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念軍(廣州市第一中學 510000)
近年來,中國舞蹈家協會在北京舉辦了一個名為“校園舞蹈的春天”的系列活動,與會人員中不乏舞蹈界的大“咖”,我校也非常榮幸獲頒了“全國舞蹈教育傳統校”的榮譽牌匾。在這里,舞蹈教育的思想、理念不斷地發(fā)生碰撞與融合,不僅有著名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專題講座,還有當地中小學的舞蹈教學成果展示課,全國各中小學的代表們紛紛表現出了對舞蹈教育的空前重視,真是令人欣喜萬分。作為舞蹈教師,眼看現今舞蹈教育的發(fā)展是如此多嬌,筆者內心不免多了幾分期許。然而,感到欣慰之余,筆者也意識到,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追求更高的教育目標,才是當今舞蹈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之所向。放眼望去,從各個普通高中的課程結構設置來看,許多高中沒有開設必修的舞蹈課程。所幸的是,筆者所在的高中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將舞蹈課程設置為音樂類必修科目,這就為我校的舞蹈普教校本課程的建設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間。雖然,一個課程體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僅靠一人之力就能鑄就而成。但這一路走來,筆者希望將一些對普教類高中舞蹈課程的教學想法與君共勉,期望能夠向建成舞蹈普教體系的校本課程,實現優(yōu)秀綜合性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邁出第一步。
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就要懂得靈活的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舞蹈亦然。因為高中的教學對象多為已年滿15周歲且缺乏舞蹈基礎的青少年,所以不能采取過于專業(yè)的教學訓練方式,應以熏陶為主,鍛煉為輔,并圍繞以下幾個教學目的展開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舞蹈練習的誤區(qū)在于:一味的追求高超的技術技巧。無論是專業(yè)舞蹈院校,還是少年宮等培訓機構,都會出現對極難技術技巧的教學追求。精彩的技術技巧展示也許會讓你的課堂看上去無比精彩、效果極佳,但實質上這早已脫離了舞蹈藝術追求的審美屬性,反而更偏向雜技藝術的訓練追求。再者,假設對技術技巧的追求是舞蹈訓練中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那么這里就會存在一個教學的盲點——對從教對象的屬性辨別。作為15周歲以上的既無舞蹈基礎又不從事舞蹈專業(yè)的青少年而言,高強度的技術技巧訓練不僅事倍功半,而且還會出現由于各種不適宜的因素而造成的骨骼拉傷等生理性傷害。所以,對于普教類學生的舞蹈課程設置來說,初學階段應以形體類芭蕾訓練為主,旨在鍛造出姣好的身形體態(tài),為其在接下來的舞蹈學習中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不良的、甚至哈腰弓背的體態(tài)不僅是跳舞不好看,想必在日常的行走當中也是不符審美的。
在普教類舞蹈訓練中,此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因為協調的身體不僅是為了能夠更自如地完成舞蹈動作,還有利于青少年身體及智力的全方位發(fā)展。筆者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種人——身姿挺拔,但做動作極不協調。這時,你也許會大為惋惜,白白浪費了這么一個好條子。其實不然,有的人是因為沒接觸過舞蹈而體現出“暫時性”的不協調,這些往往可以采用一些現代舞中對手腳配合度要求較高的訓練組合對其進行肢體的開發(fā)練習,從而解決這種“暫時性”的不協調。當然,有些人是“天生性”的不協調,做再多的針對性訓練也效果不佳。但請不要急于定論,因為這樣的人也有他自己的獨特魅力所在。在訓練中,可多以舞蹈編創(chuàng)的角度啟發(fā)他順應自己的身體而動,進而會出現許多你意想不到且獨具風格的動作樣式,這就是對他自身風格性的發(fā)掘——將無化為有,將有變?yōu)闃O。
在歷史的長河中,美與丑一直都呈現出對立的形態(tài)。但如何界定美丑,很多時候卻取決于個人的審美趨向。在筆者的看來,真、善、美實為同義的表達,即真的就是善的,善的就是美的,所以真的也是美的。換言之,即便是丑的,只要它丑得真實,或襯托出世間之美,那么這個丑也是具有其美的特性的。舞蹈的本質是運用人體作為表達的載體,呈現出美的肢體語言,亦可透過丑惡的表象傳達善之本意,或直達善之核心。所以,通過對舞蹈的學習來提升當代青少年的審美品位便是最為直接和全面的。那么,在培養(yǎng)出良好體態(tài)和協調肢體的基礎上,如何在舞蹈教育中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就成為了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舞蹈普教的第三階段,就是盡可能的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舞種風格,每個舞種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組合進行學習。由于課程的時間有限,在這里不必進行太過深入的學習,目的在于引導他們認識及體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美與真實。通過此階段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舞動,更領略到了不同舞種的“真善美”之精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此外,舞蹈教育在普教里能做到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許多人性之真善美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所體現。在舞蹈課程的實踐中,可讓學生接觸一些具有積極、深刻意義的舞蹈劇目,對其進行鑒賞或片段的學習,如《八女投江》、《中國媽媽》等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里一些感人事跡贊頌的舞蹈劇目。你會發(fā)現,與學生被要求朗誦這類情節(jié)的文字時相比,用他們自己的身體演繹之后所獲得的體會將更為深刻與難忘。
上述的幾點僅是個人從教以來之感想及對普教類舞蹈課程教授的些許想法,顯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但筆者堅信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定會在今后愈加豐富的課堂及實踐的經驗積累中不斷地得到完善,為培養(yǎng)祖國未來的綜合性優(yōu)秀人才獻上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