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時指出:“扶貧開發(fā)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現(xiàn)在距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fā)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qū)和困難群眾掉隊。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保ㄒ浴度嗣袢請蟆?015年1月22日1版報道)為此,“精準扶貧”成為了我國當前和今后兩年的一個明確目標和重要任務?!熬珳史鲐殹弊鳛辄h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方略,也理當成為我國當前文學藝術作品著力表現(xiàn)的一個重大主題。如何表現(xiàn)這樣一個宏大的時代主題?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生活觀察力的文學藝術家們,自會采用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技巧?!稒z察日報》2017年3月30日刊發(fā)的《討債》就是一篇非同一般意義的以小見大的優(yōu)秀微小說。
討 債
李德霞
一大早,村主任就去了長貴家,去找長貴要錢。
長貴的眉毛死死擰在一起,“能再緩緩嗎,等收了地里的玉米,我三千塊一分不少地還你?”村主任直搖頭,“當初借錢時說好了三個月還,這都過去半年了也沒見你還一分。今天這事一定得做個了結!”
長貴一條腿有殘疾,這時就在院子里高高低低來回轉(zhuǎn)圈,轉(zhuǎn)了幾圈停下來道:“這屋里的東西,你看著有用的,隨便拿?!贝逯魅梧坂鸵恍Γ骸熬瓦@,破碗破盆的我要了有啥用?”
“那你說咋辦?”
村主任掏出煙,點上一支說:“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來我的蔬菜大棚打工。”
“一個月五百。你干半年,咱們兩清?!?/p>
“五百?工地上一個小工,一個月還掙六七百哩?!?/p>
村主任扔掉煙頭,背過手要走:“那你還錢啊,我不逼你。”
第二天,長貴一瘸一拐進了村主任家的大棚。他腿瘸,心眼可不瘸。村主任只帶了個把月,他就出徒了。從育秧、栽培、施肥、嫁接,到收菜、打包,每樣活都干得很出色。村主任事多,大棚里的活全由長貴打理,從沒出過半點差錯。
這天,村主任的媳婦從外面回來,悄悄跟丈夫說:“咱們給長貴的工錢是不是少了,惹得村里人說閑話?”村主任撇嘴道:“別人愛咋說咋說,我覺得給五百不少。也就是他吧,其他人想給我白干,我還不用呢?!薄翱伤傻牟皇俏灏賶K錢的活啊。依我說,給他八百也不多?!贝逯魅尾辉俅罾硐眿D,背手出了家門。
日子水一般流淌,長貴干滿半年那天,村主任備了幾個菜,拎了一瓶酒,在大棚里和長貴喝起來。長貴來大棚半年了,跟村主任喝酒還是頭一回。酒至半酣,村主任開口道:“長貴,明天你就不用來大棚了,咱們兩清?!?/p>
長貴好像干上了癮,不太想走,“主任,留下我吧,反正你這大棚也得雇人,工錢加點就成?!?/p>
村主任把臉一板,“你走吧,我不想雇你!”
長貴盯著村主任,眼中有火,站起來就走。
村主任“啪”地一拍桌子,吼道:“瞧你那熊樣,就知道伺候別人,不曉得自己建個大棚,你現(xiàn)在什么不會呀?”
長貴一挺身,回頭看村主任,目光漸漸明亮起來。
讀完這篇不足800字的微小說,我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作為一篇表現(xiàn)重大社會政治主題的微小說,它不是通過喊口號或談理論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在現(xiàn)實中都能看到的平凡故事,通過對藝術形象的刻畫和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通過文學作品所特有藝術感染力來實現(xiàn)的。所有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在這篇微小說的表現(xiàn)技巧中——起自“欲揚先抑”,終于“畫龍點睛”。
這篇微小說以一個自古“天經(jīng)地義”的欠債還錢的方式開篇:“一大早,村主任就去了長貴家,去找長貴要錢?!遍_門見山地把矛盾焦點呈現(xiàn)在了讀者眼前。隨繼就是債務人與債權人雙方最常見的交涉過程:一方苦苦求告暫緩,一方步步嚴辭緊逼——
長貴的眉毛死死擰在一起,“能再緩緩嗎,等收了地里的玉米,我三千塊一分不少地還你?”村主任直搖頭,“當初借錢時說好了三個月還,這都過去半年了也沒見你還一分。今天這事一定得做個了結!”
