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結論:推移側位穿"/>
魏敏
【摘要】 目的:探討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非傳統(tǒng)穿刺方法,以增加內(nèi)瘺穿刺點,延長其使用時間。方法:采用自身對照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75例次。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穿刺方法,試驗組使用推移側位穿刺方法。結果:兩組穿刺方法,其動脈壓、靜脈壓、跨膜壓、設置血流量、實際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移側位穿刺法與傳統(tǒng)穿刺法治療效果相同,故可交替使用,從而延長血管的修復時間,延長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使用壽命。
【關鍵詞】 人造血管內(nèi)瘺; 推移側位; 穿刺方法; 探討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4-0062-02
人造血管內(nèi)瘺主要用于血管條件差,無法建立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開通率雖然不及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但明顯高于中心靜脈長期導管,目前作為建立長期血液透析徑路的第二選擇[1]。如何延長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使用壽命,是血液透析護士在臨床護理中面臨的課題之一,為此筆者探尋新的穿刺方法,經(jīng)過實踐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57歲。慢性腎臟病5期、左側腎切除術后、膀胱全切并乙狀結腸代膀胱皮膚造瘺、高血壓病2級高危。右上肢前臂人造血管內(nèi)瘺失敗,左上肢前臂人造血管內(nèi)瘺為“U”型結構,使用共計28個月,雙下肢表淺靜脈少并且纖細,無法進行內(nèi)瘺針穿刺。
1.2 方法
采用自身對照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75例次,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穿刺方法,試驗組采用推移側位穿刺方法。兩種方法交替使用,由熟悉人造血管內(nèi)瘺并且穿刺技術熟練的護士負責穿刺,穿刺護士相對固定。
1.2.1 透析方案 患者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每2周1次血液透析濾過(HDF)。使用費森尤斯F4008S透析機,F(xiàn)X60透析器,尼普洛帶背孔的16G一次性內(nèi)瘺穿刺針,血流速度設為220~230 ml/min,使用碳酸氫鹽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液溫度36.5 ℃,透析液鈉離子140 mmol/L,鈣離子1.25 mmol/L,鉀離子2.0 mmol/L。對照組及試驗組均采用HD模式。
1.2.2 穿刺方法 (1)在穿刺前充分評估血管,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操作者戴無菌手套,穿刺點用碘伏棉簽從內(nèi)到外螺旋式消毒,范圍8~10 cm。穿刺時不使用止血帶,對“U”型人造血管內(nèi)瘺,在“袢”的兩側分別向心方向穿刺,穿刺針斜面向上呈40°~45°進針,刺入皮膚有鈍感時觸及人造血管,進入管腔后有明顯落空感,確定有回血后,放低針頭角度將針頭再送入0.3~0.5 cm,安全固定。每次穿刺應距上一次穿刺點至少
5 mm(一般0.5~1 cm),階梯式安排每次的穿刺點。穿刺點距吻合口至少3 cm以上(一般不少于5 cm),動靜脈穿刺點水平方向相距1~2 cm,以利于固定和回血后壓迫止血。(2)對照組在評估消毒血管后,左手大拇指在穿刺針眼后向穿刺反方向繃緊皮膚并按壓血管,右手持內(nèi)瘺穿刺針在血管上方正面穿刺。(3)試驗組在評估消毒血管后,用左手食指繃緊按壓血管左側皮膚,推移血管由左向右并用食指向右固定血管,同時在穿刺針眼后用左手大拇指向穿刺反方向繃緊皮膚并按壓血管,右手持內(nèi)瘺穿刺針在距離血管正上方外側0.8~1 cm處進行穿刺。
1.3 觀察指標
血液透析中動脈壓、靜脈壓、跨膜壓、設定血液流量、實際血液流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穿刺方法血液透析中壓力比較
兩組間平均動脈壓、平均靜脈壓、平均跨膜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種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中血流量比較
兩組設定平均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透析過程中實際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穿刺點出血及假性動脈瘤
對照組取下寬膠布及棉球后有5例次穿刺點少量出血,試驗組有2例次穿刺點少量出血。在本例患者人造血管對比應用過程前,B超顯示:左上肢人造血管假性動脈瘤形成,范圍約3.0 mm×1.7 mm。在對比應用的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假性動脈瘤。
3 討論
人造血管材質為聚四氟乙烯,自1973年開發(fā)以來,于20世紀70~80年代廣泛應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具有口徑大,生物相容性好,長期通暢率高,血流量充足等優(yōu)點為各種原因無法建立自體動靜脈內(nèi)瘺的患者建立了良好的血管通路[2-5]。并且隨著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使用,不斷總結臨床經(jīng)驗。有文獻[6-9]報道了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穿刺前評估、首次穿刺的時機、穿刺點的選擇、穿刺前皮膚的消毒、穿刺方法、拔出穿刺針的要求及使用注意事項。對于“U”形人造血管內(nèi)瘺,在“袢”的兩側分別以45°進針,向心方向穿刺。每次穿刺應距上一次穿刺點至少5 mm[10-13],階梯式安排每次的穿刺點。穿刺點距吻合口至少3 cm以上,動靜脈穿刺點水平方向相距1~2 cm[2]。穿刺前內(nèi)瘺血管的固定為穿刺時向穿刺反方向拉緊皮膚[14]。本例患者右上肢前臂人造血管內(nèi)瘺失敗,雙下肢表淺靜脈少并且纖細,無法進行內(nèi)瘺針穿刺。只有依靠左上肢前臂人造血管內(nèi)瘺維持血液透析治療。如何在這段有限的血管通路上,在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增加血管穿刺點,使穿刺點得到較長時間的修復,為此筆者探討和自創(chuàng)了推移側位穿刺方法,經(jīng)過臨床應用,各治療參數(shù)與傳統(tǒng)的穿刺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種穿刺方法可以交替使用,以延長人造血管內(nèi)瘺的使用壽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