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劉鈺琦
內(nèi)容摘要:我們對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等近三百名各院系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有關池莉、方方作品中“漢味女性”[1]接受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研究。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池、方二人的作品擁有著廣大的讀者群體,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專業(yè)的讀者對于二人作品的接受存在著諸多差異。同時,書中個性鮮明的“漢味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對讀者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文學作品中“漢味女性”形象對于城市文化建設所起的作用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關鍵詞:池莉 方方 “漢味女性” 接受情況
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文學,不僅在于對城市的建筑地標、食物節(jié)慶等外部特征的描繪,人是城市的靈魂,想要研究城市,始終繞不開的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城市人民的音容笑貌、性格風神作為世代積淀下來的集體無意識,更代表了一座城市最本質(zhì)的特性。學者樊星曾提出“漢味小說”與“漢味文化”的概念[2],用以表征研究武漢地區(qū)的文化與民情。上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文壇一舉成名的池莉和方方是武漢“城”與人的高明畫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許多外地讀者正是通過二人的一系列小說認識并了解武漢的。池、方二人小說中的武漢女性,更以其自身鮮明的特性,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針對華師、湖大等各院各年級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有關池、方作品中“漢味女性”接受情況的問卷調(diào)查研究,探討當代武漢女性作為“漢味風情畫”和“城市名片”重要組成部分所具備的現(xiàn)實意義。
1.數(shù)據(jù)來源及調(diào)查方法
1.1問卷內(nèi)容:本次調(diào)查問卷主要包括調(diào)查說明、調(diào)查對象個人資料和正式問題三部分。
(1)本次調(diào)查目的是為了解一般讀者對以池莉、方方筆下典型武漢女性形象為代表的“漢味女性”群體的接受情況,及其它同類小說中地方女性形象對讀者產(chǎn)生的影響;
(2)調(diào)查對象的個人資料包括籍貫、常居住地、性別、年級和專業(yè)等,這是對大學生讀者群定位的重要參數(shù),可以體現(xiàn)不同讀者群體對池莉、方方小說等地域色彩較濃厚的小說的不同接受情況;
(3)正式問卷:分為13道單選題和5道多選題(其中含11道必答題,7道關聯(lián)問題)。前部分針對池、方二人作品的接受情況,包括:接觸池莉、方方兩位作家相關作品的途徑,閱讀池莉、方方作品的原因,對池莉、方方相關作品的閱讀情況,更傾向于閱讀池、方哪位作家的作品,對書中哪些武漢女性形象印象較深,以及對其他作家筆下地區(qū)性濃厚的女性形象的了解情況;后部分主要調(diào)查受訪者對于現(xiàn)實中武漢女性形象的認識及池、方作品中的“漢味女性”對于讀者的實際影響,包括:對武漢女性印象的來源,武漢女性特質(zhì)形成的影響因素,是否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對武漢女性的刻板印象(及其表現(xiàn)方面),池、方作品中女性形象對讀者的實際影響,以及——通過閱讀作品,是否希望進一步了解武漢女性這一群體。
1.2調(diào)查區(qū)域及方法
我們通過前期走訪,發(fā)現(xiàn)普通市民對池、方等“漢味小說作家”和其他地域色彩濃厚的小說閱讀較大學生少,因此我們選擇了武漢高校各院各年級的在校大學生作為本次的調(diào)查對象。采用抽樣調(diào)查、紙質(zhì)問卷與電子問卷相結(jié)合的方式,兼顧不同地域、性別、年級、學院等,其中文學院學生為主,占比63.5%,其他院占比36.5%。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2份,有效問卷率為90.5%。
2.問卷結(jié)果與分析
2.1池、方作品及其筆下“漢味女性”形象的接受情況
從數(shù)據(jù)來看,大學生群體對路遙筆下的陜北女性、池莉與方方筆下的武漢女性、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較為了解,但是男女性了解有所差異:32%以上的男生對路遙筆下的陜北女性和莫言筆下的山東高密女性比較了解,而了解池莉、方方筆下的武漢女性的男生比例僅14%;49%以上的女生對池莉、方方筆下的武漢女性和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了解較多。從專業(yè)上看,文學專業(yè)學生中了解最多的是池莉方方以及王安憶筆下的女性形象,占70%左右;而非文學專業(yè)了解最多的則是莫言和路遙筆下的女性形象,占25%。這種差異可能是與文學史教材的編排側(cè)重有關。而非文學專業(yè)學生了解最多的莫言則可能與其是諾獎得主有關,對路遙的了解則與其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平凡的世界》較受歡迎有關。
對于這些文學作品及相關影視改編中的女性塑造,有75%以上的同學表示較有興趣或偶爾關注,只有不到10%的同學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還有達14%的學生對其基本沒有興趣??梢娺@些作品及相關影視改編在當下對于人們的了解、認知產(chǎn)生了相當?shù)挠绊憽?/p>
