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劉金山
《2017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修訂內(nèi)容變化較大,明確在古代詩文閱讀考查“古代文化知識”。這無疑是一塊“硬骨頭”,因為古代文化常識涉及的范圍廣,掌握難度大。為了取得最佳效果,我們不妨結(jié)合考題,以教材為依據(jù),逐步擴展,分類掌握。
古人名、字有別,名單指對人的稱呼,不含姓氏,往往幼時由父命名,供長輩呼喚。字,亦稱“表字”,是古人成年后在一種儀式上命名的稱呼,供社會呼喚。號,古人稱名和字以外的一種稱呼。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A項,“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此項主要涉及古代姓氏稱謂知識。《五人墓碑記》中首句“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其中“蓼洲周公”注釋為: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由此可知周是姓,順昌是名。該課結(jié)束語“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注釋為“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的車馬。因之吳公,吳默字因之,曾任太仆少卿”“太史,官名,翰林的別稱,負責修史等事。文起文公,文震孟字文起,天啟時殿試第一,故稱太史”。由此可知,古人有名有字有號,還可以對人稱官職。
課本在注釋古詩文的作者時也是這樣的,如《指南錄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諫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等職”。
結(jié)合語境看“以字行”,前句有“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nèi)諱”,就是說謝弘微的名是“密”,因犯內(nèi)諱而不用,所以“以字行”,后面的解釋是正確的。
除姓名外,還有“謚號”,《五人墓碑記》中有“贈謚褒美”,其中“謚”注釋為“謚號,褒貶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稱號”。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定,經(jīng)繼位的帝王認可;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所以才有“贈謚褒美”之說。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5題考到了“謚號”。
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5題B項,“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氨菹隆?,在《陳情表》中有“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此處就是指晉武帝。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1題A項,“下車,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跋萝嚒保娬n文《張衡傳》“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其中“下車”注釋為“指官吏初到任”。另外,課文中還有“視事”,注釋為“指官員到職工作”;“乞骸骨”注釋為“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與“致仕”“告老”同義。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11題D項,“‘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diào)未用東鄉(xiāng)君家錢財營葬”?!暗摗保凇都朗晌摹分杏小耙郧笊分摗??!暗摗本褪琴旱?,古代官吏的薪給。當然“私祿”是指已發(fā)給個人的俸祿。
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第5題C項,“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朝廷中的各級官員”。《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其中“有司”注釋為“職有專司的官吏”,即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而不能“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所以此項解說不正確。
古代的一些地方有特殊的稱呼,像“二京”,也稱二都、兩都。
東漢時稱都城洛陽為東京,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京,合稱“二京”。《張衡傳》中“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明朝時也有“兩京”之說。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5題D項,“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1題D項,“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jīng)常提到‘京師’,現(xiàn)代泛指首都”。何止《三國演義》,課文中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京師”。課文《祭十二郎文》中“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長亭送別》中“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jié)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張衡傳》中“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其中,“京師”注釋為“京城”?!都朗晌摹分?,此段開頭有“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始來京城”注釋為“指韓愈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由此可知,“京師”就是指古代國家的都城,現(xiàn)代泛指的首都。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因此“江東”為“江左”。
《三國演義》的《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有“干到江左,必要成功”。2017年江蘇卷A項,“江左,文中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qū)”,“江”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長江,“左”方位名詞。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其中“淮左”注釋為“淮水東面”。
由此可知,“江左”就是長江的東面,即長江下游以南地區(qū)。不止稱“江左”,也有“江東”“江表”“江外”的說法。
另外有一些常用地名,在教材中也能找到,如:
1.中國,古代稱中原一帶,《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2.山東(古代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qū),或除秦外的六國地區(qū)),《鴻門宴》中“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
3.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p>
4.四海,《五人墓碑記》中有“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5.八荒,《過秦論》中有“并吞八荒之心”。
6.九土,即九州,《阿房宮賦》中有“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
7.三山,古稱福州,《指南錄后續(xù)》中有“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8.五陵,古代稱唐都長安一帶,《琵琶行》中有“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11題A項,“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長亭送別》“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一句中的“狀元”就是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除了殿試,主要還有鄉(xiāng)試(也稱“大比”“秋試”“秋闈”,在各省城舉行)、會試(也稱“春試”“春闈”“禮部試”,在禮部舉行);第一名者分別稱為解元、會元。鄉(xiāng)試錄取者為舉人(《范進中舉》中有“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二名亞元”),會試錄取者為貢士,殿試考中者為進士(意為貢進的人才,介紹《五人墓碑記》的作者張溥時就有“崇禎四年進士”,介紹文天祥時有“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
“及第”,指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此外,《長亭送別》中還有“登科錄”,即科舉中登第士人的名錄。“春雷第一聲”,指科舉考中的捷報。進士考試在春天,所以稱為春雷第一聲?!敖鸢瘛?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科舉時指公布殿試入選者的榜,“金榜題名”即被殿試錄取。
2017年江蘇卷第7題D項,“趨庭:《論語》中有孔鯉‘趨而過庭’的記載,后世將子承父教稱為‘趨庭’。”《滕王閣序》中“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其中“趨庭”注釋為“《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兒子孔鯉曾從庭中疾走而過,孔子問曰:‘學詩乎?’對曰:‘未也?!鬃釉?‘不學詩,無以言?!谑强柞幫硕鴮W詩。過了些天,孔子又于庭中問曰:‘學禮乎?’對曰:‘未也。’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柞幱滞硕鴮W禮。趨,小步快走”。
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11題B項,“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夕”注釋為“農(nóng)歷正月十五之夜,也稱元宵節(jié)、燈節(jié)”。進一步查知道古代有“三元”,屬天文歷法知識,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合稱“三元”。
此外,教材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歷法知識,如:“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五人墓碑記》中有“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既望”,望日的后一日,《赤壁賦》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逍遙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綜上可以看出,高考試題中考到的古代文化知識,絕大部分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出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江左”與“淮左”)解釋。因此,在復習古代文化知識時,應回歸教材,將零星的知識系統(tǒng)化,這將有助于準確地解答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