豐富,體現(xiàn)平民興起與門第遺風的多種雜糅并存,中期以后雖然精純高明,卻也趨向單一了。其間,浙東諸儒仍能體現(xiàn)中古學術、初期宋學中的某種門第貴族氣質,遂與正統(tǒng)理學分庭抗禮,并影響后者的后續(xù)發(fā)展,余響直至明清之際、清末民元*見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第二五至二八章。。
與門第和平民嬗變并存的另一歷史張力,為南人北人之競爭,兩組張力往往交叉滲透。近世以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南人興起,也帶來思想與態(tài)度的沖突。南人開新風氣,在野提倡學校,在朝振厲風節(jié),文章、朋黨皆以興發(fā)。南北在經濟、政治上的競爭表現(xiàn)在北宋黨爭中,“王安石新政,似乎有些處是代表著當時南方智識分子一種開新與激進的氣味,而司馬光則似乎有些處是代表著北方智識分子一種傳統(tǒng)與穩(wěn)健的態(tài)度”*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60-561頁,第793頁,第796頁,第586頁。。元祐黨人大多北方人,其中又分洛、蜀、朔三派。這種南北思想學術差異,在中古士族門第的南北區(qū)分中已有先兆,北方尚經術、南方趨玄思,在近世又有改頭換面之表達。
另一重思想精神上的歷史張力,是“經術派”、“理想派”與“史學派”、經驗務實派的角逐,在新舊黨爭、元祐諸儒內都可見。荊公新學、洛學重經術經世,強調王霸之辨,主張朝政的徹底變革,二者不同在于對治人、治法輕重關系之處理。司馬光為先導的朔學是正統(tǒng)北方派,重史學、實務經驗,不信王霸之別,主張延續(xù)漢唐法制、祖宗之法而漸進改良*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89-599頁,第600頁。。宋明理學接近新學,高唱道統(tǒng)論,是近世“經術派”的主要代表。
從門第與平民之變來看,經術派強調師道、尊相,而史學派比較偏于尊君,這是經史、王霸之大辨,也透露平民自由抗議與門第穩(wěn)健保守的氣質差異。經術派有理想、有朝氣,有抗議權威的勇氣,史學派平穩(wěn)不激進,切于事情,缺陷在于理想不鮮明,易于因應事務,卒至空洞委頓。“變學究為秀才”,正是唐宋人才轉變一大關鍵,要使人明經致用,造就新士。王安石新政失敗后,宋學講學不輟,此意一以貫之。而無論南北之爭、經術史學之爭、門第平民之分,這些角力的歷史情境已非中古士族世界,而是一個平民精神漸興的近世社會。門第世家的組織機制逝去,精神遺響未絕,轉而植入平民社會,于平鋪散漫中新士突起,釋放為新一階段的歷史嬗變動力。悲壯的是,“宋儒的自覺運動,自始即帶有一種近于宗教性的嚴肅的道德觀念,因此每每以學術思想態(tài)度上的不同,而排斥異己者為奸邪。這又足以助成他們黨爭意見之激昂?!?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589-599頁,第600頁。黨爭惡化,官僚投機,最終導致宋代國運的衰落。平民社會中的思想學術角逐,無門第范圍節(jié)制,竟趨于意識形態(tài)化與惡性黨斗,互相加以道德化污名,不能走向制度化良序競爭,這是值得今人深思之處*宋明儒的時代困境之一,在于平民社會的政治擴展(社會智識界投身政治)快于也大于秀才教的增長,這一層矛盾包含了科舉官僚與道學宋學儒者之沖突。見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809頁。。
國史演進,有波折,亦有長趨大道,如中古門第所顯示之變相封建與文治潛流。近世平鋪散漫社會中仍可見門第遺產(或類似階層)與平民新潮之歷史張力。門第士族社會,上對君主,外應強敵,民眾尚可以依靠士族而回轉斗爭。近世若無新士群,平民社會的低度組織化更難以發(fā)揮力量*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252頁。。若置于全史進程,前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可見封建貴族與平民學者的角逐;后此,一個更為平等化的現(xiàn)代社會是否也仍蘊涵著類似的歷史張力,在等級、權威、秩序與自由、平等、烏托邦之間展現(xiàn)新的變奏?*頗有論者強調晚明庶民社會平等性的興起,其實這仍在宋以來近世門第與平民的變遷張力之中,與宋代道學的心學化推進實為同步。另外,錢穆認為經術派的思考模式在現(xiàn)代反傳統(tǒng)思想中仍有表現(xiàn),參見黃克武:《錢穆的學術思想與政治見解》,收于氏著《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修訂版),九州出版社,2016年,第334-351頁。前此后此之間,是否仍受到文化大傳統(tǒng)的深刻影響?這是錢穆先生留給我們的追問。
道統(tǒng)論在傳統(tǒng)學術中本宋儒接續(xù)韓愈,為理學、道學傳承指示出來的精神譜系,謂自孔孟后中斷千年,始由其人發(fā)覆重光。
錢穆先生論述道統(tǒng),有寬有嚴。若論嚴,則如朱子論二程衣缽傳授,謝、楊、尹三家皆不與?!爸袊幕髠鹘y(tǒng),自孔子以下兩千五百年迄今,可謂歷代有傳。然每一大師出,亦可謂每不易得其衣缽之傳”*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89-90頁,第117頁。。