這里的“村主任”向村民“長貴”討債的情景,不免會使許多上了歲數(shù)的人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影片、戲曲《白毛女》中那個地主黃世仁大年三十到佃戶楊白勞家堵門討債逼債的場景。而這正是作品“欲揚先抑”的第一步,即首先讓讀者感受“村主任”是一個嚴苛之人。
接下來的情景是——
長貴一條腿有殘疾,這時就在院子里高高低低來回轉(zhuǎn)圈,轉(zhuǎn)了幾圈停下來道:“這屋里的東西,你看著有用的,隨便拿?!贝逯魅梧坂鸵恍Γ骸熬瓦@,破碗破盆的我要了有啥用?”
“那你說咋辦?”
村主任掏出煙,點上一支說:“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來我的蔬菜大棚打工。”
“一個月五百。你干半年,咱們兩清?!?/p>
“五百?工地上一個小工,一個月還掙六七百哩?!?/p>
村主任扔掉煙頭,背過手要走:“那你還錢啊,我不逼你?!?/p>
上面的這段對話描寫,是作品“欲揚先抑”的第二步,即繼續(xù)讓讀者感受“村主任”是一個無情之人——村主任就像影片、戲曲《白毛女》中的那個地主黃世仁要拉楊白勞的女兒喜兒去做工抵債一樣。故事情節(jié)往下發(fā)展——
第二天,長貴一瘸一拐進了村主任家的大棚。他腿瘸,心眼可不瘸。村主任只帶了個把月,他就出徒了。從育秧、栽培、施肥、嫁接,到收菜、打包,每樣活都干得很出色。村主任事多,大棚里的活全由長貴打理,從沒出過半點差錯。
這天,村主任的媳婦從外面回來,悄悄跟丈夫說:“咱們給長貴的工錢是不是少了,惹得村里人說閑話?”村主任撇嘴道:“別人愛咋說咋說,我覺得給五百不少。也就是他吧,其他人想給我白干,我還不用呢。”“可他干的不是五百塊錢的活啊。依我說,給他八百也不多。”村主任不再搭理媳婦,背手出了家門。endprint
在上面兩段文字里,作者只用了簡練的敘述語言就把“長貴”的形象勾畫出來了:他盡管腿有殘疾,但卻十分心靈手巧、勤勞踏實。他在村主任家的大棚里干活,村主任只帶了他個把月就出徒了。從育秧、栽培、施肥、嫁接,到收菜、打包,每樣活都干得很出色。村主任事多,大棚里的活全由長貴打理,從沒出過半點差錯。同時,還通過“村主任的媳婦”的語言描寫——她悄悄跟丈夫說:“咱們給長貴的工錢是不是少了,惹得村里人說閑話?”“可他干的不是五百塊錢的活啊。依我說,給他八百也不多?!边@都既表現(xiàn)了“村主任的媳婦”的心地善良,也從側面說明了“長貴”所干之事并非所值。而村主任撇嘴道:“別人愛咋說咋說,我覺得給五百不少。也就是他吧,其他人想給我白干,我還不用呢。”村主任不再搭理媳婦,背手出了家門?!@里對“村主任”的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都無不是作品“欲揚先抑”的第三步,即讓讀者深刻感受“村主任”是一個刻薄之人。
作品寫到這里,可以說是把文中這個農(nóng)村基層干部“村主任”貶抑得淋漓盡致了,即他是一個嚴苛之人,一個無情之人,一個刻薄之人,一個令人生厭之人。誠然,類似這樣的人物形象在今天的現(xiàn)實社會中是的確存在的,因此,源于生活的藝術概括無可指謫。然而,作品若是這樣繼續(xù)寫下去,最終不過是陷入“欠債還錢——打工抵債——債清人去”的窠臼。就像下面所描述的這樣——
日子水一般流淌,長貴干滿半年那天,村主任備了幾個菜,拎了一瓶酒,在大棚里和長貴喝起來。長貴來大棚半年了,跟村主任喝酒還是頭一回。酒至半酣,村主任開口道:“長貴,明天你就不用來大棚了,咱們兩清。”
小說寫到這里,本可以平平淡淡地結束。然而沒想到的是——
長貴好像干上了癮,不太想走,“主任,留下我吧,反正你這大棚也得雇人,工錢加點就成?!?/p>
一句話就把中國農(nóng)民傳統(tǒng)的滿足現(xiàn)狀、小富即安的思想和心理反映出來了。然而,正如古人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樣,大凡有藝術匠心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會在人們意料不到的關節(jié)點上,來生動而深刻地刻畫人物形象。只見:
村主任把臉一板,“你走吧,我不想雇你!”