文學專業(yè)學生對于池莉、方方筆下的漢味女性了解最多,80%以上閱讀過二人的作品,其中50%以上的同學是由于課程要求或是出于個人興趣。文學專業(yè)學生中65%以上閱讀過1—3部作品,另有近25%的學生閱讀過三部以上二人的作品。而非文學專業(yè)中70%以上未曾接觸過。在文學專業(yè)學生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池莉《不談愛情》中的吉玲和方方《萬箭穿心》中的李寶莉。其次是池莉《生活秀》中的來雙揚?!恫徽剱矍椤沸≌f開篇即以櫻花盛開的武漢大學為背景,講述了在這里相遇的兩個青年人的愛情故事,更貼合大學生的生活,迎合大學生的口味,加之《不談愛情》是池莉作品中知名度較高的作品,因此更受關注。方方的《萬箭穿心》被改編為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5分,評價人數(shù)高達83070人,而對于《萬箭穿心》圖書的評價人數(shù)則不足2000人。可見大多數(shù)同學了解此部作品是通過影視作品。在池莉和方方二人的作品中,60%以上更傾向于閱讀池莉的作品。很明顯這是二人不同的寫作風格造成的。池莉以一種平民化的書寫典范塑造了一種生活的仿真,體現(xiàn)的是不屈不撓的活的人生之悟;方方則始終以一種超越的姿態(tài)在精心構造一種文化逼真,展示了在殘酷的背景下人們精神上的深深迷惘。二人的這種差異使得更加寫真實、通俗化的池莉的小說更受歡迎。
2.2作品中“漢味女性”形象對讀者實際生活的影響
調(diào)查顯示,關于武漢女性性格形成的影響因素,80%以上人為受市民文化影響,其次分別是地理位置和氣候影響。總結(jié)而言,武漢的地域特色可以概括為:便利的水陸交通、濃厚的商業(yè)氣息、發(fā)達的小市民文化、油滑尖刻直白粗鄙的日常語言、浪漫尚神的文學傳統(tǒng)等。而這一切具有地域特色的因素,皆成為塑造武漢人、尤其是武漢女性性格的因素。endprint
關于武漢女性形象,60%以上是通過現(xiàn)實生活了解的,14%左右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了解的,這一比例與通過他人言語評價、大眾傳媒的途徑受到影響的比例相當(分別為12.5%及10.2%)。可見,文學作品對公眾認知所產(chǎn)生的影響不容忽視。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對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日益成為群體形象研究的重要方面。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41%的人認為存在對武漢女性的刻板印象,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認為存在刻板印象的比例明顯高于非文學專業(yè)學生,且女生認為存在刻板的比例高于男生;就地域而言,武漢市內(nèi)的學生認為存在刻板印象的比例明顯高于武漢市外。專業(yè)、性別和地域?qū)Α翱贪逵∠蟆毙纬傻挠绊戇h高于我們的預期。
關于作品中的“漢味女性”形象對讀者實際生活的影響,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池莉、方方塑造的女性形象對自己有一定影響(主要指道德觀念、生活態(tài)度或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等方面),其中女生受影響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這一結(jié)果與二人作品的內(nèi)容主題及文體風格密不可分。又,在閱讀過作品的學生中,文學專業(yè)學生受影響比例較高。70%的人希望進一步了解武漢女性群體。其中,武漢市外的學生36%以上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一群體,武漢市內(nèi)希望進一步了解的比例為26%。文學作品中“漢味女性”形象對于城市文化建設所起的作用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3.結(jié)語
池莉、方方這兩位武漢本土女作家,各具特色、各領風騷。如果說池莉是所謂的“新寫實”,顯示出的是一種女作家少有的平民化和下層情懷,那么方方的引人注目則在于她有一種同樣的是女作家少有的文人氣的“高貴”。這種“高貴”構成了她超越自我的文學灑脫,并顯示了方方本人對歷史、文化以及人生哲理領會的力度。[3]
池、方二人的作品擁有著廣大的讀者群體,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專業(yè)的讀者對于二人作品的接受存在著諸多差異。書中個性鮮明的“漢味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對讀者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值得我們關注。對研究者而言,地域性的女性書寫不僅使我們加深了對于文本意蘊的理解,更始我們得以全方位把握小說中內(nèi)蘊的武漢地區(qū)的文化和風情。當代武漢女性作為“漢味風情畫”和“城市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相當?shù)默F(xiàn)實意義,我們理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
注 釋
[1]此處所指的“漢味女性”是指成長、生活在武漢這座城市中,具有當?shù)厝宋镄愿裉攸c的一類女性形象。
[2]樊星.“漢味小說”與漢味文化[J].文藝爭鳴,2015,(04):62-68;樊星.“漢味小說”風格論──方方、池莉合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1):49-55.
[3]李曉梅.一樣的風景 兩樣的凝眸——試析池莉、方方之不同[J].甘肅高師學報,2002,(06):23-26.
課題:本文為華中師范大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