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文化圖式理論出發(fā),分析楊憲益翻譯該著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從而為譯者相關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文化圖式理論;《竇娥冤》;楊憲益版本;翻譯策略
1 圖式理論和文化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來源于希臘語,此概念最早由德國古典哲學家Kant提出。英國心理學家Bartlett將其帶入心理學領域,并在1932年提出:圖式是對過往認知與過往經驗的積極組織,這種組織能夠對任何具有良好適應性的有機體反應產生影響(1932:201);人工智能專家Rumelhart認為:圖式就是積聚在一起的知識的單元、是認知的建筑積塊(1977:56-82)。通過以上幾種不同的關于圖式的理論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圖式理論在不斷的完善,擴展。但是不斷出現(xiàn)的中心詞卻可以提煉為“知識”、“以往”、“人腦”、“結構”,將它們進行總結:圖式是人腦中過往知識與經驗的集合網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網絡系統(tǒng)在不斷存儲、擴充、更新。當人們接受新的知識時,圖式會將新的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連接,使得新的知識可以被理解。如果沒有舊的知識連接,這個新知識將不能被理解,所以在翻譯活動中,譯者要考慮譯入語圖式。
文化圖式,顧名思義,強調與文化相關的一切背景知識,包括風俗習慣、宗教歷史、地理環(huán)境等等。朱厚敏從語言理解的角度對文化圖式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文化圖式是文本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識,包括傳統(tǒng)、風俗、民俗等內容的知識結構,這種背景文化知識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朱厚敏,2009,30)。根據文化圖式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在所處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會對事物形成相對獨特的文化圖式。
2 文化圖式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
文化圖式理論視角在翻譯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大致三種情況:文化圖式重疊、文化圖式沖突、文化圖式缺省。
文化圖式重疊,即源語言中的某個事物或現(xiàn)象,在譯入語中有對應的文化背景,或者相對應的語言。例如,“替罪羊”一詞,《孟子·梁惠王上》中齊宣王不忍心見牛恐懼戰(zhàn)栗,命以羊替換牛。而在西方文化中,《圣經》(《舊約》)中記載,上帝要亞伯拉罕以羊來代替自己的兒子以撒?!疤孀镅颉痹趦煞N文化中都有著相同的悲劇色彩,可以看出文化在不同的文明中重合了。
文化圖式沖突,是指文化交際過程中兩種語言之間進行轉化時,在目標語和源語中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和現(xiàn)象,但其具體的文化內涵意義卻是完全相反或部分相反。例如,“龍”這一形象在中國帶有高貴神秘的特點,但是在西方“龍”是邪惡的化身。所以現(xiàn)在為了區(qū)分兩種文化現(xiàn)象,中國的“龍”一般直接翻譯為“l(fā)ong”。
文化圖式缺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兩種語言進行轉化時,目的語中沒有與源語言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圖式,這是文化圖式在翻譯中的難點。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和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要求的“臥冰求鯉”、“埋兒奉母”等具有變態(tài)傾向的詞是雙方都難以理解和接受的。
3 文化圖式視角下《竇娥冤》楊憲益譯本分析
《竇娥冤》“元曲四大悲劇”之一,將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吏的殘酷、人性的泯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主人公竇娥憑借豐富的人物形象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本文選取楊憲益的譯本《snow in midsummer》結合文化圖式理論翻譯策略進行分析討論,為今后譯者選取翻譯策略提供借鑒。
3.1 文化圖式重疊
稱謂。中國講究親緣關系,稱謂詞匯十分具有特色。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著“尊他自謙”的使用模式。文中“老夫”是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男子在對下一級時的自稱,“老身”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中老年婦人對下一級的自稱。而“妾身”是年輕女子的自謙。而這三個詞在楊譯版中分別譯為“i”“i””“my”,其中包含的階層背景消失。再例如,“叔叔”既是父親的弟弟這個親屬身份,也是侄子對“叔叔”的稱呼。在英語文化中,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介紹時會說“這是我的叔叔”,但是在稱呼時大多會直呼其名稱“Tom或者 uncle Tom”,而不會直接說“uncle”。稱謂文化圖式是中國文化圖式中的一個特色,譯者在翻譯時既要翻譯的簡潔,又要盡可能體現(xiàn)出這種文化特點。由于中文稱呼的特定性,中英稱謂文化圖式在謙詞和敬詞等方面并不能很好的對應,這是所有譯者在翻譯中國古典小說戲劇是都應關注的重點。文化圖式的重疊就是譯入語與源語言有對應的文化圖式,但卻并不能完全照應。所以,在面對文化圖式重疊時,譯者往往采用直譯或補譯的翻譯策略。
3.2 文化圖式缺省
“春榜動,選場開,the spring examination will soon be starting ”中國的考試體系成熟而嚴密,這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所沒有的?!按喊瘛币步小按洪潯泵磕甏杭驹诰┏牵蛘呤锥嫉挠尚悴趴梢詤⒓拥目荚?。所以譯者的直譯“spring examination”并不能翻譯出其中的深意,也不能使讀者明白為什么竇秀才千里迢迢要去“京師”考試。
文化圖式缺失容易造成譯入語讀者不能接受新的知識信息,而許多中國文化圖式常使用到比喻、借喻、隱喻等修辭手法。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既能保持修辭手法的妙用,又能向讀者傳達其深意。
3.3 文化圖式沖突
由于宗教理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圖式在宗教方面總有許多沖突的部分?!澳皇乔笆览餆悴坏筋^ did i burn too little incense in my life”、“勸今人早將來世修 we should all do good betimes”,這兩句話包含著深刻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講究修來世。而西方基督教的教義是人生而有罪。所以“莫不是……來世修”這句話,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所以“燒香”這個文化圖式,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圖式。譯者將起其翻譯為“burn too little incense”,到不如用替代法將其翻譯成“pray”,或者在“burn too little incense”后加注釋。因為兩教宗旨都是推崇不作惡。而譯者以替代翻譯法將“勸今人早將來世修”翻譯為“we should all do good betimes”,翻譯的十分巧妙。
文化圖式沖突,表明相似的事物或意像在譯入語和源語言中文化圖式相沖突。這是譯者翻譯的難點,文化圖式沖突的翻譯容易出現(xiàn)偏誤,導致讀者的不理解甚至抗拒。所以譯者在翻譯文化圖式沖突時,可以使用意譯加注,或音譯加注。尤其是在翻譯相似事物,不同意義時。
4 總結
人們常常將圖式理論和翻譯研究相結合,因為圖式理論清楚的、系統(tǒng)的劃分模式有利于源語言和譯入語文化的對應。要用好文化圖式理論,譯者對于原語文化圖式和目標語言文化圖式就要要有足夠的了解,幫助譯入語讀者構建圖式。在漢英語言有文化圖式重合時,直譯和補譯是常用的有效策略。而出現(xiàn)圖式沖突或圖式缺省時,則需要多樣化的翻譯策略。但是為了使譯入語讀者能更深刻的理解源語言文化的美妙之處,直譯加附注或音譯加附注的翻譯策略更加值得選擇。
參考文獻
[1]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朱厚敏.文化圖式在翻譯中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 (6):30.
作者簡介
徐艷紅(1992-),女,漢,湖北棗陽人,研究生,武漢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筆譯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