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愛華,李 勇
(山東巨野縣龍固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 菏澤 274918)
近年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的發(fā)病率有所上升,明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的臨床特點,有助于更好的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本文結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資料,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的臨床特點分析如下。
以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首發(fā)癥狀的不同分為A組(35例)、B組(33例),其中A組首發(fā)癥狀為支氣管擴張表現(xiàn),B組首發(fā)癥狀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3.3±3.5)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4±0.4)年;B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3.5±3.3)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2.3±0.2)年。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確診,在一般資料方面,A組和B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回顧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及診斷過程,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積極的治療。所有患者在治療中采用綜合治療方法,具體的有:(1)基礎治療,做好患者基礎疾病治療,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抗炎治療,囑咐患者臥床休息,做好病房護理;(2)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止咳、祛痰、平喘等治療,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在治療中需要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長效β2受體激動劑進行治療;(3)其它治療,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根據(jù)個體差異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導[1]。
本研究觀察指標有:(1)A組患者和B組患者首發(fā)癥狀表現(xiàn);(2)療效。
患者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典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肺功能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典型癥狀以及肺部功能指標改善明顯;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肺功能指標改變較小,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以支氣管擴張癥狀表現(xiàn)為主,患者典型癥狀有慢性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咯血,肺部濕羅音,對患者采用胸部X線檢查、支氣管造影、纖維支氣管鏡、痰液細胞檢查等綜合確診,采用胸部CT檢查后顯示下肺屬于支氣管擴張的主要部位。B組患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首發(fā)癥狀,以阻塞性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為主要表現(xiàn),肺功能檢查有阻塞性通氣障礙的存在,CT檢查顯示雙上肺、肺氣腫以及肺大泡周邊存在明顯的支氣管擴張。也就是說不同首發(fā)癥狀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在出現(xiàn)的支氣管擴張部位存在差異。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情況比較分析 [n(%)]
本研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多見于老年人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史,比如肺結核、肺炎等,大多數(shù)患者存在長期吸煙史,盡管首發(fā)癥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診斷中均需要結合X線胸片、胸部CT以及病原學檢驗等綜合診斷。在治療過程中也需要采用綜合治療方法。通過基礎治療、藥物治療以及其它治療,在改善患者癥狀的同時促進相關功能的恢復。
對于患者如果在臨床上呈現(xiàn)出反復發(fā)作,且肺功能不斷下降,則需要對患者進行支氣管擴張的診斷,進而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做出診斷,在具體治療中還需要明確支氣管擴張的程度、范圍以及所處區(qū)域,對于常規(guī)抗生素使用效果不明顯的應進行細菌培養(yǎng)、藥敏試驗等,進而采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抗炎治療。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在臨床治療中需要采用綜合性治療方法,進而同步實現(xiàn)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支氣管擴張的治療。
[1] 陳 勇,劉 雙,焦 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 . 心肺血管病雜志,2016,35(04):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