——“村主任”的這句斬釘截鐵的話語,正是這篇微小說由“抑”轉(zhuǎn)“揚”的重要關節(jié)點。只見:
長貴盯著村主任,眼中有火,站起來就走。
——從神態(tài)到動作,表現(xiàn)了“長貴”雖然頭腦簡單,但卻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對于這樣一個必須重捶的“響鼓”,只見:
村主任“啪”地一拍桌子,吼道:“瞧你那熊樣,就知道伺候別人,不曉得自己建個大棚,你現(xiàn)在什么不會呀?”
——行文至此,作品完成了由“抑”到“揚”的大逆轉(zhuǎn),讀者先前對“討債”的“村主任”所形成的那些印象:嚴苛、無情、刻薄、討厭……全部被一掃而凈。相反,它給讀者帶來的是這樣一些全新的感覺:這位“村主任”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充滿智慧、講究方法、身體力行、真情感人——看似無情實則有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必須“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必須“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微小說中的這位“村主任”就正是這樣,他巧妙地通過一種特殊的“討債”,以“一對一”“一幫一”的方式來踐行黨的“精準扶貧”方針與政策。最后,小說以這樣的方式結束:
長貴一挺身,回頭看村主任,目光漸漸明亮起來。
我認為這收束全文的最后一句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因為這“目光漸漸明亮起來”的描寫十分意味深長:若朝“村主任”一方看去,這“漸漸明亮起來”的目光里,寄托著的是一種無限的鼓勵與信任;若朝“長貴”一方看去,這“漸漸明亮起來”的目光里,蘊含著的是一種無言的堅強與自信。像這樣的“扶貧”可謂“精準”!它不僅扶了經(jīng)濟上的“貧”——讓“長貴”掌握了致富的技能與本領,而且扶了精神上的“貧”——讓“長貴”樹立了自強的信心與勇氣。有人說:“貧窮的本質(zhì)是人窮志短”,即“因為對未來的信心不足、預期不明確,才最導致眾多窮人和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努力最終止步于‘貧窮陷阱S曲線的左側。如果‘志長的話,那么貧窮可能就不是一種長久的狀態(tài)。”(引自2015年12月23日“澎湃新聞”:《貧窮的本質(zhì)是人窮志短》)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薄队憘愤@篇微小說就是通過“村主任”帶領像“長貴”這樣只講“勤勞+苦干”的農(nóng)民,既傳授其勞動致富的技能與本領,讓他們學會“科學+巧干”,又改造他們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確立精神支柱,從而從根本上“脫貧致富”。
總而言之,《討債》這篇微小說,通過十分接地氣的農(nóng)村題材和十分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xiàn)技巧,反映了十分高大上的時代主題——精準扶貧,值得我們閱讀、欣賞與創(chuàng)作借鑒。
(作者介紹:周國瑞,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