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zhèn)小學 吳 燕
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既是其他理工類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前提,扎實、牢固的數學基礎能為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提供保障。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中存在教學目標模糊、教學模式僵化、學生興趣低迷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改進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成為當務之急。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渠道挑選優(yōu)質的故事素材;在課堂上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導入數字故事;以數字故事為中心,改進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在運用數字故事的過程中進行對知識的復習,全面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教師在上課前依據課程大綱制定教學計劃、收集教學素材,既是實際教學的需要,也是高效運用數字故事的前提。小學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多變性和教育性等特點,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和思維的啟蒙階段,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從本質上把握事物內涵,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礙,久而久之,一些學生會對數學產生厭惡甚至是抵觸的情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字故事,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ヂ?lián)網技術的進步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海量的優(yōu)質資源,教師在設計數字故事時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尋找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實際要求的趣味故事,并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講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例如:在講授《認識周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對龜兔賽跑的故事進行改編,讓烏龜和兔子在不同的操場上進行賽跑,兔子在200米的操場上跑五圈,烏龜在500米的操場跑兩圈,最后烏龜取得了勝利,之后讓學生思考這場比賽公平嗎?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周長就是繞封閉圖形一圈的長度。
如何在恰當的時間導入教學工具,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引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滿足實際的課堂需要,就能保證整個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如果沒有把握好時機,使得導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切實際,則會降低教學效率。數字故事自誕生之日起就憑借其形式多樣、素材豐富、操作性強等優(yōu)勢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許多教師在運用數字故事時,長期采用單一的故事表現(xiàn)模式,降低了學生對故事本身的期許。除此之外,有些教師過分依賴數字故事,在課堂上從頭到尾都引用數字故事,導致很多學生不知所措,把握不住知識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整體上把握課堂節(jié)奏,在學生最需要的時間導入數字故事,既能提升教學效率,又能使學生長期保持對數學的新鮮感。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先對分數的基本概念和表達的意義進行復習,然后為學生講解《分桃子》的故事:孫悟空在蟠桃會上偷了桃子之后,把三個同樣大小的桃子帶回花果山給其他小猴子分享,他把三個桃子分別分成四份、八份和十二份,讓三個小猴子分別拿了其中的兩份、四份和八份,請問:如何才能保證三個猴子分到的蟠桃是一樣多的呢?在講完故事之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對知識進行及時有效的復習是學生進行下一階段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對知識的復習大都采用一筆帶過的形式,很多學生來不及思考就錯過了教師的指導,致使學生對知識的復習并沒有達到一定的成效,同時,教師對知識的總結也都采用單純的文字,把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和定理再講一遍給學生,學生很難通過課堂上的復習解決之前遇到的問題。數字故事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一般都具有情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故事把學生需要復習的知識融入情節(jié)中,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逐步加強對已學知識的回顧,而且教師盡量引導學生自己把知識總結下來,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復習與整數運算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在逛超市,首先,教師提出問題:“買了一瓶水5元,又買了一袋小吃4元,一共需要多少錢?”讓學生進行加法運算,然后再設置問題:“一斤桃子3元,買了4斤,需要多少錢?”讓學生感受乘法運算的意義,最后在購物結算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行減法運算。這種教學方式,能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符合數學教學的要求。
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不僅能使單調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推動數學課堂的改革,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自身的責任感,以精選數字故事素材為基礎;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為手段;以合理導入數字故事為重要舉措;以在數字故事中加強對知識的復習為依托,使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