從廣義論道統(tǒng),如“中體西學”之體非中學,而是“吾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文化大傳統(tǒng)”*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89-90頁,第117頁。。道統(tǒng)即在這個文化大統(tǒng)中,“中國得成為廣土眾民一統(tǒng)之大國,又綿延五千年迄今,為并世其他諸民族所無有。此皆由學統(tǒng)政統(tǒng)道統(tǒng)和合成一文化大傳統(tǒng)之所致”*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中國文明重統(tǒng),道統(tǒng)一天人,合內外*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對于道、學形成相當一致的共識,天下人才能和合成群。道統(tǒng)是合群之必要條件,同時道義和文德成為指導政治的最高標準。由多數人演出少數人,甚或更少數人,終必回歸多數,以圣賢為代表而宗法道統(tǒng)*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錢穆認為這是文化大傳統(tǒng)的大本大原,有其強勁生命力,歷周秦之變、唐宋之變,均可見其潛力生發(fā),型鑄社會政治秩序。
不限于理學的狹義道統(tǒng)觀,錢穆將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的關聯(lián)回溯至中國大歷史中,反思其背后的政學、政教形態(tài)。周文王彰明堯舜以來政治,尊奉道義而非武力。周公暢宣“治統(tǒng)即道統(tǒng)”的觀念,臣事成王而尊崇禮治,禮之所在即道*錢穆:《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第23冊,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59頁,第60頁。。孔孟開啟出的士人群體,成為上古以來道統(tǒng)的擔綱者。王官學在周以后,轉而為百家言,后者也轉而為道統(tǒng)之所在。
齊國稷下先生演變?yōu)榍貪h博士,就是代表社會下層平民學者的新興勢力,與傳統(tǒng)王室史官遙遙相對??梢哉f,錢穆將宋代拈出的道統(tǒng)觀念上溯前古,貫通闡明,也在先秦諸子與宋儒身上點撥出文化大傳統(tǒng)中由平民代表的自由精神與門第貴族精神屢興嬗變*錢穆:《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收入《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4頁,第58頁。。
秦以治統(tǒng)凌駕道統(tǒng),以吏為師,乃被視為“專制”。漢興,王室代表治統(tǒng),五經博士官代表道統(tǒng),建立起士人政府(學人政府)為主干的“文治”(又稱“士治”、“學治”形態(tài))*錢穆:《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收入《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4頁,第58頁。。大體上,治統(tǒng)有代興,道統(tǒng)并不隨之起伏。
唐代初期政治,仍能綰合治統(tǒng)、道統(tǒng),成就貞觀之治。但士人多尚佛老,“前古相傳政治上之最高標準,反趨于黯淡”*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韓愈特出,上承中國古代士之大傳統(tǒng),使世人重識道統(tǒng)。近世社會門第消退,新士人群體更倚重此文化大傳統(tǒng)之精義合群立志,引導政治,遂發(fā)明道統(tǒng)觀念以彰顯其理想。而經術派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訂立經義,作為教育和考試標準,錢穆認為道統(tǒng)轉下于政統(tǒng),違背中國文化傳統(tǒng)大義。史學派也尊奉經義,但新舊黨爭目標在于政權,得失利害不免乖于道義是非。
理學作為新士中的新士,居于第三者,退野不競,尊道統(tǒng)于治統(tǒng)之上,四書在元以后成為科舉取士標準,取代五經系統(tǒng)。周公所傳五經,代之以孔孟、程朱等平民做出之四書,錢穆認為這是道統(tǒng)地位隨歷史演進益尊于治統(tǒng)之上*錢穆:《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第23冊,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59頁,第60頁。?!吧鐣聦佑修D超于政治上層者,則宋代之較漢唐,其在中國文化展演之階程上,不得不謂其又進了一步”*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而清代漢學、宋學,“同是以道統(tǒng)爭求凌駕治統(tǒng)之上”*錢穆:《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第23冊,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59頁,第60頁。。從這個分析也可看出近世平民社會所代表的精神趨向之力量。
錢穆論政統(tǒng),認為漢唐強盛,明代稍遜;而道統(tǒng)學統(tǒng),“則宋以后尤盛于宋以前。社會下層遞有進步,中國依然是一中國,而旺盛繁華遞有升進,亦一不可掩之事實也”*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40頁,第226頁,第226頁,第186頁,第219頁,第222頁。。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特色,就在“學術必求能領導政治,政治必求能追隨學術”,政學相維,或曰政治與學術緊密相融洽*錢穆:《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3冊,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60頁;又云“政治機構中,有不少專屬學術文化事業(yè)之部門,不僅為學人占仕途,乃謂于政途干學業(yè)。政府中多設專官,不問政事,而主持一切學術文化事業(yè)之保存擴大與流傳”,見《道統(tǒng)與治統(tǒng)》,《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3頁。。錢穆指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政學合一,其中政學或曰政教,實有相制與相維兩面,不可偏言之*另見錢穆《中西政教之分合》,載《文化學大義》,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7冊,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97-210頁;另見任鋒:《政教相維下的“兼體分用”:儒家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教政治》,《學海》2014年第5期。。
