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教育局 宋 強
新課程背景下,教材的廣度和深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教育教學面臨許多新問題。在諸多問題中,最亟待解決的就是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這必然要求我們在轉變觀念的同時,盡快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專業(yè)水平,適應課改教學的新要求,努力達成教育教學目標。而專業(yè)水平的提升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單憑個人力量,根本無法達到滿意效果,它必須憑借集體智慧,借助教學研究群體活動來解決。原有校本教研等方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這就需要不斷更新完善,以更科學、更富時效的教研方式即“引領互動”式來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
“引領”指專家、骨干、學術督察委員、家長代表等走進學校、教研組、備課組甚至班級引領;“互動”指所有參與教研組、備課組、班級教學研究活動的人員之間的相互探討,既包括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也包括專家、骨干、學術督察委員,還包括學生家長委員會成員、班級學科組組長等。
專家專業(yè)引領發(fā)展方向。學術專家是專業(yè)領域的研究者,是新課改的導航者,他們對新課程的研究比較深入。學校通過各種方式請專家進來,主要是想借助他們的理論修養(yǎng)和學術水平,引領教師更新觀念,開闊視野,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困惑,提高教師的理論和業(yè)務水平。新課改的全員通識培訓并考核,更新了教師觀念,使教師初步了解了新課改背景下課程功能、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課程評價以及課程管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高效課堂”模式、“三助式”教學模式等專家主題講座,提升了教師理論水平,使教師清楚了新課改課堂教學多模式的共同核心要求;區(qū)教研員針對全區(qū)教師存在的共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定期組織專題培訓,提升了教師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科骨干示范引領課堂實踐。學科骨干教師主要指各學科的市區(qū)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他們是在理論指導下的課堂實踐專家。在某一專業(yè)領域里,他們有著較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豐富而又個性化的教學經驗,對新課改的認識也走在實踐的前沿,他們是學科的“弄潮兒”,是教師課堂教學示范的榜樣。他們的示范引領能起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輻射效果;他們戰(zhàn)斗在一線,又能超越一線,他們的經驗更貼近教師,他們的引領更易與教師產生共鳴。各學科骨干教師針對本學科教學特點,定期有針對性地在校內上示范課,供學科教師學習借鑒;骨干教師和其他教師上同課異構課,在比較中求共性,在參照中趨同,在引領互動中共同提高。
學術督察委員政策引領校本指導。學校督察委員中有校長、中層干部、教研組長及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他們既是學校教研活動的指導者,也是參與者,他們還是首批課改政策學習者,并且多次到課改先進地區(qū)學習觀摩,他們站在課改的前沿,有責任和義務引領教師認識新課改,實踐新課改,依葫蘆畫瓢課堂教學模式,引領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學術督察委員定期聽課并進行交流,肯定優(yōu)點,指正缺點和不足;學術督察委員內部每兩周一次交流,總結全校教師教學水平情況,落實重點幫扶困難教師名單;定期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通報課改推進情況,建議參照優(yōu)秀教師課堂聽評課標準上課:定期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并切入自己的課堂。這樣,在政策引領下,教師業(yè)務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家長輿論引領氛圍導向。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事,而是包括社會、家庭在內的共同的事,家長的課改認識、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輿論導向都在其言行中影響著孩子學習的配合程度。學生的課改意識從學校到家庭潛移默化,就會有意識地配合教師推進課改,在問題探究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進而提出新問題,就會促使教師深入研究問題,間接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
不定期召開家長會進行課改通識培訓,通過印發(fā)課改須知,達到宣傳、培訓的效果;利用學校每周一天的教學開放日接待家長,讓家長明確課改目的、要求和上課模式,尋求家長支持;利用校訊通、QQ等網絡通訊手段,要求家長在家嚴格按老師布置的課改教學要求進行學習,形成家校合力,推進課改,在良好的課改氛圍中,使教師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
專家深入課堂,理論與實踐互動。專家擁有豐富的新課程理論,缺少實踐操作模式,他們只有深入教師課堂聽評課,然后與教師平等地面對面地交流對話,才能真正了解課改實踐的狀況,了解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了解教師的困惑。在平等互動中,專家的理論、經驗與教師的實踐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在互動交流中共同探求解決策略,促使教師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區(qū)教研員定期到校上學術示范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互動中,既開拓了教師視野,豐富了課改理論知識,又使教師懂得了新課改課堂教學具體操作步驟。
教師之間問題探討,共性與個性互動。校本教研,備課組集體教研,解決的是教師的共性問題。教師本身有差距,有自己的個性需求,這就需要以問題探究方式來解決。新課改呼喚開放、合作的教研文化,在發(fā)揮教師群體智慧、探討解決新課改背景下共性問題的同時,在互動合作的平臺上,用問題探究方式來促進教師個性化的發(fā)展。例如,在語文閱讀文體教學設計方面,部分教師情感豐富,對散文有研究,對散文教學設計有獨到的技巧;部分教師想象力豐富,對小說的人物、結構等富于延伸,展現(xiàn)藝術魅力,教學設計就更趨合理和完美。這就需要教師之間以問題探究方式開展教研,在互動中吸收其他教師的個性精華,彌補自身不足;在互動中展現(xiàn)個性特長,共同提高。
家校學情調查,主動與被動互動。學案(導學案)的編寫至關重要,導學案是整個課堂教學龍頭,也是教師業(yè)務水平高低的載體。教師只有在了解學情、精熟教材、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精心編寫,才能起到引領、指導、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而教學活動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的對立統(tǒng)一過程。通常情況下,教師的教是主動的,學生的學被動的。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化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化教師的主動為主導,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事先了解學生需求和現(xiàn)狀。學情調查就是協(xié)調學生主動學與被動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教學互動環(huán)節(jié)之前,教師主動教與學生被動學之間的需要互動,需要在家長配合下,客觀公正地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學習方法等,為教師課堂設計等提供指導,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實現(xiàn)教師水平的提高。
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自己“教”,而是組織學生“學”,服務學生“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曾指出:“未來的教育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苯處熞獮閷W生創(chuàng)造生機勃勃的、令學生“忘我”的課堂。學生通過“自學”,帶著“問題”交流,學生通過討論,互通有無,優(yōu)勢互補。同時在生生互動交流中碰撞出超出教師原有設計的新火花,然后再通過師生互動,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讓學生成為教師自我反思、自我選擇、自我改進的一面鏡子,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良性發(fā)展。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業(yè)務水平得到巨大提高。
教研的目的就是讓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而課堂教學,老師講的內容,是要面對大多數(shù)同學的水平和進度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些思維較慢、接受能力較弱的學困生,會感覺聽起課來很吃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情緒。針對性較強的課外輔導,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通過傳授與接受之間的互動來彌補課堂互動的不足。通過這種互動,不但可以讓后進生趕上進度,提升信心,還可以讓這部分學生“溫故而知新”,獲取課堂教學以外的更大的收獲。教師在輔導過程中,也是一個鞏固的過程,教研的過程,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