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湖南現(xiàn)代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30131)
人是有情感的,在情感的作用下,人才會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教學中也是如此,情感因素從某些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zhì)量。學生與老師建立深厚的友誼有助于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師生相處融洽,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同時,鍛煉了自己的身體,加強了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
如果你想學習一門東西,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就必須對這個事物有熱愛之情,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有學習興趣,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這種熱愛之情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情,是老師對這份工作的責任體現(xiàn)。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教學,教師不僅耗費心力,還耗費體力,有時候會心力交瘁。體育教育是一項比較考驗人的課程,它考驗人的耐力以及各方面的身體素質(zhì),教師從事這項工作,如果沒有對體育的熱愛,那就難以進行教學。另一個方面是學生對老師的熱愛,老師講課有魅力,老師說話風格幽默,都會引起學生的熱愛,先愛上這個人,然后再愛上體育。最后,要建立的是老師與學生的互相熱愛,只有師生關系融洽,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教學任務。
受以前封建思想的束縛,學生對老師容易產(chǎn)生敬畏的心理,以前的老師教育學生,學生不懂的甚至會遭受批評,讓學生對老師有了敬畏之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有所緩解,師生關系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像是朋友,同時,師生之間應該建立深厚的友誼,相互體諒對方,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同,有的老師會比較嚴格苛刻,學生應該充分理解老師的工作,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感情,尊重他們的教學工作。其次,與老師多多溝通交流,與老師建立深厚的友誼,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相反,老師也應該體諒學生,尤其是體育方面,每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不同,所以,體育成績也就有差別,一些先天的因素是無法改變的,只能通過后天的不斷訓練,所以,老師應該有耐心,對學生進行指導,理解學生的難點,讓學生對體育有一份熱愛,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學習。
老師的愿望是希望學生能夠積極配合自己的工作,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身體健康,老師對學生的鼓勵是學生前進的動力。學生往往會聽隨老師的意見,老師的鼓勵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根據(jù)老師的情況,學生也對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以及能力有了準確的把握,充分認識自己的不足,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讓他們建立信心,從體育活動中,多與學生互動,支持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們看到自己的潛能,獲得勇氣繼續(xù)學習。體育活動項目多,活動范圍廣,老師通過設置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們有充分鍛煉自己的空間,有時候,學生不能適應高難度的體育運動,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不能使他們內(nèi)心受挫,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不利于自己的鍛煉,還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創(chuàng)傷。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老師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他們進行指導,讓他們恢復自信。
作為一名教師,平等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說,老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個人,老師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待所有的同學都要一視同仁,不要過分注重學生的體育基礎,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讓他們享受相同的待遇,不以成績判斷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長處,鼓勵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教師應該讓學生們享受到同等的關愛,尊重每個同學,盡自己的努力,教育好每個同學,讓他們?nèi)〉脙?yōu)異的成績,同時,多多鼓勵學生,不讓他們的自尊心受挫。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平等的平臺,讓他們每個人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認識到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體素質(zhì),只要學生們盡到自己的努力學習,就不要強求學生。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也不能忽視,要鼓勵他們,讓他們積極加入到體育運動中,共同進步。
情感因素對于教師的教育工作影響是特別大的,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根據(jù)他們身體素質(zhì),制定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要對學生們有耐心,對他們進行耐心的指導,要相信他們會更好,不要落下一個人,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讓他們都在體育中都取得較好的成績,讓他們對體育有熱愛之情,通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提升自己對體育的熱愛程度,取得優(yōu)異的體育成績,重視情感因素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老師要總結(jié)教學規(guī)律,與學生做朋友,將增強與學生的情感為主要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增強國家體育項目的建設,為國家培育更多的運動健兒,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zhì),奉獻一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季瀏,胡增葷.體育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施良方.課程理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