辛亥革命后,政統(tǒng)變于上,道統(tǒng)亦變于下?,F(xiàn)代國人“于‘道統(tǒng)’一語,則更所鄙棄,認為是封建社會、專制政體所遺下之陳腐語。甚至如宋、元、明歷時六七百年之理學運動,專據其不注意女子纏足,即可以‘不人道’三字一筆抹煞”*錢穆:《治統(tǒng)與道統(tǒng)》,《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九)》,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23冊,第61-2頁。。反傳統(tǒng)思潮打倒孔家店*“孔家店中之伙計,即本文所謂社會下層之士是也”,見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90頁。,雖致力攻擊儒家理學,心態(tài)觀念上卻不脫道統(tǒng)論(“經術派”)影響,只是以西化理想代替了三代道法,是古非今轉換成了揚西貶中。*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第195頁,第191頁,第192頁。
錢穆認為,西方現(xiàn)代民主社會,有財統(tǒng)、學統(tǒng)、教統(tǒng)、工統(tǒng)、黨統(tǒng),資本、智識、信仰各自主張,然而無中國古來之道統(tǒng)與士統(tǒng)*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第195頁,第191頁,第192頁。。士人非資本家、知識分子、教士,以彰明道統(tǒng)為大任?!爸袊撕笫欠袢皂氂惺恐嬖?,又如何使士統(tǒng)之復興,此則我國家民族大生命之特有精神之所在,所尤當深切考慮討論者”*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第195頁,第191頁,第192頁。。
錢穆認為,現(xiàn)代中國轉型,必是尊重傳統(tǒng)前提下的更生之變,而不能忽視文化系統(tǒng)而簡單移植。于道統(tǒng)和治統(tǒng)關系之政學問題,一方面重視道統(tǒng)的引導價值,另一方面注意道統(tǒng)與政治的不可分裂。政治體需要確立道統(tǒng)所代表的傳統(tǒng)與價值共識信念,并獎興學術,培養(yǎng)賢能。
“教育重家言,不重官學,循下統(tǒng),不循上統(tǒng),此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絕大特點”*錢穆:《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5頁,第84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在評解五權憲法理論時,錢穆指出,“欲求民氣發(fā)舒,助長其陽剛之美,消散其陰柔之惡,而又不陷于啟爭端召分裂,則莫如宏獎儒術,尊崇師道,教育獨立,講學自由,又于考試院與國民大會多方羅致耆賢碩德,而尤要者在于伸道統(tǒng)于政統(tǒng)之上”*錢穆:《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5頁,第84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這顯然是在激活他不斷推崇的近世宋學精神。“伸道統(tǒng)于政統(tǒng)之上”,一方面為共同體提供精神信念上的共識基礎,尊崇孔子之教是傳統(tǒng)文化之宗師;另一方面確保民間社會不被權力系統(tǒng)壓制其自由活力*錢穆:《政學私言》,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65頁,第84頁,第161頁、第162頁、第163頁。。而考試和選舉制度重視賢能代表,則依賴國家教育和選拔人才,這又需要對于傳統(tǒng)優(yōu)良制度進行現(xiàn)代重塑。
在近世趨于平鋪散漫的社會結構中,宋儒藉宋學重建社會政治中心,在君臣、官民之間溝通整合,指導提升,于國史變遷中推演出立國規(guī)模的新氣象。這一脈絡對于我們理解宋學代表的近世傳統(tǒng)十分關鍵。宋儒活躍其間的近世社會,體現(xiàn)出與中古門第傳統(tǒng)頗為不同的平民自由氣質,門第與平民之嬗變也具現(xiàn)于宋學內在的思想學術競爭中,影響及于現(xiàn)代。道統(tǒng)論出自宋儒,實提點出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一大特征,重視政學相維和士統(tǒng)重建。在“近己則俗變相類”的現(xiàn)代中國,準確而深入地認知近世傳統(tǒng),“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倫政事”,仍是一個有待積極探索的時代新命。
本文系筆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治道傳統(tǒng)中的公共理念及其現(xiàn)代轉換研究”(編號:15BZZ016)的階段性成果。
2017-08-10
任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0872
趙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