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麗
和默讀相輔相成的朗讀,無疑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的活動形式。那么,如何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真正培養(yǎng)孩子們朗讀的興趣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一談自己對小學生朗讀指導的理解以及教學實踐做法。
一、“五字標準”評判正確地朗讀,鼓勵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
在一次聽課活動中,當老師指名一孩子讀完課文后,其他孩子紛紛舉手要求評價該生的朗讀。老師允許了好多位學生依次發(fā)言。有的說讀得太慢,有的說讀得聲音有些低,也有的說讀掉了一個字,還有的說讀得沒有感情。老師他們評價的意見一一都做了肯定。我注意了那個朗讀的孩子,發(fā)現他一臉茫然。我想,他一定很難過,下次朗讀課文一定不敢搶著表現了。說實在的,就“正確地朗讀”這一原則說,孩子讀得不錯。沒有讀錯字,停頓也還合理,也沒有重復的地方。要找問題的話,就是有兩處加字,一處掉字。于是我就想,讓孩子相互評價是好事,既能培養(yǎng)孩子聆聽的習慣,又能激發(fā)孩子思考與表達的興趣。但是,孩子評價時,所持的標準不一定是科學的,如果老師不能教給學生一個合適的評價標準的話,這種“評價”可能就是一種傷害。
“正確地朗讀”就是把文字轉化成聲音,忠于原文,讓人聽得清楚即可。如何讓學生評價“正確地朗讀”?我確定了一個“五字標準”,即“錯破重加減”,就是朗讀要做到“不讀錯字,不拆分詞語,不重復讀,不加字,不減字”,這樣就是正確朗讀。
學生在朗讀實踐中,對照“五字標準”,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也根據“五字標準”來引導學生關注評價是否合理,從而形成“會朗讀、會評價、知差距、能提高”的良性朗讀環(huán)境。其實,孩子做到“正確朗讀”不并不容易,“五字標準”對小學生來說,也是一個相對嚴苛的標準。因為也要達到這一標準,孩子必須是在“認字識詞懂標點”的前提下,才能做到。
二、“由慢及快”反復讀,流利地讀,扎扎實實培養(yǎng)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边@是閱讀的經驗之談。要讓學生能做到“流利地朗讀”,就要在學生愿意“正確地反復朗讀”上下功夫。
反復讀,既需要激發(fā)興趣,又需要培養(yǎng)習慣。教學實踐中,師生交替讀、學生分組讀、自由讀、齊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交替綜合運用,有利于調動孩子朗讀的興趣。另外,鼓勵背誦,開展背誦比賽活動,孩子就會增加反復朗讀的動力,從而達成“流利地朗讀”這一目標。
熟讀自然成誦。孩子朗讀的語速會經歷一個由慢而快的過程。這就好比是“蓄水”,慢讀是“引水入池”,快讀背誦就是“放水出池”。我想,語感就是在這樣的朗讀、背誦中形成的吧。
三、尊重孩子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講,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
“建議”中的要求,應該說比較具體,但怎樣才能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常都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如何突破這一難點?我認為要抓住三個重點。一是課文中“人物的語言”;二是寫景抒情的句子;三是古詩詞。
表現情感,體現在聲音上無非是“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處理方法,而實質上是反映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是朗讀者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內化于心方可溢之于言。因此,讓學生模仿朗讀并不可取,拖腔拿調的朗讀更不是真實的有感情朗讀。
針對小學生的理解水平,教師在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時,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語言”,學生較為容易設身處地去表現。而分角色朗讀、情景表演等活動形式,更有利于營造“有感情朗讀”的氛圍。
課文中“寫景抒情”的句子,往往較為明顯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或喜或憂,或思或怨,或平靜或激動,學生理解起來會相對容易,表現起來也相對具體。“喜”則歡快激越,“思”則低沉婉轉。其實,很多孩子都是天才的“演員”,對“恰當的語氣語調”往往有驚人的表現。
古詩詞作為抒情作品的代表,又具有特有的“格律”特點,教學時應抓住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這些共同特點,進而把握情感,去處理“輕重緩急”。比如讀《靜夜思》,這是一首五言詩,總體上若按“五言三頓”的要求,四句詩可將節(jié)奏分別設為“221”“221”“212”“212”,再抓住“思”這一主題情感,學生不難體會到要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好最后一句。
總之,“正確地朗讀”是基礎,“流利地朗讀”是關鍵,“有感情地朗讀”帶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