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思想既抽象,也不抽象。說它抽象,是因為沒有想明白、說明白、寫明白;說它不抽象,是因為它時時刻刻裝在我們的心里并指揮著我們的每一個舉動?!币淮谓處焺?chuàng)課,創(chuàng)思想沙龍活動中,我拋磚引玉,“創(chuàng)思想,簡言之就是秉持想法。秉持什么樣的想法?要因課因人而變。我們還是接地氣說說創(chuàng)思想吧。譬如,教學每天發(fā)生在教室。以怎樣的精神面貌在教室,就可以作為一種創(chuàng)思想。換言之,就是教師在教室,頭腦里要秉持什么樣的想法去教育教學?”
譬如,在教室,怎樣渡過一節(jié)課?
教師A——
我們不妨秉持這樣的理念:珍惜每課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篤信下節(jié)課再見時彼此都有新的成長。
再如,在教室,怎樣看待自己與學生?
教師B——
在我看來,要秉持這樣的情懷: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有著我存在的意義,學生也是。師生存在的意義絕不單純是為了考試而考試。
又如,在教室,怎樣與學生溝通?
教師C——
我以為要有這樣的心態(tài):師生的關系不是控制與被控制,而是對話與迭代。教學的完美不只是控制出來的,是靈性迸發(fā)出來的。教師的每個教學流程先讓自己驚喜,這樣才能讓學生驚喜。演透角色,沒多少人能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
還如,教師在教室,怎樣鼓勵學生?
教師D——
我認為,教師要秉持這樣的意念:“如果說有一件事是我鼓勵你們大家去做的,那就是永遠不要隨波逐流。要超越我們周圍那些低級和頹廢的影響?!苯淌依锊灰錆M廉價“鼓勵”,學生要不接受廉價“被鼓勵”。換個角度,如果某次公開課或某次培訓,教師“被鼓勵”得打了雞血似的一板一眼追逐“樣板課”,其實那種狀態(tài)就是隨波逐流,就是中了“低級和頹廢”的花毒。
“聆聽你們的創(chuàng)課,創(chuàng)思想,”眺望天空,白云自由舒卷,我真切的說,“那是在享受一種天用云寫字般自然而然、個性完足的美?!?/p>
某單位約我策劃教研——如何創(chuàng)教學設計?
我請老師選定教材。他們說就選《月光曲》吧。
“貝多芬的《月光曲》是一個震動事件,在這個事件中,一定會有師生關系的生成與轉化”我說,“我們不妨邀請學生一起在對話中備課。”
師:(朗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月光曲》)這是皮鞋匠的聯(lián)想。是嗎?
生:好像是。
師:其實是?
生:貝多芬的琴聲在說話。
師:說什么?
生:很簡單,他的琴聲像月亮,亮了黑夜,亮了盲眼,亮了人心。
師:一月能破黑夜天!
生:是,但不完全是。
師:怎么講?
生:生活的大海時常陰風怒號,黑云翻滾。即使黑云遮月,終究月出云破。窮困,兄妹倆的窮困就是生活大海上的黑云,貝多芬的琴聲就是他們心頭的希望明月。
師:明月越升越高,希望越升越高。與其說貝多芬用琴聲在和兄妹倆說話,不如說貝多芬在用生命和每一個聆聽者說話。
……
師:和你一起備課,我收獲很多自己想不到的東西。
生:請問你以前是怎樣備課的呢?
師:看教參,教案之類的比較多。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生:好建議沒有,壞主意有。
師:說來聽聽!
生:請扔掉你的教參、教案!
……
“先點明何時,何人,何地,”在一節(jié)轟轟烈烈的公開課上,N多粉絲目不轉睛某教師在熟練指導六年級學生寫作技巧,“再按照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秋雨”。
一陣筆尖在紙上舞蹈之后,學生該讀其習作了。8位被指名的學生異筆同文,眾口一腔,照著習作技巧“受精、著床、出生”的文章長得多胞胎似的,從眉眼到形體再到DNA都不差多少。
正當執(zhí)教者要見好就收的時候,靠后排的一位女生舉手示意要讀自己的習作。
囿于公開課的眾目睽睽,執(zhí)教老師不好硬生生地回絕,只得應允。
她有聲有色地讀到——
“干燥的風吹得臉上一陣癢,這風可能約有三兩重。無處安放的目光,還是選擇把它望向了窗外。
我摘下眼鏡,揉揉眼睛,重新戴上,窗外忽然一片秋天。
我想了想,又摘下眼鏡,又揉揉眼睛,又重新戴上,窗外依然是一片秋天。
這種天氣適合去吃烤魚,也適合睡秋雨——
一夜過去,秋雨還在下。雨,滴成一河故事;故事淌成一江歷史。我既無故事,也無歷史。奶奶有。昨天,我問過?!?/p>
聽者為之動容,掌聲好不熱烈。
“你的文章可以發(fā)表了”,執(zhí)教老師說,“遇見它的那一刻就想留住它!你的文章我可以留作紀念嗎?”
“當然可以!”她很爽快,微笑問,“老師,如果所有文章都長得像超市里的西紅柿似的一色一樣,你不覺得有失天然嗎?”
“所以,自然熟的西紅柿深受歡迎!”
當下,千課一面的授之以法的作文指導,正大行其道。緣何?因為“相同”常給人安全感,然后由此堆積問題而不自知;“不同”,則是真正的輝映,是明白的開始。迷信熟悉是惰性,而機會、生機、出路,往往是陌生的。謊言最容易變得熟悉,因為最容易被重復。用同一個技巧指導學生寫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教學時代應該結束了,一個學生思想自由,自說自話的作文教學新時代應該開啟!
卡夫卡說,我反對任何一種熟巧。熟練的技巧,是不能成就一流的作品的。如果能,李白的公子就是詩人;魯迅的兒子,就是作家了。
習作,不是熟巧的行為,而是一次誕生。一如“睡秋雨”同學的佳作,是一次生命的誕生。與其它任何誕生一樣,你聽說過,婦女是誕生孩子的能手嗎?誕生和熟巧合不到一起。沒有熟練的分娩。請不要相信所謂熟練的寫作技巧能讓學生分娩好的作文的任何人與任何課。因為“荒謬的東西不會帶來解放,它只會帶來禁錮。”(阿爾貝·加繆)我是第一個逃出來向你放到“消息樹”的人——熟巧是給騙子保留的。在沒有真正教育藝術家的地方,這些騙子就出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