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中國古代文言文博大精深,我們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不單單要學習它的語言知識,更應該對其中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的探究,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感悟。本文將以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言文《鴻門宴》為例,深入探討該文涉及的豐富傳統(tǒng)文化。
文言文作為中國古代的文章,同現(xiàn)代文一樣反映的也是生活現(xiàn)實,只不過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現(xiàn)實。既然是反映生活,就難免涉及古代生活的習俗禮儀、制度典章,還會涉及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具、衣食住行等習慣。如果我們學習一篇文言文,僅僅為了學習文言文語言,那么學習的過程必將是枯燥乏味的。我們通過剖析文言文中所涉及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能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率,還能最大程度地接觸到中國古代原汁原味的文化背景。接下來,筆者將以《鴻門宴》為例,從人物稱謂、古代官職、席間座次、成語典故等幾個方面,深度探討《鴻門宴》中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
鴻門宴,指的是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與會的兩方包括當時共同抗秦的軍隊領(lǐng)袖——項羽和劉邦。這次宴會對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楚漢爭霸有著重大影響。《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詳細記載了鴻門宴當天,項羽和劉邦及其各部下在宴會中發(fā)生的種種故事。
一、人物稱謂
中國被稱作“禮儀之邦”,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中國人對禮數(shù)是非常講究的。古人在人稱姓名上尤其重視,這也形成了古代文言文中人物稱謂極其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不同的人物稱謂不僅能表現(xiàn)出當時當?shù)氐膫鹘y(tǒng),更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心理變化。
首先我們來探究劉邦對張良的稱謂。《鴻門宴》中,劉邦一共稱呼了張良五次,其中有三次是在宴會開始之前,有兩次是在宴會之后。劉邦在宴會前,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隨時攻城的危險驚恐萬分,這期間,劉邦稱張良為“君”。“君”是敬稱,且常用于平輩之間。劉邦是張良的主子,稱張良為“君”可以看出劉邦是為了屈身拉攏張良,以便讓張良為自己獻計獻策。在經(jīng)歷了驚心動魄的鴻門宴后,心有余悸的劉邦還沒逃出項羽的掌心,這時想借故離開,只能靠張良留下來搪塞。但張良若是留下,很有可能面對項羽的魔爪,恐不能保全性命。劉邦這個時候只能好言相求,兩次稱張良為“公”?!肮庇糜趯﹂L輩的尊稱,這是劉邦再次降低身份,為了活命,近乎祈求。
我們再來分析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農(nóng)民起義的大將,在反秦的農(nóng)民起義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地位本應相當。懷王曾與諸將約定:“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眲钕扔陧椨鹑腙P(guān),本應在關(guān)中稱王。但是,就當時的形勢來看,項羽手下精兵良將四十余萬,而反觀劉邦,只有十余萬??紤]到實力的差距,劉邦對于王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只得忍氣吞聲。在《鴻門宴》中,劉邦一直以“將軍”稱呼項羽,并總是自稱“臣下”,儼然一副小心討好的模樣。這也是劉邦忍氣吞聲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劉邦也抓住了項羽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的特點,用甜言蜜語讓項羽掉以輕心。從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劉邦對人的稱謂可以看出,劉邦心思縝密能夠隨機應變。
二、古代官職
官職是一個人身份的標志。文言文中,通過官職體現(xiàn)出來的身份地位,讀者可以很輕易地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對分析事件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在《鴻門宴》中,因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加劇了劉、項之間的矛盾,他是推動整個事件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在古代,左司馬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軍政要務,也因為這個原因,曹無傷才有機會打探到劉邦的核心軍事機密。如果說左司馬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那么范增就是推動整個事件發(fā)展的重要人物。范增是項羽的“亞父”,地位很高,他憑借自己亞父的身份,煽風點火,激化劉項二人的矛盾。文中還提到項羽的季父項伯,同時他也是左尹。也因為這個雙重身份,他才有機會打探到絕密的軍事情報,從而夜會張良,出賣情報,使得形勢有所轉(zhuǎn)機。
三、席間座次
中國古代對于座次的講究十分嚴格,宴會中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身份。《鴻門宴》中對宴會座次的描寫可謂非常細膩,絕非泛泛之筆,可見作者希望讀者能從座位的描寫中發(fā)掘出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在古代的禮儀中,一般“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不同的座次代表不同的地位。室中是“賓主位,東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故也有“南面稱孤,北面稱臣”的說法??紤]到當時的鴻門宴是在軍帳中舉行的,那么其對于座次的考究也應同室內(nèi)相仿。文中所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照常理,劉邦是客人,應該坐在東向,即最尊貴的位置,但是項羽自己卻坐在了東向的位置,次之的席位也安排了自己的謀士亞父,劉邦被安排在了第三的位置,張良只有陪坐的資格。這種不按情理、顛倒座次的做法并不是因為項羽不懂得賓主之理,相反是因為項羽深諳賓主之理卻故意如此,這突出了項羽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的特點。
四、星宿天文
古代的科學不如現(xiàn)在發(fā)達,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天文星象則成了人們預測未來、識別天氣的一種很重要的工具。中國傳統(tǒng)的天文學將星象分為四象二十八宿。其中二十八宿是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也是古人用于天文觀測的重要依據(jù)。古人根據(jù)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把每一方的七宿想成一種動物的形象,分別是東青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其中龍虎是皇權(quán)的象征。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是《鴻門宴》中范增命人去觀看劉邦的氣——這里指劉邦軍帳方向的星宿?!俺晌宀伞敝傅氖腔[生風,龍起生云,是真龍?zhí)熳訉⒁Q生的地方。這也預示著劉邦以后能夠建立漢朝,成為天子。得知這件事情之后,他急忙轉(zhuǎn)告項羽,這一舉動,無疑激化了雙方矛盾,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五、成語典故
作為漢語中提煉的精華,成語一般都源自故事或者文言文。通過古代詩詞、文章學習成語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方式?!而欓T宴》中涉及的成語很多,大家多耳熟能詳,正確理解這些成語有利于我們分析文章進而從中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知識。
1.鴻門宴
原意是指項羽和劉邦在滅秦進入函谷關(guān)以后,項羽在鴻門為劉邦設下的一次暗藏殺機的酒宴。后來,人們就用“鴻門宴”作為“敵對雙方隱藏殺機的政治談判斗爭的代名詞”,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會。
2.秋毫無犯
《鴻門宴》的原文是:“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鼻锖林傅氖区B獸秋天新?lián)Q的很細小的絨毛,用來比喻極細微的東西。此成語現(xiàn)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3.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鴻門宴》的原文是:“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表椙f席上舞劍,企圖借機刺殺劉邦?,F(xiàn)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zhì)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指向某人某事。
4.勞苦功高
《鴻門宴》的原文是:“勞苦而功高如此,未嘗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背烧Z意為“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作出了很大貢獻”。
5.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鴻門宴》的原文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字面的意思是“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砧板上被宰割的魚和肉”?,F(xiàn)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quán),自己處于被宰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