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紅
【摘要】 目的 探討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效果。方法 87例腰椎間盤突出, 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實驗組(44例)。對照組采用椎間盤突出貼膏治療, 實驗組采用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情況及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評分系統(tǒng)(JOA)、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結果 治療6個月后, 實驗組JOA、ODI和VAS評分分別為(8.78±3.23)、(5.16±2.14)、(3.24±1.70)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7.31±1.25)、(22.12±5.20)、(4.45±1.31)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0.9%高于對照組的72.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2%(3/44),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3%(5/43),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接受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治療的效果突出, 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腰椎間盤突出;療效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2.031
腰椎間盤突出是脊柱病變, 患者的發(fā)病主要是外傷、腰部先天性異常等所引起的病變, 導致腰部神經(jīng)受到壓迫, 患者產(chǎn)生了疼痛感, 因此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現(xiàn)在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的發(fā)病率超過了15%, 還在不斷上升。該疾病的治療以西醫(yī)外科手術和中藥貼膏為主[2]。中藥貼膏是我國中醫(yī)治療的一種方式, 該治療手段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小, 使用簡單, 患者的癥狀能夠緩解, 但是無法獲得根治效果[3]。髓核摘除手術的優(yōu)良率為80%~90%, 但是存在不良反應和復發(fā)情況。有研究指出, 融合術對降低術后腰腿痛有所幫助, 但是會引起術后假關節(jié)形成等新[4, 5]。本院此次對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與椎間盤突出貼膏治療的效果開展了分析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7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平均突出直徑(9.3±2.2)mm。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實驗組
(44例)。實驗組男24例, 女20例, 年齡34~78歲, 平均年齡(52.6±9.3)歲。對照組男21例, 女22例, 年齡45~75歲, 平均年齡(53.9±7.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實驗組 患者采用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 選擇硬膜外麻醉, 調整患者體位至俯臥位, 切口部位選擇腰部棘突中間部位, 將椎旁肌肉進行剝離, 讓關節(jié)突關節(jié)椎間隙曝露在手術視野內(nèi)。通過C型臂X線機定位椎弓根, 將纖維環(huán)組織、除椎間盤以及上下椎體終板, 將椎弓根釘植入, 咬碎小關節(jié)突, 置入深度距椎體后緣約3 mm, 固定鈦棒, 切除上下關節(jié)的突關節(jié)面軟骨。術后縫合手術切口, 置入引流管,
24 h后拔除引流管, 臥床休養(yǎng)20 d, 視情況下床活動, 術后60 d
可以去除腰圍, 并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
1. 2. 2 對照組 患者采用椎間盤突出貼膏(湖北九葉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治療, 貼服12 h/次, 1次/d, 連續(xù)治療60 d。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標準[6]:痊愈:患者癥狀全部消失, 活動能力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癥狀改善明顯, 活動基本無影響;有效:患者腰痛癥狀仍然存在, 但是有較大程度緩解, 活動偶有受限;無效:患者和治療前相比無改善或者更加嚴重。總有效率=
(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對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的JOA評分、ODI評分和VAS評分進行記錄。統(tǒng)計兩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腹瀉、皮膚狀態(tài))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JOA、ODI和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JOA、ODI和VAS評分分別為(4.50±1.23)、(25.12± 5.1)、(6.15±1.37)分;對照組評分分別為(4.39±1.22)、(24.12±
5.21)、(6.45±1.34)分,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個月后, 實驗組JOA、ODI和VAS評分分別為(8.78± 3.23)、(5.16±2.14)、(3.24±1.70)分;對照組評分分別為(7.31± 1.25)、(22.12±5.20)、(4.45±1.31)分。兩組的JOA、ODI和VAS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痊愈15例, 顯效12例, 有效13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0.9%。對照組痊愈6例, 顯效10例, 有效15例, 無效12例, 總有效率為72.1%。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82%(3/44),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3%(5/43),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發(fā)病率高, 患者椎管狹窄, 髓核內(nèi)突。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外傷, 占80%, 其次是扭傷, 占10%, 其他原因占10%[7]。臨床使用保守方式治療能夠減輕疼痛, 但是會復發(fā)和無法根治。腰椎間盤突出發(fā)病機制復雜, 內(nèi)因是椎間盤退化, 外因是挫傷和慢性積累[8]。目前臨床認為腰椎間盤突出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①自身免疫反應:機體受到刺激后產(chǎn)生抗原抗體, 引起疼痛癥狀;②機械壓迫:突出物壓迫神經(jīng), 導致根性坐骨神經(jīng)痛的癥狀;③化學性神經(jīng)根炎:髓核突出使神經(jīng)根水腫粘連, 引起無菌性炎癥。因此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急性期患者應該盡快的消除炎癥, 緩解癥狀, 讓水腫和粘連得到改善, 如果治療延誤可能會引發(fā)椎間隙狹窄, 腰部功能異常等問題。endprint
目前臨床中使用椎弓根內(nèi)固定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較多, 對腰椎穩(wěn)定性有一定幫助。椎間融合術附加雙側椎弓根固定能夠讓腰椎的水平剪切剛度和軸向剛度提升, 穩(wěn)定性大幅提高。但采取該種治療方式時需要使用影像學診斷來減壓和定位, 提升手術有效率, 避免細小骨粒進入椎管。本次研究說明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能夠穩(wěn)定椎間盤, 減少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 椎弓根內(nèi)固定脊柱融合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效果顯著, 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以后可以增加這方面的研究, 加大研究樣本, 并在臨床中可以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旭平. 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比較觀察. 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 15(5):60-61.
[2] 楊春英.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及護理觀察.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2, 28(5):384-386.
[3] 賀憲, 黃東生, 梁安靖, 等. 椎體間融合術與單純髓核摘除術治療合并ModicⅡ型改變的單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4, 24(11):1007-1012.
[4] 王少峰. 單純髓核摘除術和腰椎融合術在椎弓根釘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對比研究.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3, 24(19): 4527-4528.
[5] 雷軍玲. 單純髓核摘除術與腰椎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對比. 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 2015, 26(7):834-835.
[6] Müslüman AM, Yilmaz A, Cansever T, et al.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 fusion versu posterolateral fusion with instru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ow-grade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midterm clinicalo utcomes.
J Neurosurg Spine, 2011, 14(4):488-496.
[7] 汪四花, 王華芬, 馬姚靜, 等. 運動療法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脊柱融合術后康復中的作用.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11): 375-377.
[8] 陳小兵, 趙洪普.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不同時期保守和微創(chuàng)治療的療效比較.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5, 18(35):4320-4324.
[收稿日期:2017-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